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儿是我们的第四种营养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car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元涛,原《青年月刊》主编,原《巷报》主笔,作品见于《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现居首尔,曾任《中文周报》编辑局长,现任《亚洲经济》报社编辑委员。
  1 你做过杂志编辑、报社记者、自由撰稿人,你现在如何定位自己?你做过的职业里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
  一般情况下,自我介绍的时候,爱说自己是记者。其实最希望说自己是作家。可要那么说了,人家就会问:写过什么作品呢?我说写过这个那个。人家又会说:没听说过。是啊,都在我电脑里存着没出版呢,您怎么能听说过呢?
  印象最深的职业,当然还是记者,尤其是在长春《巷报》做记者的时候,真正体会到了一种生命燃烧的感觉。疯狂地干活,不计回报,人际关系简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三个月瘦了二十斤。据身边的朋友描绘我说,一双小眼睛每天都是炯炯有神的,像头饿狼一样扑向工作。
  2 你现在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在里面,你是如何做到的?
  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意思就是,每天都要学习,才能保持自己的文字有点鲜活气儿。我下的都是笨功夫,直到今天,遇到感觉好的句子和段落,还会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像个中学生一样。而且还要反复地看,一遍遍地体会。慢慢地,对文字就敏感了,自己再写,也就不那么生涩了。
  3 你旅居韩国几年了。同样的写作,与在国内有什么不同么?
  就个人感觉而言,区别不大。但在国外生活几年,还是有好处,看问题的视角可能会更宽些,一些新鲜的经历和经验也会让笔下的文字更好看吧。
  4 写东西时,你是否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计划?你现有的文字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你怎样形容你的风格?
  小说不用说了,当然要有一个大的轮廓,开头怎么样,中间有什么故事,结尾可能什么样,当然在写的过程中会有改变,但是大的计划是一定有的。
  具体到小文章,一般是先把最先涌进脑海里的话写出来,最有感觉的,最得意的,不用管它们的顺序,先写下来再说。这种自由联想式的灵感都记下来了,再从头设计这篇文章,开头结尾,就是一些技术性的工作了。
  说不好自己是什么文字风格,希望自己能写一种简约冷峻又不失温情的文字吧。好像有点矛盾?
  5 你创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爱好么?
  我从不在喝酒的情况下写东西,我希望自己在完全清醒冷静的状态下写字。
  写新闻报道,我用电脑打字。如果是创作,我喜欢在日记本上写,写得差不多了,再敲进电脑去。以前,写小说用铅笔的。现在暂时没条件,以后回国了可能还会。
  6 喜欢什么人的作品?他们对你的影响是怎样的?
  这个就太多了,可以写一篇5000字的说明文了。简单说的话,米兰·昆德拉的《玩笑》等,他让我摆脱了那种政治执迷意识;钱钟书的《围城》,那是汉语美感的标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传达平静理性的思考,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入门书,最大的特点是不拘泥,不自我封闭,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那是描摹文学的顶峰,曾让我心生绝望:前人早就把你想说的一切都说得无比优秀了,你还能干什么?卡夫卡的《审判》,读了卡夫卡,我就发现,原来,我们还是有可干的事情的。
  7 你认为写作最重要的部分是哪里?
  当我自己文字操作能力不行的时候,认为锤炼文字最重要;当我觉得文字基本过关之后,觉得鲜活的经历最重要;而一旦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困难,又认为想像力最重要;有了想像力,又认为文字的节奏感更重要。现在,则认为文章的结构能力最重要。
  8 中学时代你是一个作文高手么?中学时代什么样的知识积累对你是最有用的?
  中学时代,也谈不上是高手,但喜欢是真的,非常喜欢。但我们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孩子这么幸运,作文还不能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是词儿多,能用较为有特色的句子说出流行话语来,就被认为是高手了。
  我是个杂人,什么知识都感兴趣,有字就读,去饭店,菜单子拿到手里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我感觉什么知识都是有用的,坚持阅读就对了。
  9 到目前为止,你最满意自己的地方是什么?
  自认为幸运地保持了一颗向善的心。有点酸?但是,是真的。
  10 你写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克服它的?
  我知道,对一些人来说,写作文或写文章,最大的困难是没话可说。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对于如何克服这种困难,我还真就没什么好点子。就像小学时候,学造句,我非常疑惑:这个,还需要在课堂上教吗?
  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有时候,写下一行字,就想,王朔会这么写吗?韩东会这么写吗?这么一想,就很泄气。因为这是最大的困难,所以还没有克服,正在克服中。
  11 你一定写过情书吧(坏笑)?还记得你的第一封情书么?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情书,指的是求爱信吧?拒绝信算不算?中学时代,最先写的,都是拒绝信。常给朋友们讲,那时的我,还使用这样的句子:“我们都是共青团员,要把精力放到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上面去。”
  12 你可能更愿意说自己的写字儿。写字儿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写字带来快乐,写好了一篇稿子,站起身,双手搓着脸,感觉就是征服了一部分世界。写字带来稿费,熬一个晚上,写出五千字,心里想的就是:一件新羽绒服到手了。
  13 你博客的点击率很高了,超过200万了。博客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博客对我来说,主要的是与朋友们联系的好方式。在国外,朋友少,书少,朋友格外重要。和朋友交流信息,又快捷又方便,非常舒服。还通过博客拣回了一些老朋友,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并且得到了一些发表作品的机会。
  14 你最喜欢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闲暇里喜欢做什么?
  写作顺利,不缺钱花,有对脾气的朋友可以小饮聊天。
  读书,登山,看海,听英文歌。
  15 最怀念中国的什么?为什么?
  书店和酱牛肉。书店不用说,韩食寡淡,牛肉奇责,在韩国吃牛肉的次數都是可数的。
  16 成功和失败每个人都在经历,你走过的人生道路中哪些经历让你特别印象深刻,为什么?
  呵呵,一桩桩,一件件,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气味和色彩。时常浮现在我脑子里的,是那些现在想想也会让我脸热的糗事,比如公然撒谎被揭穿等等。
  而比较成功的一件事,是考上了大学。这对我对我故乡的那个小山村,是个奇迹。有这个奇迹垫底,什么样的挫折都算不上失败了。我的好多朋友都和我一样,有高考焦虑症,现在偶尔做梦,还是在高考考场上,突然一道题也不会了,急出一身大汗。
  17 你的女儿在韩国上学,韩国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与中国相比有哪些不同?
  中国学生学习,要把阶段性所学内容弄懂弄通,韩国是像赶羊一样往前跑,反正学过了就会留下点印象,不会?回头再学一遍!韩国教师五年一换学校,韩国学生升一个年级,班级就拆开重分,其结果,是认识人挺多,但结交铁杆朋友的机会不多。高考,中国、韩国压力一样大。大学学费,韩国比中国贵多了。
  18 现在很多中国学生哈韩,喜欢韩国的明星,服饰,影视剧等,那么,韩国学生哈什么呢?
  哈美哈日啊,东京银座街头上午的流行服饰,下午就传到首尔明洞了——韩国人自己这么说。韩国人狂学英语,根本原因就是哈美。韩国报纸国际版,基本上就是美国版,十有八九报道的都是美国消息。
  19 你最想对国内的中学生说出的一句话是什么?
  就一句啊,好难。不放弃,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这句吧。
  20 曾有过的最大梦想是什么?有过改变么?为什么?现在的梦想是什么?
  成为一个好作家。不一定是赚很。多钱,而是用自己的思考为周围的人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可能,再为这个民族的自新做些有启蒙意义的工作。
  没有改变,现在的梦想依然如此,因此,把此前经历的一切都当成财富。
其他文献
1.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 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6.
期刊
明智的孔夫子的《论语》劝我们要敬鬼神,但紧接着又说最好是敬而远之。道教与佛教的神话已使这千年古训有所减弱。没有哪一个国家比中国更讲迷信。它所产生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巨著——如《红楼梦》,我们讲谈到它——都有大量的怪诞成分,而正因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人们并不认为那怪诞是不可能与不可信的。  本书的故事大部分选自《聊斋》,作于17世纪,其作者蒲松龄,字留仙或柳泉居士。我们是根据赫伯特·艾伦·翟理思1880
期刊
博尔赫斯1899年出生于阿根廷,自幼喜欢读书,年轻时,曾迁居日内瓦和西班牙。22岁时,博尔赫斯回到国内,开始积极组织文学运动,传播欧洲先进的文学思想。24岁时,博尔赫斯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但由于当时他在文学界的影响力还不够,所以,诗集是自费的。直到1931年左右,他才凭借自己的短篇小说,在文坛树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博尔赫斯读书很痴迷,他的书房里除了书,几乎再也没有闲置的地方。他的书一部分是
期刊
红笔会让孩子失去动力,它有一种消极、守旧的含义,好像在说“看着我”和“不够好”。  ——英国数百所学校禁止老师用红笔批改作业,因此一些小学生家庭作业本上出现越来越多用绿色、蓝色、粉红色、黄色笔甚至是铅笔标注的勾勾叉叉。这些学校认为,红色标记“具有挑衅性”,会对学生“造成威胁”。禁用红笔可以防止令学生感到不安,有益他们的心理健康。  我们攀树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修剪和检查树木。   ——佩戴头盔、
期刊
我的母亲是黑人,大家都叫她“格特小姐”。她身材矮小,笑口常开,意志坚强,走路时昂头挺胸,既端正也庄重。她历经苦难、挫折和恐惧,培养出饱经风霜、不惧怕未来的人才有的特殊气质。但母亲也是個注重纪律的人,会使用藤鞭让我记住她的教诲。  我们没钱,但也没叫穷——这是很重要的区别。我从没有挨过饿,冬天有暖气,夏天就用那个残旧的制冰淇淋器自己做冰淇淋。虽然如此,在整个童年时期我都生活在满是尘土、血汗和痛苦的环
期刊
记得前几年,一部《修女也疯狂》火热了一阵子。在那个时候,我就想着要是也有那么一位好玩的外国老师在我的求学生涯中出现,那也不错。某一天,一位黑人奇女子空降到本班,从而开始了我们精彩、疯狂的学外语之旅。  此外教一进我班,就表现了其不同凡响的教学模式。她介绍完自己以后,先不是让大家来段例行的英语自我介绍,而是每人分派一盒空白的录音带。她认为讲外语时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对于大家害怕说错话而无法放开胸怀去练
期刊
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中,有一个最后到达终点的选手,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他的行为不仅仅被誉为“当代奥林匹克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记录他的那些镜头,更是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用来诠释奥林匹克精神。  夜幕已经降临,漫长的道路上,只有他一个人孤独的身影,陪伴他的,是来自摄影师手中的微弱的光线——这一切都只是偶然,因为没有人预计到会出现这样的一幕。这个运动员的名字叫约翰·阿赫瓦里,来自
期刊
1856年4月5日,在弗吉尼亚一座小木屋里,一个叫布克的黑人孩子出生了。  布克长到9岁时、妈妈带着他迁到了西弗吉尼亚,让他到一所为有色人种开设的学校接受教育。这个年轻母亲的远见让人佩服——在那个时代,南北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黑人只能做粗活维持贫困的生活,读书写字更是天方夜谭般的事情。很庆幸,布克有个明智的母亲,教育使他在黑人孩子中变得特别起来。  16岁时,布克又争取到一个到汉普敦一家黑人学院读
期刊
一:听力题  听写以下一段讲话录音。(播放三遍)  1: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2:司马光砸缸,司马迁受伤,司马懿上当,司马炎为王。  二:请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汉语的标点符号。  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不可当之无愧不敢当仁不让枣推梨花带雨过天晴天霹雳  三:下面每组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中国人?  1:邱少云;邱处机;邱吉尔;孔丘  2:杜甫;杜牧;杜审言;杜鲁门  四:下面
期刊
盲人与偏见    在从纽约到波士顿的火车上,我与隔壁座位的一位盲人老先生聊天。  老先生告诉我,他是美国南方人,从小就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佣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时从未和黑人一起吃过饭、上学。到了北方念书,有次他被班上同学指定办一次野餐会,他居然在请帖上注明“我们保留拒绝任何人的权利”。在南方这句话就是“我们不欢迎黑人”的意思,当时举班哗然,他还被系主任抓去骂了一顿。  他说有时碰到黑人店员,付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