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定位需准确 多方考虑促实效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vvv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认识和定位体育教学中的体能练习
  通过研讨,参与研讨的教师观点各异,但主持团队认为,要想让学生全面发展,就应该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教师应将学生“育成什么样的人”作为体育教育思考的出发点,让学生通过有效的体能练习,得到“实惠”,获得“福利”。认识体能练习的必要性后,就很容易对其进行定位,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通过体能的练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真正做到从“我能行”到“我行了”的根本转变,这需要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并近距离沟通,从各方面达成共识,最终向着“让学生爱上体育课”的思想和行动转变。
  二、提高体能练习的实效性
  根据研讨情况和查阅相关资料对体能的定义进行界定,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在研讨中,研讨教师们给出了体育课堂中关于体能练习的方法和手段,主持团队认为安全、合情、合理是前提。
  1.安全。设计体能练习时,无论教授哪一个水平段的学生,都应将安全放在首位。如,学生的身心状态;场地器材的安全可靠性;教师与学生的准备;设计是否合理等。除此方面要对学生时刻提醒并进行安全教育提示,这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保护,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2.课型。根据课的类型不同,体能练习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不同。如,新授课的体能练习设计,最好围绕课的主教材内容进行,学生在了解、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强化个人的身体机能;复习课的体能设计,要根据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强化设计,使得学生在发展体能的同时,将其所学技能融会贯通。
  3.学情。学情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考虑学生的“多动性”“好胜心”,以及内容的“趣味性”等方面,尽量设计以速度、协调、柔韧、灵敏为主的项目;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要考虑学生的自尊、团队合作,以及内容的“竞技性”等方面,多以力量、速度、耐力、协调为主的项目;对于学优生和学困生来说,应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多元化”练习体能方式,所以,在设计这样的体能练习时,要根据场地条件的不同因素,多设计几个练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合学生个人身体及能力的学练。
  4.介入时机。根据教学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对于体能练习介入时机的把握是关键点。如,可在准备活动部分介入体能練习,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目标做好身体准备;同样也可以在课的结束部分介入体能练习,为了巩固所学内容,作为课的延续,对学生的体能状况进行“补充”;当然,为了备不时之需,在课的整个过程,如果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某项技能时,由于身体原因而对所学技能掌握情况不理想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介入体能练习,这样会让学生在练习体能与技能的同时提升技能。
  5.评价。教师通过系统地记录学生课堂中体能学习的表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体能练习的情况等进行评价和判断。其目的是对学生课内外的体能学习行为加以监控与反馈、引导和激励,同时对课堂教与学进行诊断与检验,能够确定体能练习目标的达成程度。评价要关注学生对体能练习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经过体能学习之后所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诊断和评价。但不能仅关注外因不注重内因,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需。教师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赞美、一个鼓励眼神、一个大拇指等行为都可以改变学生在练习中的效果,这就是“苦中作乐,乐有所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技能练习中,提高体能。
  通过研讨得出:体育课中介入体能练习并提高体能练习的实效性是一种身体教育,通过身体教育和运动体验,促进学生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
其他文献
仔细品读上海朱世一老师的文章《“模拟身份证”在一年级队列队形教学中的运用》后,觉得做朱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经过朱老师的巧妙构思和设计,使得教学过程真实有趣,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既得到了思维训练,又学会了方法、获得了知识,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  一、以生为本,转换思维,巧构思维路径  队列队形是小学体育的基本教材,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和基础。一直以来,队列队形教学受到2种思维的
连绵的阴雨天,孩子们好久都没有到室外去舒展拳脚了。体育课上,笔者一进教室就发现孩子们的情绪有点儿低落,决定给他们来点新花样。  笔者将事先做好的一个标有“东南西北”字样的纸器材拿出来,请一个孩子来点单。“东面两下。”那个孩子说。“蹲起10次。”我说。于是他马上相应地做起了动作。教室里孩子们的运动热情一下子被点燃,“老师,我也要!”“老师,我要点”……  “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呢?”笔者顺势问
今天的晨间体锻开始啦,我们在场地上为孩子们提供了若干张软垫。孩子们在完成热身后主动去把垫子整齐地铺开,摆放在地上,孩子依次从起点开始爬,爬到结束,不断重复着这个常规玩法。玩了没多久,就有一些孩子兴致寥寥相互打闹起来,时不时还有孩子故意阻挡别人前进或者故意把拼好的垫子弄乱。  当孩子们把垫子拼成长条的时候,我问他们:“你们觉得长长的垫子像什么呢?”“像小河、像长长的桥……”孩子纷纷说出了不同的答案。
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学生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体之育”与“脑之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体育教育始终是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中最重要、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  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究竟是有利于文化学习,还是影响文化学习,历来有截然不同的认知。不少教育学家和教育实践者通过观察、分析大量教育现象后,提出体育锻炼不仅不影响文化学习,还会促进文化学习的认知与观点;更多的学生、家长、教育者则
一、解读教材内涵,巧构体能练习内容  1.“强度补偿”型体能练习内容  一堂合格的体育课堂需要一定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强度补偿”型体能练习是通过分析教学内容的强度来选择体能练习,即教学内容强度大,那么体能练习可以选择小强度,反之亦然。  例如,在教学跑类教材时,整体练习强度很大,那么体能练习可以选择小强度的内容。如,在教学“弯道跑”时,就可以选择小强度的有氧练习: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伟大号召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全局中,学校体育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广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1984年至2018年,我在学校体育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了34年,见证
2019年12月24-28日,江苏省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优秀课评选活动在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举行。笔者作为评委参与了评课全程,对如何有效提升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益的问题有些深层次的思考,供大家研讨。  一、本次竞赛所呈现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特点  参赛选手用智慧与激情带来了风格多样、精彩纷呈的健康教育课堂,丰富的健康知识、新颖的教学形式与流畅的教学思路展示出了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师的风采,折射出了苏派
改革開放40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让青少年以健康的体魄享受体育教育的美好,辽宁省加大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力度,基本形成管理机构网络齐全、培训形式多样、课堂教学完善、研师队伍精干、活动质量显著提升的新格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现了新发展、新突破。 
3月29日—31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新时代学校体育目标,做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全面理解、把握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全国体育与健康教研工作会议暨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培训会在温州举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卫生处副处长许弘、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首都体育学院副校长骆秉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
为使阳光体育运动能够长足发展,更有效地服务于全校师生。作为校长,笔者坚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率先垂范,健全保障機制。主动充当阳光体育运动的领跑者,成立学校体育领导工作小组;组织制订了阳光体育运动长效保障机制,规定任何部门或个人不能占用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在管理中,以体育课为阳光体育运动的主阵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练好基本技能,为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余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注重打造品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