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共同富裕和“双碳”目标在碳资源富集区的实现——以内蒙古为例

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行动,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改变了碳资源富集区的产业发展环境.作为一项有时限的国家目标任务,以碳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区需要培育发展非碳产业,推动碳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碳汇集体系.面对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基本环境,内蒙古能源产业集聚区完成上述目标受发展基础方面的限制,实现"双碳"目标的减碳政策会对该类区域的产业发展产生新约束,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产生新阻碍.因此,对于内蒙古这样承担"减碳"主要任务的碳资源富集区来讲,完成"双碳"目标任务要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协调,需从精准支持各类行动主体出发,构建国家与省份之间的协同、支持机制,鼓励中央企业在内蒙古区域范围内向零碳、负碳产业转型,将内蒙古建设成为"绿色经济特区".
其他文献
目的是主体关系的场域.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始源是从主体的解放开拔,然则是针对了"目的拜物教";西方经济学将永恒的人性作为"本质"所导出的理性目的,恰恰是对目的理性本身的反动,在经过一连串的操作之后,资产阶级假设遗留的理性规定只能是"规律之无"和"范畴之无".这种理论体系当然不会是历史经验的,而是先验的,是对现象经验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操作".中国共产党坚持对经济学"哥德巴赫猜想之谜"予以实践解决的理论内涵:一是明确道路理性;二是坚持生产目的作为"历史生产一般"的工作组成.这决不是"理论诠释学",而是党的经济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上,蒙古族“族体”的建构和演变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蒙古族“族体”由早期部落群体“血缘性”共同体向“地域性”共同体转变.进入当代,蒙古族“族体”作为以“符号”为媒介的“想象的共同体”,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面临错综复杂的世界文化和现代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进一步整合内部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符号,进一步构建更具内聚力和“文化自觉”能力的国家民族共同体,推动和促进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进程.
当前,我国现代文化市场治理供需失衡非常严重,治理缝隙和重复监管现象并存,这些问题根源于文化产业双重价值的失衡.文化双重价值的各自实现逻辑具有一定互斥性,进而导致共荣利益下"政企默契"的形成.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文化生产加剧了这一困境,而我国文化市场"拼凑式"治理模式固化了双重价值的实现矛盾.现代文化市场单一监管模式很难解决当前文化治理问题,多元协同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因此,应在清晰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角色,科学划分主体责任,形成多元协同治理共识,整合组织结构,技术赋能,构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是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的重点项目之一.在司法改革进行了一个阶段之后,司法人员在形式上实现了“分类”,但在“管理”上仍然存在诸多不符合司法规律的问题,如司法管理模式的行政化、人员管理的混同化、司法官选任程序的不规范化等等.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坚持“去行政化”的思路,建立双轨制管理模式,突出司法官的主体地位,理顺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与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相互关系,对司法官遴选委员会加以完善,使我国司法人员的分类管理更加符合司法运行的规律和司法职业的特点.
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认为,现代技术已经摆脱了人类的控制而实现了技术自主,并已经结成了一个彼此联系与彼此依赖的网状型的"技术系统",构建了以获取力量为目的的"力量伦理",这种伦理使技术成为人类的统治者,迫使人们在不停地满足技术指令的同时丧失自主选择的自由以及人类本身的尊严与使命.基于此,埃吕尔呼吁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由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与使命,倡导在技术环境中构建"非力量"的技术伦理,通过设定界限来限制技术的应用范围与深度,并提倡通过"包容冲突"与"鼓励越界"来克服"技术自主",最终使人类重获自由.埃吕尔的技术
学界当前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上存在着各种疑问,比如:如何看待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解读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的“人”与“物”,如何理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关系,以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等问题.显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回答并澄清这些疑问,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牛川为北魏前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名,自拓跋珪在此即代王位后,多次出现在北魏皇帝的巡游、狩猎和北征活动中.对于其地望历来有不同意见.通过对牛川大会的性质分析,阴山南北部族关系、民族分布的认识,以及有关“荒干”一词的语言学性质的讨论,可以基本确认,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境内流向呼和浩特市区的大黑河上游河段,亦即古“荒干水”上游,就是《魏书》中所记载的“牛川”.
近30年,我国重点高校建设的四项政策——"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以及"双一流"建设——都直接指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虽然不同阶段的政策目标各不相同,但这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在这四项政策中,工具价值取向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人本价值取向逐渐凸显;四项政策演变的总体特征是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呈现渐进式制度变迁的政策模式,政策之间具有较强的延续性,但其中也有制度的微调与置换;社会本位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经济体制是影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制度安排的宏观因素
在脱贫户日常生活情境的转换过程中,贫困文化的区隔、家庭生计弱势的累积和多元社会风险的嵌入共同形塑后脱贫时代贫困陷阱生成的场域.脱贫户贫困陷阱的有效干预需要从日常生活情境出发,构建农村反贫困生活化治理范式,推动农村反贫困从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转型、从脆弱性向韧性的话语转型.应通过加强对日常生产与消费系统、人际交往系统与价值观念系统的干预,使脱贫户从贫困生活情境脱嵌、重新融入社会系统之中,由此构建一种反思性监控能力.贫困陷阱生活化治理范式有利于跳出精准扶贫背景下自上而下的干预思维,将农村反贫困瞄准脱贫户日常生活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是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学界将其视为破解高校创业教育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主要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要素、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案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当前,在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方面还普遍存在缺少跨学科视阈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理论研究、缺乏具有本土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实证研究、未形成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运作机制的理论研究、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本土化情境研究较为薄弱等困境.因此,未来在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过程中需要夯实基本理论研究,创新研究方法;提升本土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