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影视艺术课程学生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模式研究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uiyuxin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5年,电影的诞生,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识。人类从视觉性语言符号转向视觉性非语言符号,文字阅读似乎已不再是最重要的方式,以视听符号为信息载体的影视文化逐渐占据上风,并成为现如今文化的主流。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是传播知识的主体,更是未来社会文化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接触影视艺术,或者说高校影视艺术课程如何开展,成为亟需探讨的题中之义。
  早在国外,针对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美国高校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欧洲更是开设专门的电影电视学院,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具有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影视人才。在中国,直至1990年代,在教育部一再督促下,许多高校才逐渐普及影视教育课程。因此,中国高校影视艺术课程教育,无论是在课程开设的方式,还是课程设置的内容上,都与国外有很大差距。
  有专家提出,中国高校影视艺术课程的设定,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为“专业教育模式”,即适合影视专业院校与编导新闻类专业院校,着重于“专业与实践”。第二种为“拓展融合模式”,即适合某些特定的专业,紧扣本专业与影视密切联系的部分,从而达到拓展专业视野的目的。第三种为“素质教育模式”,即以“审美与欣赏”为核心,适合开设全校的通识课程教育。针对以上区分,各位研究者从课程开设的学时、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力图使中国高校影视艺术课程走向正轨,能为深化学生审美能力与意识提供可行性。而本文,笔者将另辟蹊径,从高校学生对影视课程的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模式出发,研究高校学生作为受众的心理特点,来促进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
  此前,关于影视课程与学生作为受众之间的关系,基本可以“教化”二字概括。研究者们常以教育者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影视艺术对大学生的影响。着重点是“教学者”传递给“学生”的是“什么”,学生能从中学到“什么”,而非看中受众“想”得到“什么”,也因此,影视传播教育中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内化,常在“教授式”的教学理念里被忽略。然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德国美学家姚斯的“期待视界”在影视美学历史上所造成的变革,不仅影响了普通的观影受众,更影响到高校影视艺术课程的自我修正。“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彻底转换了高校课堂的主客体定位,教育者必须考虑到受众,即当代大学生作为审美客体的具有审美心理的“先在结构”,这种“先在结构”与学生的文化背景、社会定位、个人体验有紧密联系,并影响到学生对影视传播教育的接受。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者需要突破长期被忽略的受众(当代大学生)参与艺术价值的创造作用,而课程最大价值的体现则是学生对影视本文的解读中所获得的现实的存在与生命。
  笔者从高校影视专业毕业,继而从教于高校编导新闻类专业,兼任校级影视公选课课程,无论是从身份的转变,即学生(受众)至老师(授者),还是讲授课程的广泛性,都具有极大的优势与可行性。笔者认为,针对高校学生对影视艺术课程的接受,有以下三种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模式。
  一、因专业施教,促进影视审美兴趣的提升
  高校影视课程设定的三种模式,为研究学生接受心理特点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以往,各高校开设课程时,由于体系混乱与老师指导水平问题,总是将三种模式之间的区别混为一谈,导致影视专业类院校与校级公选课的通识教育开设课程没有差异,诸如《影视作品分析》、《影视美学》、《影视艺术概论》等等,在教材的选择、授课的内容、学时、方式与考核上没有任何区别。且某些教材适合影视专业研究生用书,挪用至通识教育,常使学生觉得深奥难懂。再加上每学期的校级选修课时间短暂仓促,更加难以形成系统。鉴于此,因专业施教,可以促进影视审美兴趣的提升。
  从受者角度考虑,学生来自于院校不同专业,本身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他们又是影视艺术的爱好者,希望能在课堂上了解与欣赏这门艺术。但这种接触是有专业限制的,影视专业院校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相关影视概念,能熟练运用相关的影视艺术基础,但拓展融合类模式与素质教育类模式专业学生却因为初次接受系统的影视讲解,要么会因为影视知识太深奥而觉得难以跟进,要么会因为教师轻松的教学心态而把上课当做“观影课”。如何较好调和这种矛盾?利用学生的专业划分,以其专业亲近性为心理依据,可以较好地协调这种矛盾。
  第一种,专业教育模式的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可以强调其系统性、广泛性与深入性,教师讲授影视历史、理论与批评,并运用至实践创作,针对影视艺术的现实问题提出讨论,深化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第二种,拓展融合模式,某些特定专业学生,如文学、广告学、外国语言文学、音乐学等专业会开设相关影视辅助课程,此时便可依照学生的接受心理与专业优势,在授课方向选择与其本专业相近的内容,如文学专业学生可能会对文学改编类作品比较感兴趣,《法国中尉的女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与《活着》等电影既有文学的深刻性,又有影像的精致与视觉魅力,较为适合文学专业学生观摩。广告学专业学生强调设计的艺术感,所以在开设影视课程时,如《罗拉快跑》、《天使艾米丽》与《老男孩》这种色彩丰富,形式感较强,摄影与构图都非常出众的作品比较契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可以接触和本专业相关的语言电影,如法语、德语以及各种稀少语种,这对于拓展学生兴趣和增长知识有很大作用。而音乐学专业学生,更加可以了解到如《雨中曲》、《迷墙》与《玫瑰人生》等精彩影视作品。由此可见,以学生审美兴趣为心理依据,因专业施教,可以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控制影像时长,强调影视审美意识的专注
  高校影视艺术课程的教育,在播放影视片段时,常存在两个极端。第一种是大量的评述,讲授相关的影视知识,这会导致受众(学生)兴趣消减,毕竟很多拓展融合模式与素质教育模式学生选择这门课程,是冲着“看电影”而来。看不到电影,就会使学生心理受挫,变为厌弃课程。第二种是教师为完成任务,或者是说为获得学生的喜爱,而大量放映整部电影,此时的课程就真的变成了“看电影”,这对学生影视审美意识的加强,没有任何效果。   学生之所以对影视艺术课程情有独钟,一是因为影视艺术的独特属性,二是因为学生课堂对电影片段的欣赏,会形成强烈的“影院效应”。现如今,各种通讯信息发达,看电影已不复往日需要去电影院观赏的生活方式了,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或者电视进行欣赏,但为何影视艺术课程仍旧火爆,这是因为学生心理存在从众效应。封闭的教室、昏暗的灯光、清晰生动的屏幕,放映的是精彩的电影,这种“影院效应”让学生犹如做了一个悠长的白日梦,确实符合弗洛伊德与拉康关于“电影与梦”的说法。鉴于此,如何调整电影片段放映与评述之间的时间安排,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大部分学生都会有求知心理,他们对于影视艺术的喜爱,既表现在喜欢“看电影”,又表现在希望影视艺术能加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而教师对影像片段放映时长的控制,就变成了是否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关键。学生在课堂的心理,最好的模式应是起承转合,既能“期待”,又能“满足”,能由电影片段获得相关知识,又能将影视知识举一反三,运用到下一次的影视片段赏析当中。因此,教师选择影视片段不能过长或者过短,过长容易引起赏析的情绪激动忘我,过短不能满足学生的观影需求。而内容的选择,应是契合影视课程的相关内容,并将最精彩的,最有效果的,以及最具典型性的片段截取播放,放映时长为五至八分钟。初次上课,学生可能不太适合这种放映讲授模式,但如果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观影定势,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会在课余主动去寻找相关的影视作品进行赏析,使得学生从“被动的观影”变为“主动的学习”。
  三、巧妙布置话题,深化影视艺术课程的审美效果
  很多高校在开设影视艺术课程的时候,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最后的考核方式与其他专业并无太大区别,大多为实践作业、撰写影评或者是试卷考查。但影视艺术有自己独特的属性与存在价值,它涉及到娱乐产业、明星制、剧本、导演以及幕后花絮等众多元素。许多学生喜欢影视艺术课程,或许就是喜欢一位导演或者是一位明星。学生有“追星”(不仅止于演员,众多作曲家、摄影家、美工师、导演都应包含在内)的欲望和需求,而高校的课堂正好能给予这些学生以空间,满足他们的心理特点,使得学生在看到某位明星时,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集体效应,从而抒发学生(受众)的集体无意识。而如果将这些“集体无意识”进行积极的疏导,将会获得良好的审美效果。
  疏导方法,也即考核形式,可有以下几种:第一,电影脚本的撰写,也即选定片段,让学生通过电影台词、拍摄方法、色彩运用、剪辑方式等多种形式,分析电影片段的精彩之处,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影视知识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对影视语言的观察力。第二,电影颁奖典礼,即数位学生在观摩电影之后,以上台口头评述的方式,对电影“获奖理由”进行点评,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影视商业运作模式的了解。第三,影迷见面会,即利用即兴访谈的方式,围绕电影的拍摄花絮,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负责解答问题,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迁移联想能力。此外,还有如电影海报欣赏,电影原创音乐欣赏、电影预告片欣赏等多种赏析方式,亦是拓展学生兴趣,能起到好的审美效果的方式。
  巧妙布置话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且影视文化是相互交流的。学生作为受众的观点,同样可以逆向影响老师,打破长者的文化垄断权威,对经典的影视作品提出挑战,符合学生超越与创新的心理特点。
  结语
  由此可见,针对高校影视教育的三种模式,以学生作为受众的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出发,围绕专业设置、影像时长与话题布置等内容提出问题,意在解决高校影视教育课程的安排,起到提升审美兴趣、审美意识与审美效果的作用。据统计,全国一千多所高校,现已有将近半数开办相关影视课程,因此,仔细研究课程设置中的客体(学生),以客体的审美期待与接受心理为原点,研究设置的意义,是此后的研究者需要进一步考量的方向。期望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能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鉴赏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性,并最终展现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
  【作者简介】:
  肖雅(1985——),女,湖北荆门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项目来源】:2014年黄冈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4CE31)
  [责编/程诚]
其他文献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相关函数方法分别对云南各主要地震带大震复发周期分别进行了系统计算,发现云南各地震区( 带) 大震复发周期随着各自与板块缝合线的距离增加而呈现规律
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于1922年3月,被称为中国资格最老的电影公司,由5个朋友共同成立。刚组建时的构成是:张石川任导演,郑正秋任编剧,郑鹧鸪任剧务,任矜苹负责交际,周剑云则任文
通过STM 油藏古构造演化分析,得出该油藏形成于晚第三纪末期。依据孔隙进油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油藏形成时间的方法:首先由成岩序列研究得出,孔隙进油发生在方解
近日,第二届壹基金公益映像节颁奖典礼在北京郎园艺文中心举行。公益同行、明星义工、媒体代表、爱心企业代表、志愿者以及公益映像节的参赛选手近400人齐聚壹堂,共同揭晓了
同志们:中注协这次举办全国注协综合与宣传工作交流暨培训会,主要目的是交流注协机关综合与宣传工作,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好综合与宣传工作,包括会刊工作,并围绕这个目的进行培
黄金,作为亘古不变的财富标志,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黄金生产国,广东又是黄金加工制造和消费大省,全省黄金珠宝首饰行业的健康发展,攸关全省
用浅层折射和反射联合勘探方法在京─沪高速公路沂河桥址区进行隐伏断层和岩性垂直分带探测试验,试验是在宽约400m的水面上进行的。工作区第四系沉积层和下伏基岩对采用纵波速
李容森等人在桂林阳朔老厂附近发现上寒武统的Pseudagnostusidalis¨Opik,证实在桂林有寒武系的三叶虫,并可以三叶虫划分寒武纪地层,这对促进桂北的早古生代地层的研究,在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及大地构造
长期以来,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法知识和语言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感这一语言能力的培养,以致于许多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时表达不流利,阅读能力差以及在表
本文对岩溶地区工业废渣库的渗漏类型和渗漏污染特征作了详细探讨,应用混合稀释扩散预测模型、水动力弥散迭加模型和系统模型,进行渗漏污染的预测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