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自醉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des173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相信有人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滴酒未沾,却经常会神奇地出现醉酒症状吗?
  美国就有这样一位“世外高人”。6年里,他每天都像喝醉酒一样昏昏沉沉。如果你羡慕他可以花很少的钱就能喝得酩酊大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要不是2014年的那次“酒驾”,估计到现在他都不知道一切莫名其妙的由头是一种奇怪的病。

莫名其妙被酒驾


  这位“世外高人”名叫迈克(化名)。
  2011年,一次外伤后,迈克开始出现了一系列莫名其妙的症状——精神恍惚、头晕、记忆力衰退等等,虽然看过很多医生,但都没有查明原因,无奈,迈克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其实,身体上的痛苦还好,扛一扛也就挨过去了,最让迈克不能忍受的是,从那之后,自己总是被无端地怀疑偷偷喝酒。
  最严重的一次,还因“酒驾”进了警察局。
  那天,迈克吃完饭后,准备开车出去玩。结果刚开到一半,就莫名其妙地被交警拦下了,不是常规检查,也不是查犯罪嫌疑人,而是交警怀疑迈克酒驾。
  按照常理,迈克需要下车进行呼气式酒精检测。好吧,反正身正不怕影子斜,随便怎么吹也没问题,于是迈克就理直气壮地照做了。
  但接下来的检测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经检测,迈克的血液酒精浓度已经达到了法定驾驶者酒精浓度上限的两倍(按照美国标准)。
  虽然说,人到中年喝点小酒是件很惬意的事情,但迈克是个从不喝酒的人,这样的结果他绝对是不承认的。尽管迈克再三申辩并发誓自己从未喝过任何含有酒精的饮料,但在“事实”面前,他百口莫辩。
  最终,迈克因为“酒驾”被捕。
  说起来,在此之前,这样莫名其妙的事情,迈克也不止经历过一次。客观地说,被怀疑偷偷喝酒这事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他的妻子甚至几次四处搜查,怀疑他有秘密的藏酒处。

  莫名其妙的怀疑加莫名其妙的症状,令迈克很是苦恼。
  不过,说来也巧,就在迈克被捕之后,迈克的姑妈偶然间看到了一篇报道,报道描述了一位跟迈克有类似症状的患者曾在俄亥俄州接受治疗。

他的肚子会产酒


  从警察局出来后,迈克抱着一线希望,在姑妈的陪同下,去了俄亥俄州。
  医生先是对迈克进行了三大常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血常规、尿常规都正常,唯独粪便检查有些异常。
  医护人员在迈克的粪便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真菌——酿酒酵母。酿酒酵母也被称为啤酒酵母,啤酒制造商常常用它来把谷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成酒精。
  这种特殊真菌的存在很快让医生锁定了一种特殊的疾病——自动酿酒综合征。为了进一步确认,医生决定和迈克一起进行一项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迈克只能吃一些碳水化合物,而不能接触任何酒精类物品。因为正常情况下,患有自动酿酒综合征的患者在进食碳水化合物后就会醉。
  果不其然,8小时后,迈克的血液酒精浓度飙升到了0.05%以上,几乎接近于法定驾驶者血液酒精浓度的上限。
  迈克确实得了自动酿酒综合症。
  尽管迈克之后接受了抗真菌治疗(氟康唑)并开始无碳水化合物饮食,但迈克的症状仍然出现了复发。为了控制自己的醉酒症状,他甚至去找过内科、精神科、神经科和胃肠科的医生,但都没有结果。
  那段时间里,迈克还曾因病发不小心头部受过一次伤,当时的血液酒精浓度一度达到了可能致命的0.4%。
  求医无果后,迈克把希望转向了位于纽约州斯塔滕岛的里士满大学医疗中心。
  在了解了迈克的病情后,医生决定先让迈克每天口服150毫克的伊曲康唑(高效广谱抗真菌药),作为自动酿酒综合征的初始抗真菌治疗。10天后,医生又将剂量增加到了200毫克。
  本来一切症状已经趋于稳定,但邁克偏要在作死的边缘上徘徊,他任性地偷吃了比萨和汽水,直接导致了病情复发。
  无奈之下,医生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改为静脉注射米卡芬净(抗真菌药),每天150毫克,持续了6周。随后,医生又给迈克开了益生菌以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
  终于,一年半以后,迈克肠道内的酿酒微生物群彻底消失了。
  现在,迈克不仅不用担心因为一块比萨就醉酒,还可以随便地享受各式各样的碳水饮料了。

罕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虽然病情好转了,但迈克心里一直有个解不开的结:好端端的,自己怎么就会患上这么奇怪的病呢?
  原来医生在详细问诊后得知,2011年迈克有过一次“外伤性拇指损伤”的经历,期间曾接受过抗生素治疗。也就是从那之后,迈克每次吃高碳水化合物,就会有醉酒症状。
  医生怀疑,很可能是那些抗生素打乱了他肠道内的微生物群(即生活在肠道内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群落),才使得迈克总是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像喝醉酒一样的症状。
  其实,这种疾病算是一种很罕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仅有几例被报道过。患有此病的患者肠道内含有特殊的微生物,比如酿酒酵母,可以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酒精。也就是说,患病者只要吃口面包、喝点汽水,他的嘴里可能就会有股“酒味”。所以,自动酿酒综合征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肠道发酵综合征。
  事实上,能“产酒”的也不止真菌一种,前段时间一项研究表明,肺炎克雷伯杆菌同样可以使肠道内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酒精,从而加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
  虽说,压力大了,吃点碳水化合物大醉一场挺好的,但对于这些患者而言,他们所遭受的痛苦远远大于享乐。除了反复出现的打嗝、头晕、口干、宿醉、定向障碍、肠易激综合征和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副作用以外,这种疾病还会导致抑郁、焦虑和工作效率低下等其他健康问题。
  更严重的是,肝脏要对生成的酒精进行长期代谢,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很容易肝功能衰竭。
  目前,由于这种病症非常少见,几乎还没有成型的治疗方法可循。一些患者可以通过停用抗生素和遵循无碳水饮食来调节症状,如果症状没有改善,还可以借助抗真菌药或益生菌来治疗。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患者在一次治疗后就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但有些患者,特别是在使用抗生素干扰肠道微生物的情况下,可能会复发一次或多次。
  所以,抗生素就算再好,也不要“贪杯”。
  一般而言,每个人体内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内源性酒精,正常情况下,酒精在肝脏中是可以被代谢的,在乙醇脱氢酶(ADH)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ALDH)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最终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但如果体内缺乏ADH或ALDH,即使是体内产生的内源性酒精不多,人也会出现一种无酒自醉的症状。

  ◎ 来源|微信公众号“奇点网”
其他文献
中国散裂中子源。来源:新华视界  原本可以拉动20节车厢的火车头,目前只拉了3节车厢。这既造成“火车头”资源的较大浪费,也导致“运力”严重不足,使得“运力”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如此尴尬的窘境,印证在散裂中子源等国内平台型大科学装置的身上,或许再恰当不过。平台型大科学装置是为众多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服务的重要装置,后续建设直接影响研究人员能否利用此装置有效开展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有20个谱仪孔道
期刊
在中国人的心中,茶,俨然已超出“饮品”的单一概念,既可润唇吻,亦可“抵尘梦”。相较于其他茶类,无论是形、色、香、味,还是意趣,绿茶都更像是一个优美季节,一场盛大的春天。眼下,正是“新火试新茶”的时节,江南茶园已青青,采茶人忙着摘下柔嫩的新叶,赶制今年的头春茶。不妨就从一杯绿茶开始,一起品饮其中深蕴的雅趣和地道风土滋味。绿茶,最早被喝到的茶  綠茶是先民们喝到的最早的茶。起先,它既是药,也是一盘素菜
期刊
最近,关于中国要不要建大对撞机再度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在这场学术争论中最新表态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是83岁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据《科技日报》报道,2019年11月7日,83岁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参加中科院前沿科学国际战略研讨会时说,他的大多数实验,曾受到很多人反对,其中包括很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海森堡的反对理由就是:
期刊
“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2016年8月16日凌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成功升天。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卫星和地面之间实现量子通信的国家。  至2018年,“墨子号”圆满完成了三大实验任务。它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相继登上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  “如果没有相互之间的充分信任与配合,如此高难度的工程很难这
期刊
他与其他团队成员也曾扪心自问,一张FAST的招聘启事改变了姜鹏的人生轨迹,是什么信念促使他们在FAST项目干了这么多年?  姜鹏,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总工程师,FAST调试组负责人,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毕业那年,姜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着——是应该继续走科研的道路,还是做工程师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恰好这时,一则FAST的招聘启事引起了姜鹏的注意。“望远镜有一个500
期刊
防疫环境消杀。  在过去数十年,全球化的不断提速戏剧性地改变了全球的疾病谱。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催生并加快了各种社会与经济巨变。经济一体化、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人口迁徙、社会分化、环境退化乃至气候变暖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当今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公共卫生风险。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亦称慢性病)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伴随因传染病身亡者人数的急剧下降,更多人得以迈入老年期;伴随人口老龄化的
期刊
反物质是不是真实存在?夸克能不能再被细分?宇宙中究竟还有没有类似地球的宜居星球?人类能不能控制热核聚变?面对大量动植物进入濒危状态,人类能不能设法留住它们?……当人类已经能够将自己送上月球,但仍有许多基础科学理论问题亟须解决。  重大突破,科研仪器先行——从亿万光年之外的宇宙星辰,到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越来越离不开功能强大的科研仪器,特别是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
期刊
刚刚结束的2010年代无疑是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在这10年里,各国科学家在人体、星球和宇宙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新成就。更重要的是,科学在过去10年中变得更为全球化、合作化。如今,重大突破更有可能来自3000人的科学团队,而不是3个人的团队。  在过去的10年里,众多科学发现都意义非凡,编辑部挑选出20大最值得关注的动态和里程碑式发现,我们相信,未来10年,科学界还会有更多惊人突破要以此为依托。1.同时
期刊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的最新研究中,美国西北大学和中国香港城市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远程传递触觉感受的虚拟现实(VR)技术。这项技术用到了一种新型轻巧、无需充电的柔性触觉贴片,它能让异地的亲人直接感受對方的触摸,还能让假肢携带者感受对物体的触碰。而这种触觉贴片,也将触觉整合到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AR)中,能让游戏玩家切身感受游戏角色参与的战斗。  科学家、科技公司和DIY玩家都测试过可穿戴的触觉设
期刊
澤布替尼成为迄今为止第一款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在FDA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实现中国原研新药出海“零的突破”,改写了中国抗癌药“只进不出”的尴尬历史。我国的生物医药研发全面发力,正由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大国加快转型。只有尽快补齐短板,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才能加快创新步伐,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