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较于其先锋作品中的风景描写,余华长篇小说中出现了对风景的诗意化的描写,对其小说中风景描写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作品,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意在主要分析这些诗意化的风景描写有何具体作用。
【关键词】:余华小说;风景;诗意化
余华在接受采访时曾坦诚,转型后在创作中依然会表现出残酷的东西,只是在表达方式上,将采用一种抒情和柔和的方式。我们在阅读余华20世纪90年代转型后的作品时发现,他并不是一个擅长景色描写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很少出现对景色的优美描写。但在长篇小说中,为了制造温情、柔和的氛围,余华会在小说中加入部分的诗意化的风景描写。这些诗意化的风景描写为小说的主题服务,归结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风景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其作用从来就不是单一存在的,余华小说中的诗意化的风景描写,其作用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活着》是在福贵的回忆中缓缓展开的。在小说中,福贵多次出现对“阳光”这一意象的描写,但在不同的场景中,“阳光”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含义,如交代了时节,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情节发展,从而深化了中心思想等等。而小说在结尾的风景描写更是实现了升华主题的目的,这比直接让人物产生感情上升要平实自然的多。“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霞光退去,像平常一样,再普通不过的一天就这样过去,好似什么都没发生,一切又回归自然,但是于福贵而言,他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孤独一人的凄惨晚景与平和自然的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以福贵接受现实而归于平静,“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二、部分消解生活苦难带来的压力
余华小说中关于风景的诗意化的描写最大的作用便是用来部分消解苦难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
在《在细雨中呼喊》之后,余华笔下的人物虽然还是残酷的,苦难的,血泪斑斑的,但在叙述上,开始从过去的严实而滞重走向明亮和轻松。在这部小说中,“我”苦难的缓解方式是回忆。通过“我”的不断叙述,将记忆中温馨的碎片收集起来,以对付内心那片日益扩大的阴影,其中不乏关于风景的诗意化描写,在“我”的回忆中“看到了斑斓的夜空,月亮正向一片云彩缓缓地飘去,我们宁静地看着月亮在幽深的空中飘浮,接近云彩时,那块黑暗的边缘闪闪发亮了,月亮进入了云彩。”而当“我”第一次从楼上俯视世界时,“是那样惊讶地看到远处的一切。仿佛距离突然缩短了,一切都来到了眼皮底下。田野就像山坡一样,往上铺展开来,细小走动的人让我咯咯笑个不停。这是我第一次真实感到,什么叫无边无际。”那种经历是新奇的。“我”跟随养父母生活的一段经历,也是童年经历中少有的相对美好的记忆。那时的“我”,有养父母的关心(尽管很少),有同伴之间的友谊,“我”是比较开心与幸福的。于是,快乐的“我”在登上国庆家的楼房,俯视远处一切之时,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开心与新奇。尽管这种回忆带有某种虚假性,但它却实在地援助了一个困苦、沮丧而绝望的幼小心灵,也部分地消解了小说中的生活苦难带给人的巨大的压力。
《活着》中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去,一生之中所经历的苦难,丝毫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但福贵最终是用忍耐来缓解一生的苦难,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为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没有波澜起伏的叙述,但是在他的叙述中,出现了许多关于风景的描写,“太阳挂在西边的天空上,不再那么耀眼,变成了通红一轮,涂在一片红光闪闪的云层上。”“四周的人离开后的田野,呈现了舒展的姿势,看上去是那么的广阔,无边无际,在夕阳之中如同水一样泛出片片光芒。”“到了傍晚,我们两个人就坐在门槛上,看着太阳落下去,田野上红红一片闪亮着,听着村里人吆喝的声音,家里养着的两只母鸡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苦根和我亲热,两个人坐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这些景色描写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面貌,与作品的沉重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在我们看来并不很出色的环境景色描写,相对的缓和了作品的悲剧的气氛,消解了生活的苦难面貌。于是,在福贵讲述的间歇中,当我们阅读到这些时,我们会更加体会到这些景色的美好以及活着的美好。
三、让读者更易于接受,产生共鸣
余华小说使用的语言从早期的对话语先锋意识的重视逐渐转变为向写实的传统回归,于是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使用了大篇幅的对话以及重复的语言,而诗意化的风景描写虽少,但其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他让许三观以一个普通工人的眼光来描绘风景,尽管没有画家、诗人、作家等描绘出来的那样光彩夺目,但却更加的贴近生活,更容易让人产生同实际生活的联想,让读者可以轻易在脑海中重现画面。“坐在叔叔的屋顶上,许三观举目四望,天空是从很远处的泥土里升起来的,天空红彤彤的越来越高,把远处的田野也映亮了,使庄家变得像西红柿那样通红一片,还有那横在那里的河流和爬过去的小路,那些树木,那些茅屋和池塘,那些从屋顶歪歪曲曲升上去的炊烟,它们都红了。”此时的许三观生活相对平静、安稳、轻松,生活的惬意让他有闲暇观赏美景,同时也实实在在的表达了他当时的愉悦心情。而结婚之后,许三观的生活中灾难接踵而至,他已经没有了当初年轻时的心情,艰难的生活将这个男人的生活封闭在了与苦难的奋斗之中。
在小说写作中,风景描写从不只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而是作品成功与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情节发展、开掘作品思想深度的重要手段和要素,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尽管余华小说中风景描写较少,但是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作品,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张英.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30.
[2]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06-200.
[3]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66-177.
[4]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
【关键词】:余华小说;风景;诗意化
余华在接受采访时曾坦诚,转型后在创作中依然会表现出残酷的东西,只是在表达方式上,将采用一种抒情和柔和的方式。我们在阅读余华20世纪90年代转型后的作品时发现,他并不是一个擅长景色描写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很少出现对景色的优美描写。但在长篇小说中,为了制造温情、柔和的氛围,余华会在小说中加入部分的诗意化的风景描写。这些诗意化的风景描写为小说的主题服务,归结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风景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其作用从来就不是单一存在的,余华小说中的诗意化的风景描写,其作用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活着》是在福贵的回忆中缓缓展开的。在小说中,福贵多次出现对“阳光”这一意象的描写,但在不同的场景中,“阳光”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含义,如交代了时节,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情节发展,从而深化了中心思想等等。而小说在结尾的风景描写更是实现了升华主题的目的,这比直接让人物产生感情上升要平实自然的多。“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霞光退去,像平常一样,再普通不过的一天就这样过去,好似什么都没发生,一切又回归自然,但是于福贵而言,他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孤独一人的凄惨晚景与平和自然的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以福贵接受现实而归于平静,“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二、部分消解生活苦难带来的压力
余华小说中关于风景的诗意化的描写最大的作用便是用来部分消解苦难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
在《在细雨中呼喊》之后,余华笔下的人物虽然还是残酷的,苦难的,血泪斑斑的,但在叙述上,开始从过去的严实而滞重走向明亮和轻松。在这部小说中,“我”苦难的缓解方式是回忆。通过“我”的不断叙述,将记忆中温馨的碎片收集起来,以对付内心那片日益扩大的阴影,其中不乏关于风景的诗意化描写,在“我”的回忆中“看到了斑斓的夜空,月亮正向一片云彩缓缓地飘去,我们宁静地看着月亮在幽深的空中飘浮,接近云彩时,那块黑暗的边缘闪闪发亮了,月亮进入了云彩。”而当“我”第一次从楼上俯视世界时,“是那样惊讶地看到远处的一切。仿佛距离突然缩短了,一切都来到了眼皮底下。田野就像山坡一样,往上铺展开来,细小走动的人让我咯咯笑个不停。这是我第一次真实感到,什么叫无边无际。”那种经历是新奇的。“我”跟随养父母生活的一段经历,也是童年经历中少有的相对美好的记忆。那时的“我”,有养父母的关心(尽管很少),有同伴之间的友谊,“我”是比较开心与幸福的。于是,快乐的“我”在登上国庆家的楼房,俯视远处一切之时,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开心与新奇。尽管这种回忆带有某种虚假性,但它却实在地援助了一个困苦、沮丧而绝望的幼小心灵,也部分地消解了小说中的生活苦难带给人的巨大的压力。
《活着》中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去,一生之中所经历的苦难,丝毫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但福贵最终是用忍耐来缓解一生的苦难,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为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没有波澜起伏的叙述,但是在他的叙述中,出现了许多关于风景的描写,“太阳挂在西边的天空上,不再那么耀眼,变成了通红一轮,涂在一片红光闪闪的云层上。”“四周的人离开后的田野,呈现了舒展的姿势,看上去是那么的广阔,无边无际,在夕阳之中如同水一样泛出片片光芒。”“到了傍晚,我们两个人就坐在门槛上,看着太阳落下去,田野上红红一片闪亮着,听着村里人吆喝的声音,家里养着的两只母鸡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苦根和我亲热,两个人坐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这些景色描写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面貌,与作品的沉重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在我们看来并不很出色的环境景色描写,相对的缓和了作品的悲剧的气氛,消解了生活的苦难面貌。于是,在福贵讲述的间歇中,当我们阅读到这些时,我们会更加体会到这些景色的美好以及活着的美好。
三、让读者更易于接受,产生共鸣
余华小说使用的语言从早期的对话语先锋意识的重视逐渐转变为向写实的传统回归,于是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使用了大篇幅的对话以及重复的语言,而诗意化的风景描写虽少,但其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他让许三观以一个普通工人的眼光来描绘风景,尽管没有画家、诗人、作家等描绘出来的那样光彩夺目,但却更加的贴近生活,更容易让人产生同实际生活的联想,让读者可以轻易在脑海中重现画面。“坐在叔叔的屋顶上,许三观举目四望,天空是从很远处的泥土里升起来的,天空红彤彤的越来越高,把远处的田野也映亮了,使庄家变得像西红柿那样通红一片,还有那横在那里的河流和爬过去的小路,那些树木,那些茅屋和池塘,那些从屋顶歪歪曲曲升上去的炊烟,它们都红了。”此时的许三观生活相对平静、安稳、轻松,生活的惬意让他有闲暇观赏美景,同时也实实在在的表达了他当时的愉悦心情。而结婚之后,许三观的生活中灾难接踵而至,他已经没有了当初年轻时的心情,艰难的生活将这个男人的生活封闭在了与苦难的奋斗之中。
在小说写作中,风景描写从不只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而是作品成功与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情节发展、开掘作品思想深度的重要手段和要素,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尽管余华小说中风景描写较少,但是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作品,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张英.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30.
[2]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06-200.
[3]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66-177.
[4]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