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培养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d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在调动学生认识、智力因素的积极性的同时,还应当注意激发他们的非认识、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而且,只有当后者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之后,前者的积极性也才能真正调动起来。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发挥探索知识奥秘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发掘教材知识的兴趣点,吸引学生。
  要想让所有学生一节课每分钟都注意听讲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一节课有学生一分钟都没听讲这是很失败的,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长此以往,会减少直至消磨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课还没上学生就先验性地认定这堂课肯定没有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做到最起码有一个(尽可能多个)环节能吸引全班学生,抓回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课,播放海尔集团的成功事例后,留给同学们一个比较开阔性的问题:“假设你是某企业的CEO请用所学知识提出一系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可行性方案”,学生积极思考在分组合作讨论之后畅所欲言,全班同学热情高涨。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但这要求教师钻研教材,从教学内容中去寻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蛛丝马迹。
  (二)组织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讨论的做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民主氛围中大家敞开心扉,共同磋商。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启发引导。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我在讲“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观点时,把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结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讨论社会主义是不是一定能战胜资本主义,取而代之。
  二、从教学情境上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在新《课标》理念中,教师富有时代性的核心角色是由课程资源的利用者,知识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教书过程的权威者,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学生的合作者,教学过程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操作上要勇于从教学情境上创新,可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把讲台改为舞台,让给学生表演。在这里作为学生既可是参与表演的“演员”,也可是参与讨论的观众,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他们的引路人。诚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创设漫画情境、辩论情境、故事情境等等。角色模拟情境也只是其中一种,这里不能一一详尽。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并努力探索和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加强对学生理想和世界观的教育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以理育情。
  情感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的,相互干扰的。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情感就越丰富、越深刻;而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推动和加深人的认识,另一方面,不正确或肤浅的认识也可以引起不正确的或肤浅的情感:而不良的情绪和情感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必须以理育情,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入手,以理智来支配情感。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知情交融,情理通达。
  (二)创设富有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以境育情。
  情绪情感的情境性是指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是以境育情的心理学依据。情境教育法是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之一,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观念的目的。
  第一,教学中,使用电影、电视等电教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高三《政治常识》第三课讲解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时候,我借助电教媒体选播了电影《孔繁森》片段,电影中孔繁森的光辉事迹,形象鲜明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刻、久远的印象,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同时,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又体现了社会道德标准的典范,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
  第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参观、采访,通过开展社会调研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自我情感联系起来,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综上所述,学生优秀成绩的取得、正确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良好品德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仅依靠智力因素是不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智力因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与合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而将他们培养成志向远大、勤奋进取、兴趣浓厚、意志坚强的世纪新人。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平等化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文理科的更加融合,在传统观念上属于男性就读的工科专业,女生报考就读的比例也越来越多。但是劳动市场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着性别事实上的不平等,导致工科女生在专业学习和就业工作时遇到不少的压力。对工科类女生就业现状的情况进行分析,理清存在的困境,改变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帮助工科女生在就业时的职业成功率有着非常重要积极意义。  一、工科专业女生面临的现状  (
期刊
贺昌群(1903—1973),字藏云,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家、文学史家。贺先生虽然出生贫苦,在校求学时间也不是很长,可是终其一生严以律己,治学笃实、勤奋、严谨,涉猎广泛,成果丰硕。在宋元戏曲、中外交通史、敦煌学、简帛学、汉唐土地制度等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代表作有《魏晋清谈思想初论》、《魏晋南北朝史初稿》、《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等。  在继鲁
期刊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改革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也一样。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知识,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但是启发式教学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针对目前启发式教学在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改善这一现状,从而提高启发式教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作用。  一、启发式教学在经济学教学应用中
期刊
在美术课上,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成就感……如何让学生改变这些缺憾呢?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领学生走进自然,直接与大自然面对面地接触,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自然,从自然中自主地掌握知识。  一、把课堂带进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美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尊重学生独特
期刊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加快,城镇市区的房屋建筑正在逐年增加。随之,人们对房屋建筑物的质量和档次也越加重视。外墙施工技术作为建筑物外墙质量的重要保证,不仅影响着房屋建筑物的质量,也严重影响着建筑物的档次。倘若外墙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房屋建筑物的外墙出现褪色、起皮、渗漏等诸多问题,给房屋的质量、外形及美观等带来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基于外墙施工技术的巨大影响效果,有必要对其在建筑工程中存
期刊
摘要:本文是在对民族预科学院新疆学生长期教学实践与科学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了民族预科新疆学生汉语写作教学在现阶段的特殊性,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并对民族预科学生汉语写作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写作;特殊性;培养模式改革  中国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的不同,形成的民族文化的风格和内涵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由此产生了民族间的文化差
期刊
一、以情优教的含义  “以情优教”从字面上理解,是以情感作为手段优化教学。事实上,它的内涵中还包含着把情感素质的培养列为教学目标之一。具体来讲,“以情优教”内涵的完整表述是: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情感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声乐本身就是一门情感的艺术
期刊
维修电工技能实训是中职、高职电气类、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此类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必备技能,我们学院要求学生毕业时要具有中级或高级维修电工的水平,并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针对维修电工实训课程知识面广、内容深且动手操作难等特点,实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训教学里倡导“乐学”,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
期刊
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1954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赫鲁晓夫到中国庆祝新中国5周年华诞,并带来了寿辰大礼:把旅顺港和中长路还给中国,增加五十个援华项目,增加15亿贷款,再帮助中国修两条铁路。一条是走蒙古的,从呼和浩特到外蒙古,另一条是在新疆修一条铁路。后苏联答应在导弹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帮助中国,并同意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样品,中苏两国因而在1957年10月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
期刊
在新一轮的物理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成为一大亮点,实验设计则是研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熟练掌握双基基础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手段。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和批判性。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却发现很多学生惧怕实验设计,通过调查、观察、分析,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观念不正确。  很多学生认为:教材上的实验设计一定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