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低碳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通过全面梳理与剖析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将农业生产总值、财政支农、农业人口数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受教育程度、农药、化肥、农膜、农用机械使用量、农业耕地面积、牲畜养殖数量等低碳农业影响因素与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关系一一进行明确与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科学制定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促进金融对低碳农业的支持,积极推进安徽省低碳农业科研与服务工作。
关键词安徽;低碳;农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260-03
在全球共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受到的日愈加剧的环境压力、能源压力、气候恶化压力之时,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碳减排受到极大关注。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总体质量在逐步提高;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和农业发展上升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且上升幅度小于农业总产值上升幅度,整体而言安徽省农业系统碳排放处于正平衡状态;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效率逐年提高。但是安徽省农业碳排放也面临诸多问题和阻力,例如总量增长还比较明显,对环境影响比较大,农业耗能也比较大,农业发展基本上还以牺牲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1]。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对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通过科学的手段如政策控制、财政投入、农技支持等手段,使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幅度降低或者消除。为此,笔者科学剖析了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促进安徽省低碳农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
1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低碳农业发展中,碳排放受众多因素影响,农业生产总值、政策控制、财政支农、低碳农业技术、农药、化肥、农膜、农用机械使用、农业耕地面积等,都会影响农业碳排放。该研究简单归纳为系统外部因素影响和内部环境影响[2]。系统外部因素有:农业生产总值,财政支农投入,农业人口数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受教育程度等;系统内部因素主要有:农用机械使用,农业耕地,电力,农药,化肥,农膜,牲畜等。
1.1农业生产总值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可以直接在统计年鉴中得到,通过对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对比与分析,可以得到农业发展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2000~2013年农业总产值逐年稳步上升,农业碳排放总量也随之缓慢上升(表1);农业总产值高、发展快的年份农业碳排放总量相对较高,反之亦然;在2002~2006年农业总产值上升幅度加大,碳排放总量上升幅度亦随之加大(图1)。总体而言,农业总产值上升幅度略大于碳排放总量上升幅度,这说明安徽省农业碳排放出于正平衡状态,但还是以牺牲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
图12000~2013年安徽省农业总产值与碳排放总量对比1.2省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投入是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点。现阶段由于“利益预期-内生驱动”节点尚未畅通,农业各利益主体经过博弈之后,低碳农业发展所需投入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财政支农投入。这一点在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省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加大,节水、减免耕等低碳农技就会得到进一步推广,农机作业效率提高,选择碳汇作物品种,化肥施用效率提高,碳排放增长速度会减缓,农业碳排放强度就会降低,碳排放效率自然就高。
由图2可以清晰地看到,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紧随安徽财政支农支出增幅变化而变化;当财政支农支出增幅平缓时,当年农业碳排放总量立即显现出暴升状态,例如2005年这种特征就特别明显;当财政支农支出增幅较大时,当年农业碳排放总量立即显现出暴跌状态,例如2007、2009年这种特征就特别明显;2012年财政支农支出增幅有趋平缓,此时农业碳排放总量立即抬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与财政支农支出之间的这种强劲的跟势,截然将2000~2012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划分为3个阶段:2000~2005年,财政支农支出增幅平缓,农业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2006~2007年财政支农支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剧增,农业碳排放总量持续下降;2008至今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碳排放磨合稳定,双方增幅几近一致,均稳中有升。
图2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1.3农业人口数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受教育程度等农业人口数量即农业人口基数多少,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都会对碳排放量产生影响,并呈正相关影响;人的生产生活活动越多,碳排放总量相对越大。农业人口对于碳排放量属于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影响着低碳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高了,才会有可能关注低碳生产并加以一定程度的实施,才会有精力去关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因此农民的收入情况一般也会对农业碳排放产生影响。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他们在农业活动中的行为,影响着他们是否有意识地进行低碳农作生产,是否能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农药、化肥、农机等碳排放源。
1.4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机械使用,农业水田排放等农业系统碳排放源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来源主要有化肥施用量,畜禽养殖量,农药农膜施用量,土壤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等[3-4]。农业中的碳排放活动如下:水田经发酵会产生CH4;牛、羊、猪等动物肠内发酵饲料时也会产生CH4,同时畜禽粪便处理中也会排放大量的CH4和N2O;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化石能源的消耗也引发大量的温室气体;化肥、农药以化石能源为原料,生产过程中还会排放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这些农业碳源直接、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碳排放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表2,应用生命周期法估算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源的排放量,利用全球增温潜势(GWP)把各种碳排放气体统一折算为CO2e来进行度量[10-11]。安徽省2000~2013年度化肥施用量,畜禽养殖量,农药农膜施用量,土壤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等数据来自《安徽统计年鉴》。 由表3可以看出,安徽省农业发展过程中,各个重要碳排放源的排放量都在逐年增加,排放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化肥、水田、猪、牛、电等,柴油、农药与农膜的碳排放量多年一直量少且较平稳,但也是稳中有缓升。化肥的过度施用与不科学施用,使得残留化肥经过厌氧发酵与化学分解,不断地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同时也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降低了土壤固碳能力;另外化肥的生产与运输过程耗用了石油、电力、汽油等,也造成了碳排放;这终究使得化肥多年来一直是安徽省农业中排放量最大的碳源。
表3安徽省农业各重要碳排放源排放量估算万t
2 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对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若干影响因素的梳理与剖析,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2.1深化认识,科学制定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规划[12-13]从前述对安徽省农业总产值、财政支农支出等对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分析不难看出,安徽省低碳农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仍然是粗放的、低效的,农业的发展还是以不断地投入、消耗资源与资本为代价的,因此从战略高度上把握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第一位的。其次要科学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科学合理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与程序,明确不同时期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既要有农业发展经济指标,还要有碳排放的约束性目标与约束性指标,还要明确相关国家、省级扶持政策,以确保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需要。
2.2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促进金融对低碳农业的支持从前述对安徽省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分析不难看出,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投入与政策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2.2.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发展低碳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可以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保障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采用低碳技术和低碳农机具农作的,可以延续或者加大之前的财政补贴范围与补贴力度,进行相应的激励补贴,提高其采用与推广低碳农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其采用生态和可持续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
2.2.2对于低碳农业技术的科研与其成果推广工作,应引起足够的财政支持关注。低碳农业发展中,农业碳源与碳汇的监测及估算研究,低碳及碳汇技术创新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研究,以及低碳农技推广补贴等,都有待财政支持的重点关注。
2.2.3亟需建立支持低碳农业的财税政策与资金投入的评价机制。定期对财政支农投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各项财税政策工具的效果与效率进行监测和评价,以便能根据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各种节能减排农业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财税政策的结构、方向和力度。
2.2.4积极拓宽低碳农业融资渠道。可以引导社会资本以BOT形式参与低碳农业发展,还可以积极参与CDM项目[14]。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2.3积极推进安徽省低碳农业科研与服务工作低碳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切实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低碳农业提供技术支持[15]。首先是要加快建立低碳农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加快速度培育一批能够承担低碳农业技术改良与创新任务的科研机构或者企业,仅仅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低碳农业研发体系。
其次,进一步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工作,尽快推出一批符合安徽省低碳农业要求的先进适用的种养技术和加工技术。大力推行免耕、休耕耕作制度;大力推行适合安徽地方特色的水田水分管理方式;通过减少氨肥施用,增加施用无机肥,测土配方,化肥深施等途径改善施肥方式,减少化肥使用;改良作物品种以适应低碳固碳要求与粮食安全要求。
第三,进一步推进低碳农业技术转化和推广体系的培育与完善工作。建立低碳农业示范区,开展低碳农业技术的试验与示范,总结成功模式与失败做法。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各级各类低碳农业技术培训,全面落实责任农技制度,推进农技推广人员包户连片[15],加速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的转化与运用。还需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农技服务体系,在农机、植保、土肥等方面合理有效进行低碳农技推广与服务,例如测土配方环节,省内不少市县已经在实施,能够积极地帮助农民测土,也能够提供相应配方,但不少地方农民买到的肥是不是就是测土配方配出来的肥,就连提供配方的农技推广人员自己也不清楚,农民更不清楚,这就亟需农技服务体系的后续跟踪、监测服务能够及时有效地到位,从每一处细节将低碳农业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真正地完善起来。
3小结
笔者通过全面梳理与剖析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将农业生产总值、财政支农、农业人口数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受教育程度、农药、化肥、农膜、农用机械使用量、农业耕地面积、牲畜养殖数量等低碳农业影响因素与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关系一一进行剖析与科学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安徽省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对安徽省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巽浩.关于提倡低碳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5):1-7.
[2] 郑红勇.陕西省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大学,2012.
[3] 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2):19-23.
[4] 胡向东,王济民.中国畜禽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0):247-252.
[5] 王效科,李长生,欧阳志云.温室气体排放与中国粮食生产[J].生态环境,2003,12(4):379-383.
[6] 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R].2006.
[7] WEST T O,MARLAND G A.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carbon emissions,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United States[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2,91:217-232.
[8] 漆雁斌,王刚.农业低碳发展:机制、困境、模式与制度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7-42.
[9] 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80-86.
[10] 张广胜,王珊珊.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结构、效率及其决定机制[J].农业经济问题,2014(7):18-26.
[11] 黄祖辉,米松华.农业碳足迹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40-47.
[12] 温铁军,董筱丹,石嫣.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88-94.
[13] 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4.
[14] 朱丽君,李布青,于玺,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现状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0(9):21-25.
[15] 周建华.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改革与开放,2012(6):30-31.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5,43(6):321-322
关键词安徽;低碳;农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260-03
在全球共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受到的日愈加剧的环境压力、能源压力、气候恶化压力之时,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碳减排受到极大关注。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总体质量在逐步提高;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和农业发展上升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且上升幅度小于农业总产值上升幅度,整体而言安徽省农业系统碳排放处于正平衡状态;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效率逐年提高。但是安徽省农业碳排放也面临诸多问题和阻力,例如总量增长还比较明显,对环境影响比较大,农业耗能也比较大,农业发展基本上还以牺牲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1]。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对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通过科学的手段如政策控制、财政投入、农技支持等手段,使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幅度降低或者消除。为此,笔者科学剖析了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促进安徽省低碳农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
1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低碳农业发展中,碳排放受众多因素影响,农业生产总值、政策控制、财政支农、低碳农业技术、农药、化肥、农膜、农用机械使用、农业耕地面积等,都会影响农业碳排放。该研究简单归纳为系统外部因素影响和内部环境影响[2]。系统外部因素有:农业生产总值,财政支农投入,农业人口数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受教育程度等;系统内部因素主要有:农用机械使用,农业耕地,电力,农药,化肥,农膜,牲畜等。
1.1农业生产总值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可以直接在统计年鉴中得到,通过对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对比与分析,可以得到农业发展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2000~2013年农业总产值逐年稳步上升,农业碳排放总量也随之缓慢上升(表1);农业总产值高、发展快的年份农业碳排放总量相对较高,反之亦然;在2002~2006年农业总产值上升幅度加大,碳排放总量上升幅度亦随之加大(图1)。总体而言,农业总产值上升幅度略大于碳排放总量上升幅度,这说明安徽省农业碳排放出于正平衡状态,但还是以牺牲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
图12000~2013年安徽省农业总产值与碳排放总量对比1.2省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投入是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点。现阶段由于“利益预期-内生驱动”节点尚未畅通,农业各利益主体经过博弈之后,低碳农业发展所需投入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财政支农投入。这一点在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省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加大,节水、减免耕等低碳农技就会得到进一步推广,农机作业效率提高,选择碳汇作物品种,化肥施用效率提高,碳排放增长速度会减缓,农业碳排放强度就会降低,碳排放效率自然就高。
由图2可以清晰地看到,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紧随安徽财政支农支出增幅变化而变化;当财政支农支出增幅平缓时,当年农业碳排放总量立即显现出暴升状态,例如2005年这种特征就特别明显;当财政支农支出增幅较大时,当年农业碳排放总量立即显现出暴跌状态,例如2007、2009年这种特征就特别明显;2012年财政支农支出增幅有趋平缓,此时农业碳排放总量立即抬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与财政支农支出之间的这种强劲的跟势,截然将2000~2012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划分为3个阶段:2000~2005年,财政支农支出增幅平缓,农业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2006~2007年财政支农支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剧增,农业碳排放总量持续下降;2008至今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碳排放磨合稳定,双方增幅几近一致,均稳中有升。
图2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1.3农业人口数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受教育程度等农业人口数量即农业人口基数多少,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都会对碳排放量产生影响,并呈正相关影响;人的生产生活活动越多,碳排放总量相对越大。农业人口对于碳排放量属于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影响着低碳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高了,才会有可能关注低碳生产并加以一定程度的实施,才会有精力去关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因此农民的收入情况一般也会对农业碳排放产生影响。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他们在农业活动中的行为,影响着他们是否有意识地进行低碳农作生产,是否能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农药、化肥、农机等碳排放源。
1.4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机械使用,农业水田排放等农业系统碳排放源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来源主要有化肥施用量,畜禽养殖量,农药农膜施用量,土壤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等[3-4]。农业中的碳排放活动如下:水田经发酵会产生CH4;牛、羊、猪等动物肠内发酵饲料时也会产生CH4,同时畜禽粪便处理中也会排放大量的CH4和N2O;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化石能源的消耗也引发大量的温室气体;化肥、农药以化石能源为原料,生产过程中还会排放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这些农业碳源直接、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碳排放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表2,应用生命周期法估算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源的排放量,利用全球增温潜势(GWP)把各种碳排放气体统一折算为CO2e来进行度量[10-11]。安徽省2000~2013年度化肥施用量,畜禽养殖量,农药农膜施用量,土壤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等数据来自《安徽统计年鉴》。 由表3可以看出,安徽省农业发展过程中,各个重要碳排放源的排放量都在逐年增加,排放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化肥、水田、猪、牛、电等,柴油、农药与农膜的碳排放量多年一直量少且较平稳,但也是稳中有缓升。化肥的过度施用与不科学施用,使得残留化肥经过厌氧发酵与化学分解,不断地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同时也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降低了土壤固碳能力;另外化肥的生产与运输过程耗用了石油、电力、汽油等,也造成了碳排放;这终究使得化肥多年来一直是安徽省农业中排放量最大的碳源。
表3安徽省农业各重要碳排放源排放量估算万t
2 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对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若干影响因素的梳理与剖析,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2.1深化认识,科学制定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规划[12-13]从前述对安徽省农业总产值、财政支农支出等对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分析不难看出,安徽省低碳农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仍然是粗放的、低效的,农业的发展还是以不断地投入、消耗资源与资本为代价的,因此从战略高度上把握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第一位的。其次要科学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科学合理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与程序,明确不同时期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既要有农业发展经济指标,还要有碳排放的约束性目标与约束性指标,还要明确相关国家、省级扶持政策,以确保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需要。
2.2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促进金融对低碳农业的支持从前述对安徽省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分析不难看出,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投入与政策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2.2.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发展低碳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可以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保障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采用低碳技术和低碳农机具农作的,可以延续或者加大之前的财政补贴范围与补贴力度,进行相应的激励补贴,提高其采用与推广低碳农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其采用生态和可持续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
2.2.2对于低碳农业技术的科研与其成果推广工作,应引起足够的财政支持关注。低碳农业发展中,农业碳源与碳汇的监测及估算研究,低碳及碳汇技术创新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研究,以及低碳农技推广补贴等,都有待财政支持的重点关注。
2.2.3亟需建立支持低碳农业的财税政策与资金投入的评价机制。定期对财政支农投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各项财税政策工具的效果与效率进行监测和评价,以便能根据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各种节能减排农业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财税政策的结构、方向和力度。
2.2.4积极拓宽低碳农业融资渠道。可以引导社会资本以BOT形式参与低碳农业发展,还可以积极参与CDM项目[14]。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2.3积极推进安徽省低碳农业科研与服务工作低碳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切实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低碳农业提供技术支持[15]。首先是要加快建立低碳农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加快速度培育一批能够承担低碳农业技术改良与创新任务的科研机构或者企业,仅仅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低碳农业研发体系。
其次,进一步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工作,尽快推出一批符合安徽省低碳农业要求的先进适用的种养技术和加工技术。大力推行免耕、休耕耕作制度;大力推行适合安徽地方特色的水田水分管理方式;通过减少氨肥施用,增加施用无机肥,测土配方,化肥深施等途径改善施肥方式,减少化肥使用;改良作物品种以适应低碳固碳要求与粮食安全要求。
第三,进一步推进低碳农业技术转化和推广体系的培育与完善工作。建立低碳农业示范区,开展低碳农业技术的试验与示范,总结成功模式与失败做法。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各级各类低碳农业技术培训,全面落实责任农技制度,推进农技推广人员包户连片[15],加速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的转化与运用。还需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农技服务体系,在农机、植保、土肥等方面合理有效进行低碳农技推广与服务,例如测土配方环节,省内不少市县已经在实施,能够积极地帮助农民测土,也能够提供相应配方,但不少地方农民买到的肥是不是就是测土配方配出来的肥,就连提供配方的农技推广人员自己也不清楚,农民更不清楚,这就亟需农技服务体系的后续跟踪、监测服务能够及时有效地到位,从每一处细节将低碳农业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真正地完善起来。
3小结
笔者通过全面梳理与剖析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将农业生产总值、财政支农、农业人口数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受教育程度、农药、化肥、农膜、农用机械使用量、农业耕地面积、牲畜养殖数量等低碳农业影响因素与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关系一一进行剖析与科学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安徽省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对安徽省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巽浩.关于提倡低碳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5):1-7.
[2] 郑红勇.陕西省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大学,2012.
[3] 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2):19-23.
[4] 胡向东,王济民.中国畜禽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0):247-252.
[5] 王效科,李长生,欧阳志云.温室气体排放与中国粮食生产[J].生态环境,2003,12(4):379-383.
[6] 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R].2006.
[7] WEST T O,MARLAND G A.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carbon emissions,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United States[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2,91:217-232.
[8] 漆雁斌,王刚.农业低碳发展:机制、困境、模式与制度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7-42.
[9] 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80-86.
[10] 张广胜,王珊珊.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结构、效率及其决定机制[J].农业经济问题,2014(7):18-26.
[11] 黄祖辉,米松华.农业碳足迹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40-47.
[12] 温铁军,董筱丹,石嫣.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88-94.
[13] 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4.
[14] 朱丽君,李布青,于玺,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现状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0(9):21-25.
[15] 周建华.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改革与开放,2012(6):30-31.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5,43(6):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