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化阅读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习惯的养成、创新思维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通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等策略,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本文对教师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做一些浅要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善于抓住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体验满足、产生愉悦心情。在阅读中得到的知识和愉悦的情绪又会激发他们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引起他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乐意与文本接触,是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一位教师在教《恐龙》时,从课题着手,让学生先谈对恐龙的了解,学生马上抢着要把自己知道的恐龙知识一吐为快。接着这位教师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录像《侏罗纪公园》,各种恐龙在广阔的原野上时而奔跑、时而打斗、时而悠闲嬉戏。加上欢快激昂的音乐,一下子把同学们带到了两亿多年前……学生在分组学习每种恐龙的特点后,这位教师让他们研究:几种恐龙的名字与他们的特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自觉地将影像信息与文字信息相结合,侃侃而谈,对每种恐龙的名字、特点有了较深的印象。最后这位教师出示各种恐龙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恐龙来做介绍,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表达:“大家好,我是……”孩子们可来劲了,边说边配上动作,把刚学到的数字说明、比喻说明的方法融于介绍之中。整节课情趣盎然,学生的听、说、读等语文能力在看一看、研一研、说一说、演一演中得到了提高。
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手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组织多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敞开思想、激荡情感、表露内情。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
所谓阅读期待,是指在学生面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前,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它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这种期待反映了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现代阅读心理研究表明,阅读就是读者将书面材料提供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建构出意义的过程。可见,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情感因素、生活经验等个性化特征是制约阅读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悬念的制造、情景的创设等,激起学生阅读、体验和探究的欲望。有位教师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随处都可以看到名人名言,他们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要学习地这位天游峰的老人身上就藏有许多名人名言。你们想不想把它找出来并且表达出来呢?”学生们齐声说“想!”这时,孩子们抢着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名人才有名言,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身上怎么会藏有名言呢?”“这位老爷爷身上藏有哪些名言呢?”“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名言找出来呢?”……这位教师深谙学生的心理,把他们熟悉的校园、名言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使学生上课一开始就对文本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意识,从而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书、自由思考,尽自己所能去认识这位不平凡的老人。
小学语文课本中像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有很多,由于书本知识舍弃了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那些生动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东西,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无法直接感受到的浓缩了的、甚至脱离自己生活现实的世界。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文本意义,与作者及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办法在静态的文本世界和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之间架设起桥梁。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阅读教学中,我们我们常会把学生引入“结论预设”和“方法暗示”的“思维陷阱”之中,按照教师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其实,这一切都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在我国伦理本位浓厚的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就像天天念叨的紧箍咒,刻板的教条主义,人云亦云的惰性思维标准答案的束缚,使得许多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灵感被一次次地禁锢。因此,实施个性化阅读必须从“预设”走向“生成”,并且要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这需要我们拆除教师和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平等、民主、宽容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营造一个允许犯错、允许自由辩论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探索才能得以实施,创新也才能如期而遇。如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我让学生讨论:“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预设答案是福勒。大多学生也回答是福勒,因为他具有高尚的体育道德风范。正当我要下结论时,有位学生却说喜欢西曼,因为他恪尽职守,为了心爱的事业,还是奋不顾身地扑了出去,这种勇于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弘扬。有的学生既喜欢福勒又喜欢西曼,对于这些另辟角度、富有个性的见解,我并未主观判定,而是让他们充分展示如此认识的思考,并让同学们自由评论,促进了个性思维的深入和全面。只有摆脱“预设”的消极思维定势,学生、教师、文本才能在课堂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才能使个性在课堂中灵动飞扬。
四、采取多元的阅读评价
有什么样的评价观念和评价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语文教育要想实现阅读个性化,必须关注评价。个性化阅读的评价应该是自主的、多元的、延时的、包容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往往显示出其难能可贵的阅读个性,欠缺包容与支持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个性阅读的积极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是新课程理念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动态评价。动态评价是对儿童的评价不仅仅评价其已有的,已达到的水平,还要评价其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现今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大都是采取静态评价,就是不管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理解的差异性等等,以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忽视个性。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要变静态为动态,即把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与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而获得提高的阅读能力结合起来评价。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实现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评价。同时,教师还可采用延时评价策略,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同时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语言、手势、神情、动作,包括适当的物质等,只要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都行。
总之,阅读是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更加具有活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坚定不移地把握这一本质属性,求真务实,让小学生从正襟危坐的“三味书屋”走向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也会因为个性之花的绽放而变成孕育无限生机的智慧沃土。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善于抓住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体验满足、产生愉悦心情。在阅读中得到的知识和愉悦的情绪又会激发他们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引起他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乐意与文本接触,是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一位教师在教《恐龙》时,从课题着手,让学生先谈对恐龙的了解,学生马上抢着要把自己知道的恐龙知识一吐为快。接着这位教师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录像《侏罗纪公园》,各种恐龙在广阔的原野上时而奔跑、时而打斗、时而悠闲嬉戏。加上欢快激昂的音乐,一下子把同学们带到了两亿多年前……学生在分组学习每种恐龙的特点后,这位教师让他们研究:几种恐龙的名字与他们的特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自觉地将影像信息与文字信息相结合,侃侃而谈,对每种恐龙的名字、特点有了较深的印象。最后这位教师出示各种恐龙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恐龙来做介绍,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表达:“大家好,我是……”孩子们可来劲了,边说边配上动作,把刚学到的数字说明、比喻说明的方法融于介绍之中。整节课情趣盎然,学生的听、说、读等语文能力在看一看、研一研、说一说、演一演中得到了提高。
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手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组织多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敞开思想、激荡情感、表露内情。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
所谓阅读期待,是指在学生面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前,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它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这种期待反映了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现代阅读心理研究表明,阅读就是读者将书面材料提供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建构出意义的过程。可见,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情感因素、生活经验等个性化特征是制约阅读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悬念的制造、情景的创设等,激起学生阅读、体验和探究的欲望。有位教师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随处都可以看到名人名言,他们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要学习地这位天游峰的老人身上就藏有许多名人名言。你们想不想把它找出来并且表达出来呢?”学生们齐声说“想!”这时,孩子们抢着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名人才有名言,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身上怎么会藏有名言呢?”“这位老爷爷身上藏有哪些名言呢?”“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名言找出来呢?”……这位教师深谙学生的心理,把他们熟悉的校园、名言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使学生上课一开始就对文本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意识,从而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书、自由思考,尽自己所能去认识这位不平凡的老人。
小学语文课本中像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有很多,由于书本知识舍弃了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那些生动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东西,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无法直接感受到的浓缩了的、甚至脱离自己生活现实的世界。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文本意义,与作者及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办法在静态的文本世界和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之间架设起桥梁。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阅读教学中,我们我们常会把学生引入“结论预设”和“方法暗示”的“思维陷阱”之中,按照教师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其实,这一切都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在我国伦理本位浓厚的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就像天天念叨的紧箍咒,刻板的教条主义,人云亦云的惰性思维标准答案的束缚,使得许多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灵感被一次次地禁锢。因此,实施个性化阅读必须从“预设”走向“生成”,并且要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这需要我们拆除教师和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平等、民主、宽容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营造一个允许犯错、允许自由辩论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探索才能得以实施,创新也才能如期而遇。如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我让学生讨论:“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预设答案是福勒。大多学生也回答是福勒,因为他具有高尚的体育道德风范。正当我要下结论时,有位学生却说喜欢西曼,因为他恪尽职守,为了心爱的事业,还是奋不顾身地扑了出去,这种勇于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弘扬。有的学生既喜欢福勒又喜欢西曼,对于这些另辟角度、富有个性的见解,我并未主观判定,而是让他们充分展示如此认识的思考,并让同学们自由评论,促进了个性思维的深入和全面。只有摆脱“预设”的消极思维定势,学生、教师、文本才能在课堂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才能使个性在课堂中灵动飞扬。
四、采取多元的阅读评价
有什么样的评价观念和评价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语文教育要想实现阅读个性化,必须关注评价。个性化阅读的评价应该是自主的、多元的、延时的、包容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往往显示出其难能可贵的阅读个性,欠缺包容与支持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个性阅读的积极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是新课程理念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动态评价。动态评价是对儿童的评价不仅仅评价其已有的,已达到的水平,还要评价其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现今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大都是采取静态评价,就是不管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理解的差异性等等,以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忽视个性。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要变静态为动态,即把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与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而获得提高的阅读能力结合起来评价。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实现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评价。同时,教师还可采用延时评价策略,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同时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语言、手势、神情、动作,包括适当的物质等,只要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都行。
总之,阅读是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更加具有活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坚定不移地把握这一本质属性,求真务实,让小学生从正襟危坐的“三味书屋”走向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也会因为个性之花的绽放而变成孕育无限生机的智慧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