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题的“如图”之我见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23yo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10019
  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图形,“如图”是指题目中已画出图形,而“无图”则指题目未画出图形.同一个几何问题,有图与无图的结果未必一致,不妨先看两道中考题:
  题1 (2009哈尔滨市卷)如图1,⊙O的直径CD=10,弦AB=8,AB⊥CD,垂足为M,则DM的长为______.
  参考答案为8.
  分析 连结AO,易求得OM=3,所以DM=5+3=8;而如果没有图形,则存在另一情形:当垂足M在线段DO上时,DM=5-3=2,此时答案应是8或2.
  题2(2009孝感市卷) 如图2,正方形ABCD内有两条相交线段MN、EF,M、N、E、F分别在边AB、CD、AD、BC上.小明认为:若MN=EF,则MN⊥EF;小亮认为: 若MN⊥EF,则MN=EF.你认为( )
  A.仅小明对 B.仅小亮对
  C.两人都对 D.两人都不对
  参考答案为C.
  分析过点M、E分别作MG⊥DC、EH⊥BC,垂足为G、H,易证△MGN≌△EHF,进而可证得两人的看法都对;而如果没有图形,易知存在MN=EF,但MN与EF不垂直这一情形(见图3中的PF与MN),此时仅小亮对.
  题1的答案一般不会引起争议,但题2的答案或许会带来困惑:按“如图”还是另再画图解题?若认为题1、题2的参考答案没问题,那下面题3的答案该是什么呢?
  题3已知线段AC与BD相交于点O,连结AB、DC,E为OB的中点,F为OC的中点,连结EF(如图4所示).
  (1)添加条件∠A=∠D,∠OEF=∠OFE,求证:AB=DC.
  (2)分别将“∠A=∠D”记为①,“∠OEF=∠OFE”记为②,“AB=DC”记为③,添加条件①、③,以②为结论构成命题1,添加条件②、③,以①为结论构成命题2.命题1是_____命题,命题2是_________命题(选择“真”或“假”填入空格).
  这是2009年上海市的一道中考题,问题(1)很简单,利用全等三角形易证;问题(2)是一道探索性问题,参考答案为:真,假.
  对命题2的答案“假”,笔者觉得值得商榷.命题者思路可能如下:由∠OEF=∠OFE可得OE=OF,又E为OB的中点,F为OC的中点,所以OB=OC,又AB=DC,∠AOB=∠DOC,找到的三个条件为“边、边、角”,于是认为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进而得不到∠A=∠D.事实上,尽管“边、边、角”一般不能作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但特殊条件下是正确的,例如我们熟知的“HL”定理就是当两个角是直角的情形,此外若两个角都是钝角也正确.另一情形就是当题目的图形已画好(确定),即我们常见的如图所示,通过适当的辅助线可把看似“边、边、角”问题转化成能用其它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来解决,据此笔者认为命题2也是正确的.证明如下:
  如图5,作BM⊥AO,CN⊥DO,垂足为M、N,因为∠OEF=∠OFE,所以OE=OF,又 因为E为OB的中点,F为OC的中点,所以OB=OC,因为∠MOB=∠NOC,所以Rt△MOB≌Rt△NOC(AAS),所以BM=CN,又AB=DC,所以Rt△AMB≌Rt△DNC(HL),所以∠A=∠D.中考命题本不应让学生对题目本身感到疑惑,进而带来解题时左顾右盼、束手无策.究竟该怎样面对几何题的“如图”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如”的注释①为:适合;依照,故上述试题的解答我更倾向于出现“如图”就应按图求解,不当之处,谨请各位同行赐教.
其他文献
在讲有理数的加法时我是先讲了同号相加后再讲异号相加的情况.在讲异号相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教学过程,这段过程大约用了12分钟:rn先给出了4组正负数:rn(1)+3,-9; (2)-4,+5;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有对一些简单的无理数如2,5,在数轴上的点的表示方法加以讨论,但对于一些较难处理的无理数如3,6,7的表示方法做了简单化的处理. 即可用作多个直角三角形
几何证明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难题,教会学生“怎么做”很简单,只要教师会做就行;教会学生“怎么想”就不那么容易了,学生也只有学会了“怎么想”,才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最有力的工具,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试验、探索、合情推理能力,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立体几何的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的调整,督促教师要努力探索新的立体几何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空间想像
刚刚送走了2010届,新一轮高三数学复习正紧锣密鼓.在暑假休养生息之际,想起了上年我的一节复习课,甚是“暗恋”,好想与同行“共赏”,禁不住动起笔来.
在四边形ABCD中,AB⊥BC, AD⊥CD,而AB与AD不垂直,BC与DC不垂直. 不妨称这种四边形为“双垂四边形”,它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在四边形家族中特别引人注目. 在解答“双垂四边
1 接近函数rn定义对于在区间[m,n]上有意义的两个函数f(x)与g(x),若对任意x∈[m,n]均有lf(x)-g(x)I≤l,则称f(x)与g(x)在[m,,n]上是接近的,否则称f(x)与g(x)在[m,n]上是非接
教材是许多教育专家研究成果,课本中的每道习题都是经过慎重思考,精心打磨而成的结晶,有其潜在的价值,它对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及其深入理解、思考和处理问题有广泛的辐射功能和较强的示范作用,下面是笔者对一道习题的思考.  原题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5页第9题:  如图1,A、B在直线L的同侧,点B′是点B关于L的对称点,AB′交L于点P.(1)AB′与AP+BP相等吗?为什么?(2)在L上取一点Q,并连
引例 若以一点为端点的射线有若干条时,应如何确定以该点为顶点的角有多少个?如图1,按下面的各步找出以点O为顶点的角的个数:  解析将射线OA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得到的角有4个,它们是∠AOB,∠AOC,∠AOD,∠AOE;将射线OB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得到的角3个,他们是∠BOC,∠BOD,∠BOE;同样的方法可得到另两组角是∠COD,∠COE和∠DOE,所以,图中所有的角的个数是:4+3+
如图1,在△OAB中, 有OA+OB>AB.现将三角形退化成一条线段,即点O在边AB上,则会得到两个方面的结论:其一,当点O在AB上时,OA+OB有最小值,最小值为AB的长,这一结论为求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提供了依据;其二,当点O在AB上时,线段AB的值最大,最大值为OA+OB,这一结论为求线段的最大值提供了依据.现举两例:  例1 (2008年甘肃兰州中考题)如图2,在△ABC中,AB=10,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