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0125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多样、资源丰富,是甘孜州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支脈。但伴随时代发展,甘孜非遗的保护及传承面临一定困境,诸多非遗依赖于传统的传承方式,包括师徒制、父传子等方式,在当今时代面临传承人断代、文字性非遗资料遗失等难题。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分析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及现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的角度探讨甘孜州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实现非遗保护及传承。
  【关键词】 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7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2020年度项目资助“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DCM202017)。
  一、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概念
  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旨在利用当代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字、照片、录音、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类载体的记录,并将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输入和转化,实现系统化整合、专业化分类和信息化储存,通过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展示、传播形式,以此达到以另一种形式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最终目的。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就概念而言可以解释为“将非数字化的非遗资源加工转换成数字资源,如通过录入、扫描、摄影、转录、摄像等方式生成数字文件,并建立数据库进行储存、管理与共享的整个流程” ①。
  (二)甘孜州非遗为何需要与数字化技术结合
  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类别多样,涵盖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分类体系的所有类别,以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及传统技艺最为突出。甘孜州非遗的产生、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其生活的社会群体,主要依赖父传子、师徒制的传承方式。而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快速更迭的时代,非遗所在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往大城市就业、生活,诸多非遗项目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以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为例,甘孜州丹巴县被称为“千碉之国”,碉楼的建造源于藏族人民生活、防御的需要,伴随时代发展与更迭,原来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年轻一代更愿意到城市就业、生活,丹巴能熟练掌握砌石碉楼营造技艺的匠人已经越来越少,藏族碉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传播受到威胁。
  基于此现状,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有效改变其传承的现状。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甘孜州非遗数据资源的系统性整合,通过信息化技术采集、转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片、视频、动画、虚拟场景的形式保存、展现,能够进一步还原非遗原生态的形象,保证非遗的完整性。其次,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甘孜州非遗丰富传承手段、拓展传承渠道,打破时间、空间的传播限制,通过网页、多媒体等传播媒介,让更多受众认识、了解甘孜州非遗。同时,数字化技术手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是当代社会文化+科技的有效示范,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又能推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三)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2013年甘孜州出台了《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进行界定,对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方法、规则进行明确,同时提出了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甘孜非遗的保护:“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确认、登记,运用传统和现代技术,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完整归档,妥善保存和管理”,针对抢救性保护:“采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对相关知识、技艺等进行真实、系统、全面、完整地记录并整理、保存”。基于此,甘孜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2011年,甘孜州正式启动“歌舞数据库资源”的建设,该项目历时9年,投资达2000万元,覆盖了甘孜州18个区县的歌舞资源,系统、全面地梳理了甘孜州歌舞文化资源,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再现甘孜歌舞文化,守住了歌舞文化遗产根脉,有利于实现歌舞文化的再提升、再创作。同时甘孜州德格县在2020年提出“推进印经院数字化建设”的计划,以保护孤本、降低现有印经院刻板磨损度、提供方便的信息服务机制为目的,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以数字资源加工、存储和管理为主的数字化印经院,形成互联网上共享文化信息资源。
  甘孜州“歌舞数据库”的建成及“数字化印经院”的建设,对于推进歌舞类、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也反映出甘孜州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局限性,目前仅局限于歌舞类及传统技艺类,还没有整体性数字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成果,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甘孜州的非遗进行全面保护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非遗数据库平台
  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集学术研究、非遗展示、知识传承等功能于一体,能够实现更广范围地展示、传播非遗文化,目前国内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该数据库平台涵盖了全国所有已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下一级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包括了政策法规、学术交流、非遗清单、非遗实践等内容。但由于网站涵盖全国/全省的非遗资源,难以将每个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进行详尽地梳理及展示,因此甘孜州可以借鉴此网站的模式,延伸州级非遗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以更全面、系统、详细地存储、展示非遗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泛,需要精通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业人才,同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收集、录入,数据库建设、维护等一系列工作。因此甘孜州非遗数据库建设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整体部署及顶层设计,统一调度人才、资金等各项资源,才能真正有效推动。   一方面可纳入高校专业人才、本土业内专家学者及非遗传承主体组建专家团队。高校是各前沿学科知识的阵地,汇聚了各专业领域的人才,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涵盖了多领域的知识体系,因此引进高校的专家团队作为智囊团,是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的保障;同时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甘孜人民的生活、劳动智慧,体现的是甘孜州本地的民俗文化,需要将了解本土文化风情的业内学者、非遗传承人等文化群体纳入团队之中,确保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能保留本土文化的原真性。
  另一方面,需要根据甘孜州非遗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标准体系。建立非遗数字化标准体系,促进非遗信息记录的标准化,一定程度上将非遗数字化推进到数据化的程度 ②。甘孜州非遗涵盖了十大类别,种类和数量都能非常丰富,在数据库建立之初需要明确数据库的分类标准体系,做好非遗数据库标准化工作,以实现各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的数字化管理、非遗数字资源格式标准化及规范化管理,以及非遗数据采集、加工、传输与接收部门、个人受众之间数据接口无缝對接、数据资源共享,确保各项非遗能够分类合理、科学,检索便捷,内容完整。
  (二)合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的过程涉及多种技术,对于每种技术的运用需建立在充分的项目规划和价值评估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最科学地运用技术保护非遗。若技术实现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上,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传统手工技艺过程,需考虑到其生成的非遗资源是否会失去原真性;如在数字资源系统中运用三维动画等技术,将面临较大的资金投入,因此需要结合整体的资金投入考虑这类技术实施的必要性;同时由于各种技术生成的数字资源网数据量大,需要软件支持播放,受限于网速宽带及用户终端软硬件条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需根据甘孜州非遗资源的特点,进行“定制化”数字化保护。例如丹巴碉楼制造技艺,需要用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记录丹巴碉楼制造技艺的完成过程,同时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建造碉楼的整个过程,让受众能够直观地了解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价值,但在还原该技艺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对关键性技术的保护。针对《格萨尔王》这类民间文学非遗资源,则需要侧重于运用视频形式记录、展示非遗传承人表演《格萨尔王》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传承人减少引起的文化传承危机,也能更完整、长期地传播与格萨尔王相关的文化故事;运用动画、影片的形式再现格萨尔王的故事,以更通俗、生动的方式,更广泛的传播渠道,让越来越多公众认识并了解《格萨尔王》。
  (三)重视文化本位,提高非遗主体参与度
  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保护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唤醒甘孜非遗的生命力,以多样化的形式保存、展示甘孜各项非遗项目,传播甘孜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甘孜非遗得到更好保护及更广范围的传播。因此在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甘孜非遗的文化内涵及传统文化特色,避免将数字化技术凌驾于文化本身,注重转化、展示非遗本身的文化特质,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数字化技术。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需要重视非遗主体的话语权,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终依赖传承者焕发其内在的生命力。在借助数字化技术保护甘孜非遗时,需考虑如何将数字化技术与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行为相结合,包括运用数字化技术记录甘孜各类非遗项目的表演过程、制作过程及成果物,通过新媒体平台、电商平台进行甘孜非遗项目的宣传等。为此,还需组织开展系统性的数字化课程培训,让甘孜非遗传承人接受并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同时能自觉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将数字化技术由外在的保护形式转化内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
  三、小结
  数字化技术运用于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甘孜州非遗存续与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建立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创新甘孜非遗保护的媒介和模式,拓宽甘孜非遗传播途径,解决传承人日渐变少、非遗传播空间与时间受限等问题;同时将数字化技术手段从外在的媒介形式,逐渐转化为非遗发展的内在动力,真正焕发非遗的生命力,实现甘孜非遗可持续的保护与传承。
  注释:
  ①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②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2页。
  参考文献:
  [1]黄吉春,丁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匹尔舞”的数字化保护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6):225-226.
  [2]王天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9-11.
  [3]常凌翀.新媒体语境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1):39-42.
  [4]赵勇,范河川.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数据库建设探析——以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为例[J].四川民族大学学报,2020(5):76-82.
  [5]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文化遗产,2015(2):1-8.
  [6]陈心林,杨晓茜.进退失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反思[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1(01):161-168.
  [7]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肖雯秋,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教学秘书,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辽兴宗在位二十五年,实行了八次大赦和数十次其他等级的赦、赎、减、释等赦宥措施。其时出现频繁的赦宥局面并不突兀,是辽代对中原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不断吸收融合的结果。以辽兴宗为代表的统治者在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下通过不同级别、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赦、赎、减、释等赦宥措施来放宽刑罚,进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关键词】 辽兴宗;儒家思想;赦宥;录囚;大赦  【中图分类号】K23 【
期刊
【摘要】 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及推广,增加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价值与市场竞争力。本文从包装结构、材料、图形和色彩等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包装设计方法,结合文化内涵、地域文化特色、消费者需求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包装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使我国的非遗文创产品能够更好地进入市场,获得消费者的喜爱。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G1
期刊
【摘要】 现代“中国音乐史”形成和建立的这一百年中,“历史分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应以音乐本体的变化作为分期的依据。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音乐是主流。20世纪接受西方音乐后,音乐本体从创作主体、创作题材、创作技法、音乐语言、音乐体裁、音乐思潮、音乐传媒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根据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理论。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
期刊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废督裁兵”的思潮在社会上兴起。蒋百里的裁兵思想除与这一社会思潮有关外,同时还主要来源于战后国际上“和平运动”与“和平主义”潮流的高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弥兵”思想。他的“裁兵”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复员后的士兵生活安置与人事变迁,裁兵经费来源问题,武器设备保管问题及裁兵组织机关规划问题。虽然蒋百里的裁兵思想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计划书,但是并没有在当时社会成功运用,原因主
期刊
【摘要】 “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分期最重要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本文对发生于“三家分晋”前一年的“三晋伐齐”事件,从发生原因到事件过程、涉及人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详析考证,并对所涉及的相关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明确了“三晋伐齐”与“三家分晋”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事件的发生,就不会有“齐侯往”,周王对魏、赵、韩三家的封侯就不会发生于公元前403年。史学界对“三晋伐齐”事件多有忽
期刊
【摘要】 蒙古族民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歌传承及保护是蒙古族民歌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蒙古民歌特点、蒙古民歌表现形式展开分析,并提出蒙古族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为蒙古族民歌传承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蒙古民歌;文化遗传;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97-02  蒙古族发展历史悠久,具
期刊
【摘要】 舞蹈本身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舞蹈是一种极其古老的艺术表达模式,舞蹈的表现能够充分融合音乐、运动以及美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基于舞蹈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将其进行相对应的表现。因此,舞蹈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以及规律。在戏剧表演艺术中的舞蹈能够使戏曲表演艺术本身的感染力更加丰富,使整体的表演具有层次性,同时也使表达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因此,本文针对戏曲表
期刊
【摘要】 “留白”艺术作为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当代社会也不知不觉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中,尤其在同为艺术领域的戏剧影视作品中,“留白”更是越来越为从业人员所重视。在戏剧影视作品中有效运用留白艺术,不仅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也能够使作品得以升华。本文从“留白”艺术入手,分析了其与戏剧影视的历史渊源及带来的艺术效果,并为其在戏剧影视中的运用途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戏剧影视作品;戏剧影视
期刊
【摘要】 《堤》(《La Jetée》)由法國著名导演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拍摄于1962年,整片围绕世界大战后的时空穿越实验,讲述一个被童年记忆所牵绊的男子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寻找童年记忆的真相。全片以连环照片(Photo-roman)风格,配合旁白叙述的形式,围绕时间与记忆,对战争、和平、生命、爱情等的思索。本文将对克里斯·马克在该剧中所采用的连续静态画面的叙事风格,以及以
期刊
一、来时夜色  寒风过巷。小碗儿一哆嗦,蜷身裹紧了破衣。此时才是三月间,倒春寒还未过去,空气里蕴着湿润的花香。  迷离间,巷口似乎传来了一阵异响。  小碗儿一个激灵撑地坐起,手指碰到一块尖石,痛得他“嘶”地抽了口冷气。  这么晚了,整个杭州城都陷入了沉睡。还会有谁在这深巷中走动?莫不是哪个豪族家的猛犬没有拴好溜了出来!  就在这时,一个白色的人影在巷口出现,迅速奔来,仿若潜行的豹子。  只两次眨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