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课堂,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错误,错误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学习中的错误也会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正如心理学家盖耶所言:“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学生所犯的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一宝贵资源,让错误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有利因素呢?
一、直面错误,更新观念,构建容错的师生平台
作为教师,应该避免自己面对学生错误时的心理误区,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从而正视学生的错误。急于求成,“消灭错误”的做法或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坦然接受错误的观念。很多学生认为犯错误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想方设法地去避免错误,比如: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这样就避免了犯错误时被嘲笑;或者做完题为了确保没有错误就千方百计和同桌对答案等。学生之所以采取这么多措施来确保不犯错误,就是不能坦然面对错误,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要想改变学生的观念,就得让他们学会坦然接受错误。否则,长此以往错误越积越多,学习也就一蹶不振。为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数学学习过程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还要努力创建容错的师生关系平台。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客观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形成真诚对话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错误。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在相互认可、彼此信任、相互关爱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大胆地表露自己的错误认识及错误思维。因此,教师必需采取以一系列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活动,使班级的成员能友好地沟通并和睦相处。
二、借用错误,适时引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抄错了数字符号,混淆了概念,弄错了运算顺序,新旧知识产生负迁移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认真的回顾和分析,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然后针对性地纠错,才能使学生避免重蹈覆撤。
1. 由于概念不清产生的错误。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推理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解题时由于对概念、规律性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或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切确含义,而导致的概念性的错误,如:1/x,0,a都是单项式。
2. 由于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负迁移而引起的错误,如:23=6这种错误的产生就是因为“张冠李戴”,错误地将乘法运算用到乘法身上,正是新旧知识之间产生的负迁移而引起的错误。
除此以外,引起错误的原因还有可能是认知缺陷或思维定势,或生活经验不足,也有可能是心理因素的影响等。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错误,都要追根溯源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在分析、对比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巧用错误,因势利导,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数学实践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师生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错误。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发现这一宝贵错误资源中的有效成分,巧借错误让课堂因此而精彩,课堂因错误而美丽。
1. 让错误成为新知的切入点。如:问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马上就学生说:是1.4,有些学生说不对:应该是1.5.大多数学生一片迷茫,接着教师引导:这个数是有限小数吗?是一个什么循环小数?通过这个错误的小数引入“无理数”概念的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借助手中的计算器经过大量演算,发现这个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不是有理数,它是另一类数域——无理数。教师巧借这一错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热闹起来了。对动态生成“无理数概念”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实现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学生只有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对概念理解透彻,并记得牢固,应用自如。
2. 让错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深入细致、全面周密地考虑问题,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感受学习的乐趣。如:利用答案不唯一的数学问题可以巧借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分类讨论,寻求正确的答案。
这种解法是设中间辅助未知数,将代数式化简问题转化为方程求解的问题,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沟通了代数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
4. 设置陷阱,诱导错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中善于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在“陷阱”中摔打,他们的选择、质疑、批判能力会得到提高。
数学教学中“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教学的难点,尽管教师经过多次的变式演练,仍然难以达到实质的效果。如:计算:27÷(-4)×学生不费吹灰之力马上说出答案是:-27。当学生正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恰好落入教师设置的“陷阱”。
教师不把答案点破,接着有意让学生“展错”,犹如“一石击水”,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激起了智慧的涟漪和探求的欲望,从而让他们再次对题目“解读”,思维来一次碰撞,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汲取教训,起到了“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记录“错误病历”,形成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这是解决学生反复犯同一种错误的最好方法。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进行反思,“错误病历”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不同于普通的改错本,而是一本更加深刻、详实的改错本。学生不仅对出错的事实进行改正,同时还要诊断自己出错的详实原因,找出解决办法。这比单纯地订正错误或大量反复模仿雷同的练习要经济、有效得多。
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问题课堂才是有问题的课堂。”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要害怕学生出错,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应把错误看作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且彻底“根治”错误,变“废”为宝,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教与学才真正具有价值。
一、直面错误,更新观念,构建容错的师生平台
作为教师,应该避免自己面对学生错误时的心理误区,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从而正视学生的错误。急于求成,“消灭错误”的做法或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坦然接受错误的观念。很多学生认为犯错误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想方设法地去避免错误,比如: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这样就避免了犯错误时被嘲笑;或者做完题为了确保没有错误就千方百计和同桌对答案等。学生之所以采取这么多措施来确保不犯错误,就是不能坦然面对错误,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要想改变学生的观念,就得让他们学会坦然接受错误。否则,长此以往错误越积越多,学习也就一蹶不振。为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数学学习过程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还要努力创建容错的师生关系平台。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客观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形成真诚对话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错误。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在相互认可、彼此信任、相互关爱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大胆地表露自己的错误认识及错误思维。因此,教师必需采取以一系列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活动,使班级的成员能友好地沟通并和睦相处。
二、借用错误,适时引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抄错了数字符号,混淆了概念,弄错了运算顺序,新旧知识产生负迁移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认真的回顾和分析,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然后针对性地纠错,才能使学生避免重蹈覆撤。
1. 由于概念不清产生的错误。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推理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解题时由于对概念、规律性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或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切确含义,而导致的概念性的错误,如:1/x,0,a都是单项式。
2. 由于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负迁移而引起的错误,如:23=6这种错误的产生就是因为“张冠李戴”,错误地将乘法运算用到乘法身上,正是新旧知识之间产生的负迁移而引起的错误。
除此以外,引起错误的原因还有可能是认知缺陷或思维定势,或生活经验不足,也有可能是心理因素的影响等。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错误,都要追根溯源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在分析、对比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巧用错误,因势利导,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数学实践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师生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错误。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发现这一宝贵错误资源中的有效成分,巧借错误让课堂因此而精彩,课堂因错误而美丽。
1. 让错误成为新知的切入点。如:问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马上就学生说:是1.4,有些学生说不对:应该是1.5.大多数学生一片迷茫,接着教师引导:这个数是有限小数吗?是一个什么循环小数?通过这个错误的小数引入“无理数”概念的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借助手中的计算器经过大量演算,发现这个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不是有理数,它是另一类数域——无理数。教师巧借这一错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热闹起来了。对动态生成“无理数概念”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实现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学生只有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对概念理解透彻,并记得牢固,应用自如。
2. 让错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深入细致、全面周密地考虑问题,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感受学习的乐趣。如:利用答案不唯一的数学问题可以巧借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分类讨论,寻求正确的答案。
这种解法是设中间辅助未知数,将代数式化简问题转化为方程求解的问题,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沟通了代数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
4. 设置陷阱,诱导错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中善于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在“陷阱”中摔打,他们的选择、质疑、批判能力会得到提高。
数学教学中“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教学的难点,尽管教师经过多次的变式演练,仍然难以达到实质的效果。如:计算:27÷(-4)×学生不费吹灰之力马上说出答案是:-27。当学生正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恰好落入教师设置的“陷阱”。
教师不把答案点破,接着有意让学生“展错”,犹如“一石击水”,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激起了智慧的涟漪和探求的欲望,从而让他们再次对题目“解读”,思维来一次碰撞,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汲取教训,起到了“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记录“错误病历”,形成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这是解决学生反复犯同一种错误的最好方法。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进行反思,“错误病历”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不同于普通的改错本,而是一本更加深刻、详实的改错本。学生不仅对出错的事实进行改正,同时还要诊断自己出错的详实原因,找出解决办法。这比单纯地订正错误或大量反复模仿雷同的练习要经济、有效得多。
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问题课堂才是有问题的课堂。”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要害怕学生出错,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应把错误看作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且彻底“根治”错误,变“废”为宝,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教与学才真正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