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一项创造工程,是创造性劳动,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合理的丰富的想象力,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更是如此。笔者认为,如果要让作文教学切实有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择熟悉、喜欢的写作话题
不想写,没内容可写,是当前困扰作文课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写作,对写作毫无兴趣,认为这是完成教师的作业、任务,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尽管唾沫横飞,学生却是唉声叹气!而《新课标》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这些表述不难看出,它强调了表达的兴趣和欲望。
所以,应该创造一个合适的话题,打开孩子们的话匣,让他们滔滔不绝,有无限表达的冲动,以至迫不及待地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如同样是写一件事,教师如果把话题限定在“洗衣服”或“洗碗”之类的老套话题,学生肯定不会太有兴趣;但反过来说,如果教师创造的话题是“学游泳”或“学滑滑板”的话,学生兴趣就会提高一些了;但若话题是看动画片的话,那一定是人人都想发言的了。因为学生有类似经历,也认为比较有趣,所以表达的欲望会很高。
再如同样写科学小实验,我们通常会把这类课文上得死气沉沉。老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说话作文。但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却不是这样,他选择了一个在我们看来属于“弱者”的鸡蛋去扮演“强者”的形象,去“摔鸡蛋”。这一话题出于学生意料,大大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表达的欲望也便空前强烈。
二、重视传授写作技巧
时下,有不少学者认为小学阶段应淡化写作技巧,但笔者不敢苟同。不可否认,部分学生天赋好,领悟力强,写的作文超出教师的预期。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是“怕”写作文的。所以,作文的基本技巧可以传授给学生,但不是要他们“死搬硬套”,允许他们有个人见解。
比如初学作文的人,除了要掌握记叙文的几个要素外,无论是记人或记事要达到“入木三分”的程度,还要遵循“人中有事,事中有人”这条准则。
“人中有事”说具体点就是在记人的文章中,必须有与这人有关的事作为陪衬,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就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如《少年闰土》,是一篇典型的记人的文章。作者抓住了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特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事中有人”就是说在叙述事情中,要有人物的活动。如《飞夺泸定桥》,是一篇典型的记事文章,作者在围绕“抢”时间“夺”天险的这两件事上,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强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所以“人”与“事”相互依托,建树起一个共同的构架。如果我们一味地渲染某一件事,这种写法就显得单薄。“事”与“人”,人是主体,它反映的是事件的本身,通过事件反映一种精神、一种风貌。
三、积累独特、全面的素材
点拨学生,提高感悟的能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每个人都在生活,但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差异极大。同样面对瀑布,李白会产生绚烂热烈夸张的强烈感受;叶圣陶则会产生“如烟、如雾、如尘”的空濛柔和之感;而朱自清却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潭里,有了“女儿绿”的优柔温和的感受。同样是城市的公共汽车,有学生发出“你真方便”的赞叹,有学生发出“你真拥挤”的牢骚,有学生希望给公共汽车长上翅膀,有学生要给公共汽车穿上卡通的外衣。但这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已经具备的能力,他们往往难以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这种独特感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醒孩子们去关注生活,去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发展孩子们的情感感受能力。所以,我们要提醒孩子,关注萧条的冬天过去以后那一片嫩叶的萌发,那一朵花蕾的绽放;提醒孩子仔细聆听午夜的鸟鸣、风过的声音;提醒学生感受雪花的滋味、心跳的节奏……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各种契机,利用感性的言语、音乐乃至影视作品来诱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体验,让学生用言语来描述,在描述中深化这种感受,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感受能力的发展。
引导阅读,丰富学生的体验。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对生活感受丰富、细腻、深刻的作品,易于触发学生的心灵,读一部好书,无异于学生的心灵受一次洗礼。因此,阅读是激发、培养情感感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说,作文课是不能脱离阅读课的教学而独立存在的。我们应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把握学生心理,选取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易于触动心弦的内容,选择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作品形式,可以以一组文章的形成展开阅读,重在情感感受的触发积累,诱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然后作相应的写作。这样读写互动,逐层深入。
拓宽生活视野,积累丰富的素材。我们的农村学生,生活单调,往往是以学校生活为中心,以睡觉和吃饭为基本要点,这成为情感单薄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扩大生活视野,对增加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感悟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多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亲自经历直接丰富生活感受,即我们常说的“行万里路”;二是间接的方式增加生活阅历,如电视中的一些访读节目,学生对长辈、师长的访读或是社会现象的调查等等。只有这样,学生的感受力才会增强,才能写出独特的感受和细腻的体验,那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
坚持写日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在日记中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感受记下来。
当然,影响作文教学的因素还有很多,“听”“说”“读”都是“写”的基础,所以,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应该具有广阔的视野,不能就作文而谈作文。新课程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很长,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研究。
一、选择熟悉、喜欢的写作话题
不想写,没内容可写,是当前困扰作文课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写作,对写作毫无兴趣,认为这是完成教师的作业、任务,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尽管唾沫横飞,学生却是唉声叹气!而《新课标》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这些表述不难看出,它强调了表达的兴趣和欲望。
所以,应该创造一个合适的话题,打开孩子们的话匣,让他们滔滔不绝,有无限表达的冲动,以至迫不及待地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如同样是写一件事,教师如果把话题限定在“洗衣服”或“洗碗”之类的老套话题,学生肯定不会太有兴趣;但反过来说,如果教师创造的话题是“学游泳”或“学滑滑板”的话,学生兴趣就会提高一些了;但若话题是看动画片的话,那一定是人人都想发言的了。因为学生有类似经历,也认为比较有趣,所以表达的欲望会很高。
再如同样写科学小实验,我们通常会把这类课文上得死气沉沉。老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说话作文。但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却不是这样,他选择了一个在我们看来属于“弱者”的鸡蛋去扮演“强者”的形象,去“摔鸡蛋”。这一话题出于学生意料,大大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表达的欲望也便空前强烈。
二、重视传授写作技巧
时下,有不少学者认为小学阶段应淡化写作技巧,但笔者不敢苟同。不可否认,部分学生天赋好,领悟力强,写的作文超出教师的预期。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是“怕”写作文的。所以,作文的基本技巧可以传授给学生,但不是要他们“死搬硬套”,允许他们有个人见解。
比如初学作文的人,除了要掌握记叙文的几个要素外,无论是记人或记事要达到“入木三分”的程度,还要遵循“人中有事,事中有人”这条准则。
“人中有事”说具体点就是在记人的文章中,必须有与这人有关的事作为陪衬,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就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如《少年闰土》,是一篇典型的记人的文章。作者抓住了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特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事中有人”就是说在叙述事情中,要有人物的活动。如《飞夺泸定桥》,是一篇典型的记事文章,作者在围绕“抢”时间“夺”天险的这两件事上,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强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所以“人”与“事”相互依托,建树起一个共同的构架。如果我们一味地渲染某一件事,这种写法就显得单薄。“事”与“人”,人是主体,它反映的是事件的本身,通过事件反映一种精神、一种风貌。
三、积累独特、全面的素材
点拨学生,提高感悟的能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每个人都在生活,但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差异极大。同样面对瀑布,李白会产生绚烂热烈夸张的强烈感受;叶圣陶则会产生“如烟、如雾、如尘”的空濛柔和之感;而朱自清却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潭里,有了“女儿绿”的优柔温和的感受。同样是城市的公共汽车,有学生发出“你真方便”的赞叹,有学生发出“你真拥挤”的牢骚,有学生希望给公共汽车长上翅膀,有学生要给公共汽车穿上卡通的外衣。但这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已经具备的能力,他们往往难以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这种独特感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醒孩子们去关注生活,去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发展孩子们的情感感受能力。所以,我们要提醒孩子,关注萧条的冬天过去以后那一片嫩叶的萌发,那一朵花蕾的绽放;提醒孩子仔细聆听午夜的鸟鸣、风过的声音;提醒学生感受雪花的滋味、心跳的节奏……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各种契机,利用感性的言语、音乐乃至影视作品来诱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体验,让学生用言语来描述,在描述中深化这种感受,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感受能力的发展。
引导阅读,丰富学生的体验。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对生活感受丰富、细腻、深刻的作品,易于触发学生的心灵,读一部好书,无异于学生的心灵受一次洗礼。因此,阅读是激发、培养情感感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说,作文课是不能脱离阅读课的教学而独立存在的。我们应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把握学生心理,选取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易于触动心弦的内容,选择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作品形式,可以以一组文章的形成展开阅读,重在情感感受的触发积累,诱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然后作相应的写作。这样读写互动,逐层深入。
拓宽生活视野,积累丰富的素材。我们的农村学生,生活单调,往往是以学校生活为中心,以睡觉和吃饭为基本要点,这成为情感单薄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扩大生活视野,对增加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感悟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多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亲自经历直接丰富生活感受,即我们常说的“行万里路”;二是间接的方式增加生活阅历,如电视中的一些访读节目,学生对长辈、师长的访读或是社会现象的调查等等。只有这样,学生的感受力才会增强,才能写出独特的感受和细腻的体验,那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
坚持写日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在日记中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感受记下来。
当然,影响作文教学的因素还有很多,“听”“说”“读”都是“写”的基础,所以,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应该具有广阔的视野,不能就作文而谈作文。新课程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很长,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