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吃透教材,深刻领会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现行的《数学》教材围绕《数学新课程》而编写的。我认为教材只是体现课程的一部分,教材中的题目是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些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顾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的教学,那么就教材教教材的做法势必违背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关键并非存在会不会教书,而是如何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在四边形一章《精巧的蜂房结构》中,蜂房是一种最经济的的形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形状的容积最大,所消耗的材料最少,通过介绍蜜蜂在数学与建筑学方面的贡献,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尖端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渗透从自然生活中提练数学知识的思想。当我们学了“数据的收集”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有的调查“班级同学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家庭每月塑料袋的使用情况”,还有的调查“每个同学的叠被情况”等等。然后专门用一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展示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再也不认为数学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了。
二、授之以渔,形成对新问题的解决方法
数学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获取,因此,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又如讲“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用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再拼成正方体纸盒,学生对小正方形在平面中的位置与在正方体纸盒中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以后当学生接触什么样的图形能拼成正方体时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还可以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学会了知识。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三、注重过程,诠释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在讲授〔旋转〕这部分内容时,有的教师反映这部分内容难教,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生画图形的旋转图上,结果费时,学生还是不会画,甚至认为这部分内容难学,产生厌学情绪。仔细分析,问题主要出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缺乏已有的生活经验,老师没有正确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我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绕一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用透明的白纸蒙住书上例题中的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后练习旋转,再变换不同的旋转中心、变换不同的旋转角度、变换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也明白旋转图的产生过程,加深对旋转变换的理解。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请同学们探索过n边形一顶点能作多少条对角线;接着问受此图形的启发你能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吗?谁还能给我们发明一种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
四、合作学习,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形成和过程,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比如,对于每节课下来的课后“练习框” “做一做”、“试一试”内容稍微简单,一定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完成,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便于掌握学情。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需要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的,就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对说理的表述学生是一个难点,由易到难设计了几道题让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并推荐本小组表述得最好的到黑板上板演,各小组积极响应,每个同学都全身心的投入,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几何表述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学习,又能帮助差生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方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合作学习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丁尔声 编《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2]赖德胜 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张 雄 主编《数学教育学概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2月.
[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七、八、九年级
现行的《数学》教材围绕《数学新课程》而编写的。我认为教材只是体现课程的一部分,教材中的题目是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些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顾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的教学,那么就教材教教材的做法势必违背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关键并非存在会不会教书,而是如何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在四边形一章《精巧的蜂房结构》中,蜂房是一种最经济的的形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形状的容积最大,所消耗的材料最少,通过介绍蜜蜂在数学与建筑学方面的贡献,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尖端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渗透从自然生活中提练数学知识的思想。当我们学了“数据的收集”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有的调查“班级同学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家庭每月塑料袋的使用情况”,还有的调查“每个同学的叠被情况”等等。然后专门用一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展示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再也不认为数学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了。
二、授之以渔,形成对新问题的解决方法
数学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获取,因此,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又如讲“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用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再拼成正方体纸盒,学生对小正方形在平面中的位置与在正方体纸盒中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以后当学生接触什么样的图形能拼成正方体时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还可以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学会了知识。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三、注重过程,诠释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在讲授〔旋转〕这部分内容时,有的教师反映这部分内容难教,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生画图形的旋转图上,结果费时,学生还是不会画,甚至认为这部分内容难学,产生厌学情绪。仔细分析,问题主要出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缺乏已有的生活经验,老师没有正确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我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绕一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用透明的白纸蒙住书上例题中的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后练习旋转,再变换不同的旋转中心、变换不同的旋转角度、变换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也明白旋转图的产生过程,加深对旋转变换的理解。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请同学们探索过n边形一顶点能作多少条对角线;接着问受此图形的启发你能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吗?谁还能给我们发明一种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
四、合作学习,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形成和过程,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比如,对于每节课下来的课后“练习框” “做一做”、“试一试”内容稍微简单,一定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完成,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便于掌握学情。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需要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的,就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对说理的表述学生是一个难点,由易到难设计了几道题让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并推荐本小组表述得最好的到黑板上板演,各小组积极响应,每个同学都全身心的投入,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几何表述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学习,又能帮助差生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方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合作学习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丁尔声 编《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2]赖德胜 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张 雄 主编《数学教育学概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2月.
[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七、八、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