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核战争爆发……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hmao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6年美国发表的题为《中国核力量与美国的核战争计划》的报告中描述了两种核打击场景,按照第一种场景,美国主动攻击中国将造成150万到2600万人的伤亡;第二个场景显示,中国主动对美国的核打击将多达75个美国城市置于打击之下,并造成5000万人伤亡。
  在美国,能够接触到全套核大战计划的人不超过5个:总统,副总统,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核战略司令部司令。其他人休想窥得只言片语,但很多人努力探究其中的秘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牵头,组织了数百名专家耗资近千万美元,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利用计算机、卫星技术和大量解密的政府机密文件,声称基本弄清了美国的核大战计划。根据他们研究的结果和那些接触过核大战计划的美国官员透露,美国现行的核大战计划和塑造“世界末日”差不了多少。
  根据他们报告,美军战略核导弹瞄准的主要是俄罗斯境内的军事目标,其次是主要城市,目标是确保“30分钟内摧毁俄罗斯的有生力量”。具体方案有两种,按照第一种方案,为了摧毁所有被瞄准的俄罗斯军事目标,需要1289枚核弹头。这些弹头击中目标后,90%的俄军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将被严重摧毁;所有50个SS-25战略导弹基地将被完全摧毁;所有3个SS-24基地将被彻底摧毁;俄太平洋舰队和北方舰队将全军覆没,所有停在码头的俄海军战略导弹核潜艇将成为一堆废铁;60多个重要机场的跑道和停在机场上的轰炸机几乎全毁;17处储存核弹头的地下仓库将变成放射性洞穴;俄核武器研制和生产中心将被炸成碎片;全国通信中心将被严重摧毁。这一切只需要30分钟,并能造成至少800万人到1200万人立即死亡。
  按照第二种方案,为了摧毁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只需要150枚单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或者192枚潜射洲际弹道导弹,也就是说只需动用美国现有核力量的3%就足以造成5000万人员的伤亡。估算下来,这将摧毁俄国25%的人口和50%的工业生产能力,从而使其失去核反击能力。
  不过对于俄国人来讲,这份恐怖的核战计划其实并不新鲜,它脱胎干冷战时期的美对苏核战计划,俄国人自己也有几十份毁灭美国的方案,这些文件绝非纸上谈兵,而是在数次超级大国濒临核战的危机中被摆上了决策者的桌面。
  
  如果柏林与古巴危机引爆核战
  
  41年前10月的某一天,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正在内阁会议厅里与他的高级国家安全顾问们商讨对苏联发动一场核突然袭击计划,这并非是个虚构故事或无中生有的猜测。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威胁要吞并西柏林,战争阴云笼罩着整个欧洲大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当时已达成如下的共识,即美国和其欧洲盟友仅仅依靠常规武器可能保不住西柏林,发动核战争成为迫使苏联屈服的唯一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1961年夏季,由美国五角大楼和白宫官员组成的专家小组已制定出一套对苏联发动首次核打击的作战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将彻底摧毁苏联核武库,将苏联核报复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作战计划非常周密,它甚至标出了美国轰炸机的飞行路线和飞行高度以及采用何种类型的核弹攻击何种具体目标,美军方高层得出的结论是,该打击计划切实可行,其成功具有“相当大的可能性”。1961年的这次柏林危机差点导致美苏之间的首次核战争。根据可能爆发的核大战,肯尼迪政府制定了“同意作战计划第62号”(SIOP-62)核战计划。这项计划由总统国家安全顾问邦迪的特别助理凯森和当时的助理副国防部长罗恩于1960年9月5日完成,该文件详细描述了美军的核战争计划,要求战略空军指挥部所辖的全部武库——2258枚导弹和携带着总数为3423件核武器的轰炸机,全部投向“苏联集团”的1077个军事和城市工业目标。如果计划得以实施,将消灭苏联54%的人口和82%的建筑物。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SIOP-62计划再次走到了启动的边缘。只是由于赫鲁晓夫最终屈从于美国的压力,才避免了一场核大战。
  1960年制定的SIOP-62计划,虽然解决了核大战的统一计划问题,但它是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的产物,对于刚刚执政的肯尼迪政府来说,在苏联的导弹威胁面前,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如何对苏联进行“大规模报复”,而是如何在一场实际的核战争中使美国的城市免受苏联导弹的袭击,尽量减少损失。于是,“灵活反应”战略指导下的新的核大战计划——SIOP-63应运而生。1963年8月出笼的SIOP-63的基本意图在于改变僵硬的大规模报复方案,增强美国核力量的实战与威慑能力。
  该计划制定了5套战略打击方案:方案一是对苏联的战略核武器实施打击,方案二是对远离城市的其他苏联军事实力与军事资源实施打击;方案三是打击靠近城市的苏联军事实力与军事资源;方案四是打击苏联指挥控制系统;方案五是全面打击苏联城市及其工业中心。计划规定,一旦得到苏联即将发动大规模攻势的明确警报,美国就应发制人,立即实施第一和第二打击方案。
  20世纪70年代美苏形成了核力量的大体均势。美国将核政策的重点放到准备打逐步升级的有限核战争。1976年开始执行的SIOP-5增加了多種精心选择的小规模打击方案,以准备对付苏联常规进攻(美先动用核武器)和有限规模的核进攻(苏先动用核武器)。计划目标开列了5万个供战时选择的打击目标,提供T4种可供选择的打击方案,即大规模打击方案、选择打击方案、有限打击方案和区域打击方案。
  1983年10月1日开始生效的SIOP-6在精心部署的基础上,基本排除了美苏发生核大战的可能性,重点准备打“持久的”核战争,并将作战目标定在“按有利于美国的条件尽快结束战争,重建威慑。”1989年12月,布什政府批准生效的SIOP-7,是在SIOP-6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该计划进一步调配了各类核武器打击任务,扩大了目标选择范围,提高了战略武器使用的灵活性。
  
  红军的原子“闪电战”
  
  苏联和美国一样,也为随时可能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周密的准备,战争计划数易其稿,直到1986年,即柏林墙倒塌前三年,还在不断完善。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批露,按照苏联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设想,苏联将先对欧洲发动大规模核打击,然后再从地面进攻德国和法国南部。
  1947年,苏联国防部长会议通过了第874-301号政令,该政令强调,现有500万规模的苏联红军虽可压缩30%左右,但必须确保在“爆发全面反苏维埃战争”的头10天内恢复到1100万人规模,苏联国内及东欧地区应保留能武装70个集团军的武器。该政令充满了“变西欧为战场”的味道,它要求红军战士必须忍受“像法西斯一样凶残的敌人使用非人道武器”,以坦克、火炮和轻型战术轰炸机组成的突击集群沿易北河向西攻击前进,“只要燃料不断,弹药不完,(红军)向西的进攻绝不停止。”   实际上,该方案反映出苏联实力尚处下风的“防御性心态”,即当美国将原子弹扔到自己头上时,苏联同样要把战火烧到敌方领土上,哪怕只是美国的盟国土地。有意思的是,当时苏联轰炸机尚不具有飞到美国本土的能力,于是,一些为苏联服务的德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看来是天方夜谭的设想,将一面聚光镜送上太空,将收集到的太阳能集中输送到纽约,从而将纽约化为灰烬,苏联政府非常重视,甚至组织专门委员会加以研究。
  1977年1月,被任命为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苏联元帅库利科夫主持新的华约总体战略编写工作,这实际上为苏联乃至华约参与第三次世界大战定下基调。根据资料显示,核心目标为“一周渡过莱茵河”的大战方案要求以驻德苏军集群与17万民主德国人民军担任中央突破,随后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軍沿苏台德山区直插“北约突出部”——联邦德国的巴伐利亚州,3天内拿下联邦德国首都波恩和工业中心斯图加特,7天后饮马莱茵河,然后经阿登山脉与低地国家,直捣法国巴黎。
  与此同时,由苏联喀尔巴阡、敖德萨军区及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组成的南翼集群则强行穿越南斯拉夫国境,占领意大利,摧毁位于那不勒斯的北约南欧司令部。最终,这两支红色劲旅会师法国里昂,然后华约部队继续朝比利牛斯山方向进发,整个过程不超过3周。按照战役要求,苏联北方、波罗的海与黑海舰队将粉碎北约在丹麦海峡和土耳其海峡的封锁,切断欧洲大陆与英国之间的联系,并达成华约沿地中海一线迂回包抄北约侧翼的战役目的。
  在一张与该计划有关的地图上,苏军将领还预防性地标示出华约和北约之间展开“核弹投掷竞赛”的方位。苏联确信北约一定会首先发动核打击,核突袭将集中在易北河至波兰维斯瓦河沿线地区,将波兰一分为二,以使进攻的苏德联军与维斯瓦河东岸的“第二梯队”失去联系。在地图上,苏军将领以蓝色蘑菇云代表北约核攻击目标,以红色蘑菇云代表苏军核弹的落点。按照这些标记,波兰首都华沙、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民主德国重镇罗斯托克、莱比锡等都将被北约核弹炸平。作为报复,苏军将用320枚SS-20、SS-25核导弹摧毁北约总部所在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重要港口安特卫普、联邦德国主要城市汉堡、法兰克福、斯图加特、慕尼黑、荷兰哈勒姆等重镇。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解密文件还反映了华约集团调遣兵力的惊人速度。以民主德国为例,17万军队可以在两小时内实施有效进攻,海军舰艇出海准备时间只需1小时,后备军事力量组织动员两天内就可以完成。从民主德国国防部的档案中发现,30万接管联邦德国的官员的身份证材料已印制成册,甚至取代联邦德国马克的货币也已印制完毕。
  库利科夫元帅牵头制定的大战方案,还吸收了一战时德军“封锁战”思想,除关注欧洲大陆战局外,还专门为阻止美国跨大西洋增援西欧设计了详细计划。1978年9月,苏联货轮秘密将47架米格-23战斗机运到古巴,部署在离美国仅咫尺之遥的圣安东尼奥空军基地。这一度在美国政坛上造成重大震动,许多美国议员认为这些飞机违反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苏美签署的协议,因为米格一23的性能明显超过伊尔28轰炸机,而后者是双方协议所禁止部署在古巴的。
  事实上,这些米格战机确实是苏联安插在美国门口的“特洛伊木马”。苏联认定欧战爆发后,美军有能力在7天内沿着西班牙、法国海岸登陆4-5个师的增援部队,14天内输送一个军的人员和装备,一旦美军站住脚,华约的地面进攻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危险。而能关闭这扇“时间窗口”的关键是苏联如何有效利用战略支点古巴及苏联海空军部队。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披露,至少在1989年华约崩溃前,苏联都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古巴,但这只意味着苏联希望把古巴用在最后的世界大战中。苏联虽然没能将核弹头运进古巴,但苏联提供给古巴军队的米格战斗机、W级潜艇和科尼级护卫舰都具备投掷核弹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苏联远程轰炸航空兵和前线歼击、强击航空兵以新部署的图22M、苏-24、米格-27等对地攻击机为核心,编排了完整的阻遏美军登陆欧洲的作战预案。一旦开战,苏联空军的米格一21/23等飞机将在战争打响后1个小时内深入西欧腹地300-400公里,突击北约一线有生目标以及美国驻欧第7集团军指挥部、补给中心等目标,而图-22M轰炸机、苏-24攻击机等组成的远程打击力量则从苏联的极地基地起飞,在密集电子干扰掩护下导航至预定地点,随后分散攻击目标。它们将活跃在东起冰岛、西至阿森松岛纵深达1200公里之间的大西洋区域,利用超音速导弹摧毁美国运输舰队及为其护航的航母战斗群。作为配合,苏联海军的213艘核潜艇将成为“大西洋底的狼群”,借助卫星和长波电台的导航,对遭受苏联轰炸机洗劫后的美国舰队实施“最后的枪决”,届时能够登上欧洲大陆的恐怕只有美国船只的残骸了。
  根据布鲁塞尔北约新闻处的历史学家彼得·卢尼亚克研究证实,华约直到1986年(即柏林墙倒塌前三年)还在不断完善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但自从1985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轰动一时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全面否定“核战争可以打而且能打赢”的观点,并呼吁华约与北约合力共建“欧洲安全大厦”后,苏联的核大战计划便被打入冷宫,所谓的“修改完善”也成为例行公事。
  
  美权威机构描述中美核大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美国的核力量就把中国列为打击目标。在朝鲜战争期间,当中国军队在1950年10月卷入这场冲突后,杜鲁门总统曾考虑使用核武器对付中国,并在1951年10月把具有核打击能力的B-29轰炸机和9架非核轰炸机部署到关岛,以便覆盖中国的关键目标。
  不过,直到1960年前,针对中国的核战争计划还主要是为应对紧急情况而制定的临时方案。根据计划,美国将在与前苏联发生全面战争的初期,立即发射其所有的战略核攻击运载工具。虽然前苏联是其主要目标,但目标清单上也包括中国和前苏联卫星国的城市,以及位于这些城市及其周边的机场和其他军事设施。1964年10月,中国进行了首次核爆炸,使美国非常担心,而美国瞄准中国的基本思路也发生转变,开始“更加关注中国本身”,而不是把中国当作“外围威胁”。
  华约的瓦解、前苏联的解体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影响中美关系的长期战略威胁和战略设想,美国的核规划者在冷战结束后再次将核武器瞄向中国。按照2001年《核态势审议报告》,中国和俄罗斯不同,“中国是一个现在和未来都可能卷入突发事件中的国家。”常年瞄准中国目标主要是在太平洋巡逻的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的职责。装备有巡航导弹和核航弹的轰炸机也被指派用来瞄准中国目标。另据报道,五角大楼有关保护台湾免受中国大陆攻击的新的战争计划被称为太平洋司令部作战计划5077-04,该计划不排除动用美国核武器。
  2006年底由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和美国自然资源协会共同发表了题为《中国核力量与美国的核战争计划》的报告。报告描述了两种核打击的场景。按照第一种场景,美国攻击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根据所使用的弹头类型和数量,将造成150万到2600万人的伤亡。五角大楼可能有更大规模的核打击方案。根据美国一些已经解密的文件显示,针对中国的核战争计划传统上包括了对广泛类别的设施进行的大规模打击。
  第二个场景显示,中国对美国20个人口密集的城市进行攻击将造成1500万到4000万的伤亡。按照美国情报部门的预测,中国到2015年,将有75到100枚核弹头“主要瞄准”美国。美国情报部门估计的中国核弹头的增加量有可能将多达75个美国城市置于打击之下,并造成5000万人的伤亡。
其他文献
全球6大航展之一的莫斯科国际航空展于8月16日在莫斯科近郊的茹科夫斯基市举行,官方称此次“历年规模最大”的航展由俄总理普京亲自揭幕,普京还面向潜在的军火客户说,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航空新设备均可在航展上觅见踪迹。可见本次航展符合武器专家及军火客户的“口味”,而以往的重点项目飞行表演退居其次。  来自世界40个国家的793家公司(俄罗斯占450家)参展。150架飞行器(飞机)亮相于航展飞行区,美军
期刊
2011年3月6日,印度利用“先进防空”(AAD)导弹对1枚“普里特维-2”弹道导弹靶弹成功实施了拦截试验。这是印度利用AAD系统进行的第四次拦截试验,也是第三次成功的拦截试验(2010年3月进行的试验因靶弹偏离轨道坠入大海而失败)。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局局长萨拉斯瓦特在此次试验后称,这是印度导弹防御系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表明印度的低空导弹拦截能力已经成熟,并已做好集成到印度国家防空系统中的
期刊
地震、洪水、台风及火山等自然现象能产生巨大的破坏能量,如果能拥有控制这种能量的能力,就将获得一件威力惊人而难以被人发觉的超级武器。  日本大地震爆发后,人们在为地震所遭受的巨大灾害之余,却听到了不少关于此次大地震人为制造的传言。虽然这些传言缺乏科学和事实上的根据,但也使不少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有没有能力人为制造所谓的“自然灾害”来达到不战屈人之兵的目的。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
期刊
可以预期利比亚不会是伊拉克第二、索马里翻版,卡扎菲也不蹈萨达姆覆辙,若卡扎菲举措得当,再撑个—二个此前周期,战事格局基本尘埃落定——长期军事僵持。  多国部队空中打击已达二十几天,刀劈斧砍轮番上阵,战事时危时缓陷干胶着,北约接手的效果如旁观者的预期不很乐观,个中缘由不乏老辣对手卡扎菲的招架持盾有术。  人盾战术制约导弹点穴。利比亚95%是沙漠半沙漠,地形简单,要么是高楼竖立的居民区,要么是一望无垠
期刊
2011年11月10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成功进行了小型“宇宙大爆炸”的实验,初步验证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同时让很多未来的终极武器脱离了空想阶段。    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以无比强大的威力震惊了世人,而之后诞生的氢弹将核武器的威力推到普通人想象力的极限。就在人们认为氢弹将成为人类的终极武器之时,科学家们已经开始构思出了一种以反物质为爆炸能量、威力令氢弹相形见绌的炸弹。从理
期刊
从伊拉克到利比亚的军事发展表明,海湾战争以来普遍的战略速胜论思想也许到了需要加以反思的时刻。  利比亚打击进入第四周,最引人注意的形势发展是,打击初期的强劲势头已经减弱,国际社会“政治解决”的呼声日高,从军事角度看,法英美为主体的国际打击行动遇到了重大挫折。要理解这种挫折,必须分析联军基于速胜思维的战略方针问题。  造成利比亚僵局的首要原因是欧美在战略上的不協调。联军在打击开始时并无统一的政治决策
期刊
在全球性军事权力的旁落过程中,欧洲的诸强国正从历史上的全球影响国家蜕变为地区性的大国,若非依附于美国的国际权力体系,将难以发挥全球性,甚至地区性的作用。  就过去数千年的历史检讨来看,最高级的国际权力或所谓霸权的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在精神上提供某种世界秩序及天下观,在物质上拥有保持和维护这种秩序的武力和财政力量。近代以来,欧洲作为国际权力的崛起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风云激荡的篇章,无论其内部工业化和民主
期刊
     
期刊
冷战后,俄海军装备发展经历低谷,在役舰队规模缩水,近20年内基本没有新舰服役。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状况好转,俄政府力图恢复苏联时期的国际影响力,扩大海军活动范围,海军建设走上复兴之路。2010年6月23日,海军总司令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上将宣布,在《2011-2020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下拟为黑海舰队建造15艘水面舰艇和潜艇。这是苏联解体后俄海军首次为维持和壮大一支舰队的编制提出舰艇建造计划。目前,
期刊
编者按:格拉泽教授认为,中国的崛起可以是和平的,但是这种结果“远非板上钉钉”,与标准的现实主义观点相左,国际体系制造的基本压力将不会迫使美国和中国发生冲突。本文内容转载自美国《外交》双月刊2011年3/4月号,本刊刊发此文不代表同意其中观点或赞同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及专业工作者参考。    调整政策可以让冲突避免    中国的崛起将很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关系故事,但是现在仍然不清楚这个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