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来源于教师恰当的指导。只有教师“导之有方”,学生才能“学之有趣”“学之有法”,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尤为重要。何谓“导”?叶圣陶先生曾作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学生能“自求得之”,“导”的关键在于“多方设法”。
“导得趣”是乐学的首要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的“导”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出发,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学、乐学。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对问题的理解变得更为敏锐,记忆力加倍增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也随之增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识字6,这是一课词串识字。教材大纲要求学会6个生字,了解12种动物的名称;对照插图,认识一些动物的样子,进行保护动物的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目标:“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怎样在枯燥的识字中学得有滋有味?笔者在教学时以“野生动物园迎来了一批新的动物,现需要招聘一批优秀的野生动物管理员”来导入新课,要求管理员能认识这些动物和他们的名字,并能写出一些动物的名字,热爱动物。在这样的引导下,整节课变得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人人为争当优秀的野生动物管理员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可见,“导得趣”是学生乐学的首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激趣意识,努力让“趣”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而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某一个环节上。这样,学生不可能不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理由不喜欢学习。
“导得明”是学得实的前提
“明”就是要有明确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避免盲目性,并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的自主学习偏离轨道,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紧扣课堂的教学目标,以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的确定,既来源于课标要求、训练重点和课文的语言特色,又来源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要注意以下两点:不宜贪多,讲求一课一得;展标的形式不要过死,而要“因学定教”。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章可循,学习重点才能突出,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导得巧”是学得活的关键
语文课堂要会“导”。一位教师在教《麻雀》这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作了以下巧妙引导: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来展示一下,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五自然段,然后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教师范读)
生:老师你读错了一个字,你把“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的“呆立”读成“站立”了。
师:噢!你听得真仔细,但是,“站立”跟“呆立”不都是“立”吗?这样换好吗?还可以换哪些更恰当的词?
(经老师这样一点,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生1:换成“直立”,因为既然老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怎么还“呆立”呢?生2:“挺立”最恰当,这样句子前后意思连贯,能表现老麻雀英勇不屈的精神。
师:大家很认真思考,到底哪个词更好呢?下面请大家将你要换的词放到句子中,把上下文连起来读一读,对比一下。然后再谈谈你的感受。
生1:老师,我觉得还是用“呆立”好。因为上文写道:“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写出了老麻雀的紧张、害怕,所以它当时不可能“挺立”,只能“呆立”。
生2:我也觉得用“呆立”好。因为下文写道:“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说明老麻雀在凶猛庞大的猎狗面前是提心吊胆的。如果用“挺立”就显得不真实。
师:这句话表现了麻雀当时怎么样的心情?
生1:这句话写出了老麻雀在猎狗面前紧张害怕的心情。
生2: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老麻雀在猎狗面前担惊受怕的内心,另一方面突出了它为救小麻雀而奋不顾身的精神。这句话写得很真实,也很感人。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呆立”一词用得十分精当。以后大家要记住,只有结合上下文才能全面真切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并不是直接指出在这里“呆立”用得如何好,而是借读错一个词,巧妙地不露痕迹地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品味,从而真正地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之匠心,感受中华文字丰富的内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教师既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学习,又要适时、适量、适度、适情地加以引导,力求“导得趣”“导得明”“导得巧”。只有敢于、善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语文课堂才能真正体现“主体性”,学生才能学得更快乐,学得更扎实,学得更灵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相城实验小学)
“导得趣”是乐学的首要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的“导”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出发,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学、乐学。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对问题的理解变得更为敏锐,记忆力加倍增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也随之增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识字6,这是一课词串识字。教材大纲要求学会6个生字,了解12种动物的名称;对照插图,认识一些动物的样子,进行保护动物的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目标:“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怎样在枯燥的识字中学得有滋有味?笔者在教学时以“野生动物园迎来了一批新的动物,现需要招聘一批优秀的野生动物管理员”来导入新课,要求管理员能认识这些动物和他们的名字,并能写出一些动物的名字,热爱动物。在这样的引导下,整节课变得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人人为争当优秀的野生动物管理员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可见,“导得趣”是学生乐学的首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激趣意识,努力让“趣”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而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某一个环节上。这样,学生不可能不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理由不喜欢学习。
“导得明”是学得实的前提
“明”就是要有明确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避免盲目性,并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的自主学习偏离轨道,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紧扣课堂的教学目标,以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的确定,既来源于课标要求、训练重点和课文的语言特色,又来源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要注意以下两点:不宜贪多,讲求一课一得;展标的形式不要过死,而要“因学定教”。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章可循,学习重点才能突出,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导得巧”是学得活的关键
语文课堂要会“导”。一位教师在教《麻雀》这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作了以下巧妙引导: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来展示一下,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五自然段,然后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教师范读)
生:老师你读错了一个字,你把“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的“呆立”读成“站立”了。
师:噢!你听得真仔细,但是,“站立”跟“呆立”不都是“立”吗?这样换好吗?还可以换哪些更恰当的词?
(经老师这样一点,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生1:换成“直立”,因为既然老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怎么还“呆立”呢?生2:“挺立”最恰当,这样句子前后意思连贯,能表现老麻雀英勇不屈的精神。
师:大家很认真思考,到底哪个词更好呢?下面请大家将你要换的词放到句子中,把上下文连起来读一读,对比一下。然后再谈谈你的感受。
生1:老师,我觉得还是用“呆立”好。因为上文写道:“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写出了老麻雀的紧张、害怕,所以它当时不可能“挺立”,只能“呆立”。
生2:我也觉得用“呆立”好。因为下文写道:“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说明老麻雀在凶猛庞大的猎狗面前是提心吊胆的。如果用“挺立”就显得不真实。
师:这句话表现了麻雀当时怎么样的心情?
生1:这句话写出了老麻雀在猎狗面前紧张害怕的心情。
生2: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老麻雀在猎狗面前担惊受怕的内心,另一方面突出了它为救小麻雀而奋不顾身的精神。这句话写得很真实,也很感人。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呆立”一词用得十分精当。以后大家要记住,只有结合上下文才能全面真切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并不是直接指出在这里“呆立”用得如何好,而是借读错一个词,巧妙地不露痕迹地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品味,从而真正地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之匠心,感受中华文字丰富的内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教师既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学习,又要适时、适量、适度、适情地加以引导,力求“导得趣”“导得明”“导得巧”。只有敢于、善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语文课堂才能真正体现“主体性”,学生才能学得更快乐,学得更扎实,学得更灵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相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