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好人》主要讲述了煤矿工人韩三明和女护士沈红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分别寻找到了自己已离开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别两年的丈夫的故事。两个虚构而又独立且毫无交集的故事,被放在中国大的历史变迁——三峡移民这个大环境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和一种内在隐形的联系。透过影片,我看到的是背井离乡的愁苦、底层人民的迷茫,时代发展的阵痛和三峡好人的归途。
1、背井离乡的愁苦
韩明和沈红都是从山西来到重庆找自己的“另一半”,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踏上这结果未知的旅途,对于他们两人来说,这算是一次短暂的“背井离乡”。但对于三峡库区的民众来说则是真的背井离乡,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移民问题在当下具有典型性,类似的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同时带来社区的消失、人际关系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化。而影片快结束时,那些与韩三明同住的民工兄弟们又跟他去了山西挖矿,这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一次“背井离乡”。身边亲人的远走,文化的隐没与精神家园的缺失,普通老百姓的希冀与渴望,都随着三峡工程一起石沉大海,他们只能在生命与生活之间艰难的选择。
2、底层人民的迷茫
电影一开头便是一个略做高速处理的长镜头,在片头音乐的烘托下,过江的轮船上,摄影机缓慢而笃定地一一扫过不同姿态和神情的人们。80多个赤裸着上半身的工人有的在说闲话,有的在打牌,有的在算卦。导演通过简单的长镜头,运用纪实主义手法和固定的机位,将这些扎根于社会底层的人物的生活状态真实地展现,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目睹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出来卖淫的“少妇”将韩三明带回家中时,她的丈夫就坐在家里,韩三明问她,她说丈夫在外做工伤了手。在我们看来,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可是正如那个女人所说“没办法的,总得生活”。在韩三明要离开的时候,导演又安排他看到了一个超现实的画面,两栋即将要坍塌的楼房之间,有个人正在走钢丝。对于最后那个超现实的镜头,贾樟柯如此解释:“最后走纲丝,云中漫步,我觉得虽然前路坎坷渺茫,或者说虽然前路很危险,但是不管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走下去,我觉得虽然很危险,但是要走下去。”这也正是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就算迷茫困惑,还是得生活。
3、时代发展的阵痛
电影开头是一个长镜头,江水滔滔,船声嘈杂,众生百相。船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船外是三峡美丽的风景,看起来三峡既喧闹又宁静,可到底是怎样的还需要继续看下去才知道。镜头下的这座城市,仿佛不知一点疲倦。影像里是此起彼伏的工具击打建筑的声音,镜头里则重叠交错地出现着光着膀子的工人们,弯腰,低头,用力,一点一点消灭这即将进入历史的城市。韩三明初到奉节时,黄毛小伙子拉着韩三明来到纸上写着的地址,小伙子指着那堆稍微露出水面的草说那就是你要找的地方。我觉得此时的韩三明不仅惊讶,更多的是失落。影片借着拆迁办主任的口似乎说出了导演的看法。“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把它给拆了,要有问题要慢慢解决嘛。”这个“问题慢慢解决”既是在影片中安抚那些急切地想要讨到个说法的三峡移民,或许也在感叹这拆迁移民一系列事情的匆匆。上百万的三峡人民在这场变革之中是没有话语权的,但是这部电影为他们发出了声音。或许在我们看来,这项工程是利大于弊,但它带来的时代的阵痛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更是我们这些非库区人民无法感受的。随着这场拆迁消失的不仅是城市,还是一种文明的消逝;这场变革留下的不仅是社会的变革,还有一个时代的阵痛。
4、三峡好人的归途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一个符号化人物——小马哥。作为一个小混混,他有着普遍人们所希望愿想的江湖理想。然而正如本片中画外音所说的“他太怀旧了!”。他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所以他的悲剧死亡也是有理可依的。他所要的江湖也是这个时代给不起的,所以他的归途便是走向死亡。小马哥终究没有成为“发哥”,也不能再快意恩仇、纵横江湖,留在砖头下的他再也看不见三峡的变更。韩三明木讷老实的样子看上去再凄凉,终究是在找人的过程中遇到了热心的老乡、逐渐接受他的幺妹儿哥哥、照顾他的小马哥。甚至最后他找到了麻幺妹儿,麻幺妹儿愿意跟他走的。沈红找对自己不闻不问的丈夫郭斌,经历看似辗转,但却更无助和让人觉得辛酸。其实又何必找呢。但即使韩三明不找,幺妹儿心里有他,最后那个在破了大洞的建筑里两人笨拙地相偎、分一颗白兔糖,令人愿意相信他俩有明天。沈红却是在找的一开始就明白她和郭斌不可能再继续下去,最后只能孤独的站在江边望江水东流,或许也是想以这种方式沉默为自己留一份尊严。他们都是好人,但好人的归途并不都是美好的,长路漫漫,归途未知。
贾樟柯以质朴且新奇的手法表现出时代变迁的众生相,体现的是一代人对生活的渴望。就像百度影评中所言:《三峡好人》在纷乱的搬迁大背景下,逐渐带出现代文明洗礼下中国底层生态与他们各自笃定执着的情感和价值观。这部影片带着非现实主义的“贾想”色彩描述着小人物的生活体验,看完以后让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凉感。真正的生活,不是雄心壮志,也并非虛假煽情,而是平淡中你我他之间的人文关怀。我们不是三峡好人,我们更不能评断自己是好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像三峡好人一样,即使生存与夹缝之中,也要有在云端漫步的笃定。
1、背井离乡的愁苦
韩明和沈红都是从山西来到重庆找自己的“另一半”,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踏上这结果未知的旅途,对于他们两人来说,这算是一次短暂的“背井离乡”。但对于三峡库区的民众来说则是真的背井离乡,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移民问题在当下具有典型性,类似的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同时带来社区的消失、人际关系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化。而影片快结束时,那些与韩三明同住的民工兄弟们又跟他去了山西挖矿,这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一次“背井离乡”。身边亲人的远走,文化的隐没与精神家园的缺失,普通老百姓的希冀与渴望,都随着三峡工程一起石沉大海,他们只能在生命与生活之间艰难的选择。
2、底层人民的迷茫
电影一开头便是一个略做高速处理的长镜头,在片头音乐的烘托下,过江的轮船上,摄影机缓慢而笃定地一一扫过不同姿态和神情的人们。80多个赤裸着上半身的工人有的在说闲话,有的在打牌,有的在算卦。导演通过简单的长镜头,运用纪实主义手法和固定的机位,将这些扎根于社会底层的人物的生活状态真实地展现,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目睹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出来卖淫的“少妇”将韩三明带回家中时,她的丈夫就坐在家里,韩三明问她,她说丈夫在外做工伤了手。在我们看来,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可是正如那个女人所说“没办法的,总得生活”。在韩三明要离开的时候,导演又安排他看到了一个超现实的画面,两栋即将要坍塌的楼房之间,有个人正在走钢丝。对于最后那个超现实的镜头,贾樟柯如此解释:“最后走纲丝,云中漫步,我觉得虽然前路坎坷渺茫,或者说虽然前路很危险,但是不管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走下去,我觉得虽然很危险,但是要走下去。”这也正是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就算迷茫困惑,还是得生活。
3、时代发展的阵痛
电影开头是一个长镜头,江水滔滔,船声嘈杂,众生百相。船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船外是三峡美丽的风景,看起来三峡既喧闹又宁静,可到底是怎样的还需要继续看下去才知道。镜头下的这座城市,仿佛不知一点疲倦。影像里是此起彼伏的工具击打建筑的声音,镜头里则重叠交错地出现着光着膀子的工人们,弯腰,低头,用力,一点一点消灭这即将进入历史的城市。韩三明初到奉节时,黄毛小伙子拉着韩三明来到纸上写着的地址,小伙子指着那堆稍微露出水面的草说那就是你要找的地方。我觉得此时的韩三明不仅惊讶,更多的是失落。影片借着拆迁办主任的口似乎说出了导演的看法。“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把它给拆了,要有问题要慢慢解决嘛。”这个“问题慢慢解决”既是在影片中安抚那些急切地想要讨到个说法的三峡移民,或许也在感叹这拆迁移民一系列事情的匆匆。上百万的三峡人民在这场变革之中是没有话语权的,但是这部电影为他们发出了声音。或许在我们看来,这项工程是利大于弊,但它带来的时代的阵痛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更是我们这些非库区人民无法感受的。随着这场拆迁消失的不仅是城市,还是一种文明的消逝;这场变革留下的不仅是社会的变革,还有一个时代的阵痛。
4、三峡好人的归途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一个符号化人物——小马哥。作为一个小混混,他有着普遍人们所希望愿想的江湖理想。然而正如本片中画外音所说的“他太怀旧了!”。他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所以他的悲剧死亡也是有理可依的。他所要的江湖也是这个时代给不起的,所以他的归途便是走向死亡。小马哥终究没有成为“发哥”,也不能再快意恩仇、纵横江湖,留在砖头下的他再也看不见三峡的变更。韩三明木讷老实的样子看上去再凄凉,终究是在找人的过程中遇到了热心的老乡、逐渐接受他的幺妹儿哥哥、照顾他的小马哥。甚至最后他找到了麻幺妹儿,麻幺妹儿愿意跟他走的。沈红找对自己不闻不问的丈夫郭斌,经历看似辗转,但却更无助和让人觉得辛酸。其实又何必找呢。但即使韩三明不找,幺妹儿心里有他,最后那个在破了大洞的建筑里两人笨拙地相偎、分一颗白兔糖,令人愿意相信他俩有明天。沈红却是在找的一开始就明白她和郭斌不可能再继续下去,最后只能孤独的站在江边望江水东流,或许也是想以这种方式沉默为自己留一份尊严。他们都是好人,但好人的归途并不都是美好的,长路漫漫,归途未知。
贾樟柯以质朴且新奇的手法表现出时代变迁的众生相,体现的是一代人对生活的渴望。就像百度影评中所言:《三峡好人》在纷乱的搬迁大背景下,逐渐带出现代文明洗礼下中国底层生态与他们各自笃定执着的情感和价值观。这部影片带着非现实主义的“贾想”色彩描述着小人物的生活体验,看完以后让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凉感。真正的生活,不是雄心壮志,也并非虛假煽情,而是平淡中你我他之间的人文关怀。我们不是三峡好人,我们更不能评断自己是好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像三峡好人一样,即使生存与夹缝之中,也要有在云端漫步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