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多年的封山育林,遂昌县走出了一条以封为主,定向封育、林相改造、管护相结合的新路子。如今,生态林区林海郁郁葱葱,林分质量不断提高,生态林展露出新姿。
【关键词】封山育林;模式;成效
1 引言
遂昌县地处钱塘江和瓯江的源头,是全省“绿色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县生态建设全面加强,以休闲旅游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快速兴起,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成熟。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从主动参与全省乃至长三角区域分工的高度,提出了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加快创业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丽水新跨越”总体部署的具体行动。
2 主要模式
2.1 人工造林(补植)促进型封育类型
对不具备阔叶树更新层,难以天然更新的无林地、疏林地,采取人工造林(补植)的方式,促进更新层的形成,密度标准为240株/亩。通过2年块状抚育而后进行封禁管护,5年后平均树高可达4.4米以上,平均胸径在3.57cm以上,林分郁闭度在0.42以上。全县有江南镇彰坞村等多个地方采用这种方式。
2.2 无林地封育促成更新封育类型(即传统的封山育林)
对更新层丰富的无林地、未成造、疏林地、灌木林地及迹地进行全面封禁管护,禁止采伐、抚育等经营活动。通过封育年限5年的封禁管护,林分生长情况基本能达到人工造林(补植)的标准,平均树高在4.0米左右,平均胸径在3.47cm以上。郁闭度达到0.4以上。采伐迹地和灌木林封育后的生长量甚至高于人工造林(补植)的标准。主要阔叶树种5-10种,上层阔叶优势树种主要为枫香、白栎、山合欢等落叶喜光树种,其他有木荷、苦槠、香樟等。每亩阔叶树株数达到300-400株/亩,明显高于人工造林的山块。凤川镇三源片至新合乡松山村,沿县道柴雅线两侧为主的林地,面积2万余亩全部采用这种方式。
2.3 伐针留阔人工促进封育类型
对马尾松等具有丰富下层阔叶树更新层的针叶纯林,按照管护合同,采取定期封禁进行管护,根据林分蓄积量按20-30%的强度间隔3-5年对上层针叶林分进行采伐,下层劈抚,保留阔叶幼树,促进其下层阔叶树种形成优势树种。封育促进下层苦槠、枫香、木荷、白栎、槲栎等阔叶树下层木逐步进入林分的上层,通过采伐针叶树种,定向培育针阔混交林,阔叶树在封育10年后成为林分的优势树种,逐步演替为常绿阔叶纯林或以阔叶树为主导的常绿针阔混交林,林分蓄积量增加33.7%,郁闭度从原针叶纯林的0.5左右提高到0.9。林分阔叶树种丰富,下层木生长势旺盛,逐步形成复层林分。桐君街道梓芳坞、坞泥口、濮家庄和阆里等村,原320国道及富春江干流两侧的林分,主要林种为五十年代飞播造林形成的马尾松林,面积约11288亩,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
2.4 定株间伐抚育封育类型
常绿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低效林郁闭度在0.8以上的林分,对林木分化明显、林下立木受光困难的地段,实施定株抚育间伐等定向培育措施,隔3-5年定期对病腐木、藤蔓进行清理,以及疏伐掉部分上层木和成丛弱势木,促进保留阔叶树木快速生长,根据林龄、径阶和郁闭度保留合理密度,伐后保持郁闭度在0.7以上。通过定期定株抚育间伐,封育10年,优势木的树种可从原来的3-5种增加到5-10种,平均高度可以达到6-8米,形成复层、多树种的常绿针阔混交或常绿阔叶复层林。新合乡新四村(原湖林村)有约1000亩面积,分水镇大路村有约100余亩面积采用这种方式。
3 取得的主要成效
3.1 封山育林变荒山为绿波
定向封育十年时间来,遂昌县累计封山成林147万亩,完成宜林荒山的封育成林21.5万亩,占全县宜林荒山总面积的74.7%,灌木林、马尾松纯林通过封山育林形成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18.6万亩。
3.2 定向封育增阔叶林面积
生态公益林中有阔叶纯林面积33.36万亩,占总面积的52.1%,该项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2.28倍;针叶纯林所占比例相应减小,只占总面积的28.1%,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3.8%;
3.3 防护林效能提高明显
通过定向封育改造,成林年蓄积增长量近10%,林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阔叶林在有林地中的比例从18.96%提高到了29.33%,加上复层林面积的增加,有效提高了林分的生态效益。
4 取得成效的几点体会
4.1 政策、资金支撑是基础
遂昌县出台相关切实可行的封山育林政策是封山育林取得成效基础,尤其是补助性政策的施行、封禁政策的引导,同时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国债长防林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大封山育林的资金投入,保证封山育林建设顺利开展。
4.2 落实管护措施是保证
封山育林要严格按规程实施,必须有一定地管护措施来保证。遂昌县把封禁管护作为定向封育的基础和保障手段贯穿于整个过程中,与经营单位签订封山育林管护合同,明确封山育林定向培育措施,建立封育护林小组,制定村规民约,严格护林制度,在封山育林期间不准采伐、割草、砍柴、不准放牧、不准毁林开荒,并根据封山育林面积,确定管护人员,明确职责和报酬,等等做法,切实地保证了定向封育按规划要求实施。在封山育林的区域,宜林荒山、迹地4-5年即可成林。
4.3 采取定向封育是关键
根据区域特点,采取定向封育使遂昌县封山育林工作走出新思路,如针对具有较好更新层的地类,采取无林地封育促成更新经营模式和对针叶林的伐针留阔人工促进封育模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能迅速恢复植被,改善林分质量,扩大森林资源总量,增加覆盖率。定向封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种类丰富,层次结构复杂,有效促进光能利用率,空间利用率及土地利用率,使林分的活立木株数比人工造林(补植)增加近50%,针叶林封育可使蓄积量增长33.7%。定向封育保护了多树种的种源,使林分逐步演替为多树种多层次的常绿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群落,增加了地表的有机质,改良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局部小气候的改变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5 思路
5.1 增加投入,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生态公益林体系
遂昌县首先将增加封山育林补偿资金,努力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和以受益人为资金投入主体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引导定向封山育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目前遂昌县国家、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63.9万亩按每年每亩8元补偿外,尚有20万亩市级公益林每年每亩补助3元,还有28.1万亩县级公益林每年每亩仅补助1元,同样的管理,补偿差异很大,县级公益林补偿明显不足;下一步争取增加县级财政投入比例,同时打算从育林基金、旅游收益以及电厂收入提成和村组自筹资金中解决补偿资金,提高补偿标准和扶持标准。
5.2 加强对封山育林效益的定位观测和研究
对保持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林地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和评价。三是建立稳定的护林队伍。调整结构,充实力量,落实管护责任,提高护林员的报酬,解决护林队伍建设待遇瓶颈,促进封山育林管护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楼土明《自然生态保护区发展策略及实施措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
[2]郑明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措施探讨》《水利发展研究》2012.7
[3]涂尚新 《遂昌县乌溪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思路》《绿色科技》2012
作者简介:
叶方长(1957年——)男,浙江遂昌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关键词】封山育林;模式;成效
1 引言
遂昌县地处钱塘江和瓯江的源头,是全省“绿色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县生态建设全面加强,以休闲旅游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快速兴起,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成熟。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从主动参与全省乃至长三角区域分工的高度,提出了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加快创业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丽水新跨越”总体部署的具体行动。
2 主要模式
2.1 人工造林(补植)促进型封育类型
对不具备阔叶树更新层,难以天然更新的无林地、疏林地,采取人工造林(补植)的方式,促进更新层的形成,密度标准为240株/亩。通过2年块状抚育而后进行封禁管护,5年后平均树高可达4.4米以上,平均胸径在3.57cm以上,林分郁闭度在0.42以上。全县有江南镇彰坞村等多个地方采用这种方式。
2.2 无林地封育促成更新封育类型(即传统的封山育林)
对更新层丰富的无林地、未成造、疏林地、灌木林地及迹地进行全面封禁管护,禁止采伐、抚育等经营活动。通过封育年限5年的封禁管护,林分生长情况基本能达到人工造林(补植)的标准,平均树高在4.0米左右,平均胸径在3.47cm以上。郁闭度达到0.4以上。采伐迹地和灌木林封育后的生长量甚至高于人工造林(补植)的标准。主要阔叶树种5-10种,上层阔叶优势树种主要为枫香、白栎、山合欢等落叶喜光树种,其他有木荷、苦槠、香樟等。每亩阔叶树株数达到300-400株/亩,明显高于人工造林的山块。凤川镇三源片至新合乡松山村,沿县道柴雅线两侧为主的林地,面积2万余亩全部采用这种方式。
2.3 伐针留阔人工促进封育类型
对马尾松等具有丰富下层阔叶树更新层的针叶纯林,按照管护合同,采取定期封禁进行管护,根据林分蓄积量按20-30%的强度间隔3-5年对上层针叶林分进行采伐,下层劈抚,保留阔叶幼树,促进其下层阔叶树种形成优势树种。封育促进下层苦槠、枫香、木荷、白栎、槲栎等阔叶树下层木逐步进入林分的上层,通过采伐针叶树种,定向培育针阔混交林,阔叶树在封育10年后成为林分的优势树种,逐步演替为常绿阔叶纯林或以阔叶树为主导的常绿针阔混交林,林分蓄积量增加33.7%,郁闭度从原针叶纯林的0.5左右提高到0.9。林分阔叶树种丰富,下层木生长势旺盛,逐步形成复层林分。桐君街道梓芳坞、坞泥口、濮家庄和阆里等村,原320国道及富春江干流两侧的林分,主要林种为五十年代飞播造林形成的马尾松林,面积约11288亩,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
2.4 定株间伐抚育封育类型
常绿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低效林郁闭度在0.8以上的林分,对林木分化明显、林下立木受光困难的地段,实施定株抚育间伐等定向培育措施,隔3-5年定期对病腐木、藤蔓进行清理,以及疏伐掉部分上层木和成丛弱势木,促进保留阔叶树木快速生长,根据林龄、径阶和郁闭度保留合理密度,伐后保持郁闭度在0.7以上。通过定期定株抚育间伐,封育10年,优势木的树种可从原来的3-5种增加到5-10种,平均高度可以达到6-8米,形成复层、多树种的常绿针阔混交或常绿阔叶复层林。新合乡新四村(原湖林村)有约1000亩面积,分水镇大路村有约100余亩面积采用这种方式。
3 取得的主要成效
3.1 封山育林变荒山为绿波
定向封育十年时间来,遂昌县累计封山成林147万亩,完成宜林荒山的封育成林21.5万亩,占全县宜林荒山总面积的74.7%,灌木林、马尾松纯林通过封山育林形成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18.6万亩。
3.2 定向封育增阔叶林面积
生态公益林中有阔叶纯林面积33.36万亩,占总面积的52.1%,该项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2.28倍;针叶纯林所占比例相应减小,只占总面积的28.1%,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3.8%;
3.3 防护林效能提高明显
通过定向封育改造,成林年蓄积增长量近10%,林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阔叶林在有林地中的比例从18.96%提高到了29.33%,加上复层林面积的增加,有效提高了林分的生态效益。
4 取得成效的几点体会
4.1 政策、资金支撑是基础
遂昌县出台相关切实可行的封山育林政策是封山育林取得成效基础,尤其是补助性政策的施行、封禁政策的引导,同时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国债长防林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大封山育林的资金投入,保证封山育林建设顺利开展。
4.2 落实管护措施是保证
封山育林要严格按规程实施,必须有一定地管护措施来保证。遂昌县把封禁管护作为定向封育的基础和保障手段贯穿于整个过程中,与经营单位签订封山育林管护合同,明确封山育林定向培育措施,建立封育护林小组,制定村规民约,严格护林制度,在封山育林期间不准采伐、割草、砍柴、不准放牧、不准毁林开荒,并根据封山育林面积,确定管护人员,明确职责和报酬,等等做法,切实地保证了定向封育按规划要求实施。在封山育林的区域,宜林荒山、迹地4-5年即可成林。
4.3 采取定向封育是关键
根据区域特点,采取定向封育使遂昌县封山育林工作走出新思路,如针对具有较好更新层的地类,采取无林地封育促成更新经营模式和对针叶林的伐针留阔人工促进封育模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能迅速恢复植被,改善林分质量,扩大森林资源总量,增加覆盖率。定向封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种类丰富,层次结构复杂,有效促进光能利用率,空间利用率及土地利用率,使林分的活立木株数比人工造林(补植)增加近50%,针叶林封育可使蓄积量增长33.7%。定向封育保护了多树种的种源,使林分逐步演替为多树种多层次的常绿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群落,增加了地表的有机质,改良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局部小气候的改变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5 思路
5.1 增加投入,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生态公益林体系
遂昌县首先将增加封山育林补偿资金,努力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和以受益人为资金投入主体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引导定向封山育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目前遂昌县国家、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63.9万亩按每年每亩8元补偿外,尚有20万亩市级公益林每年每亩补助3元,还有28.1万亩县级公益林每年每亩仅补助1元,同样的管理,补偿差异很大,县级公益林补偿明显不足;下一步争取增加县级财政投入比例,同时打算从育林基金、旅游收益以及电厂收入提成和村组自筹资金中解决补偿资金,提高补偿标准和扶持标准。
5.2 加强对封山育林效益的定位观测和研究
对保持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林地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和评价。三是建立稳定的护林队伍。调整结构,充实力量,落实管护责任,提高护林员的报酬,解决护林队伍建设待遇瓶颈,促进封山育林管护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楼土明《自然生态保护区发展策略及实施措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
[2]郑明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措施探讨》《水利发展研究》2012.7
[3]涂尚新 《遂昌县乌溪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思路》《绿色科技》2012
作者简介:
叶方长(1957年——)男,浙江遂昌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