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它使原来“五个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传统课堂教学融入了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媒体,让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多媒体的使用无疑是语文学习方式的新探索,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把握大语文观,面向社会生活,有效运用多媒体进行知识和教学手段的整合,更好地增强感知效果,扩大课堂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弘扬人文精神。然而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现状之一:多媒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髦标签和装饰。
一些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中各类元素的特点和功能,也没有有效地整合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是过于关注教学的形式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钻研。有些教师用Power Point制作的电子文本仅是教材上文字和图像的翻版,呈示文字和翻页的速度快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的速度,课件成为一种时髦的标签和装饰。
现状之二:多媒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单纯的演示工具。
目前大多数多媒体课件追求画面化,交互性差,以知识为中心、封闭式的单一画面展示的课件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多媒体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进步,学生不认真读写,只忙于拼凑和抄写。学生只有听、看、抄的份,远离了文本,丧失了自我解读、自我体验文本的机会和权利。多媒体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单纯的演示工具。
现状之三:多媒体成为单纯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工具。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刺激度”,创设教学情境,把阅读材料的内容“具化”为空洞的画面和音乐,而学生呢?则往往停留在画面的浅层感知上,学生的兴奋中心转移到了画面和音乐上,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感悟和揣摩,语义模糊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语文课,而成了音像欣赏课。一位德国教育家说:“尽管孩子们在电视机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却闻不到香味,也不能用手去摸。”这告诉我们,用过多的音像阅读代替语言阅读是极为有害的,语文课必须始终坚持以语言阅读为主体。
现状之四:多媒体成为语文知识的大拼盘。
因多种原因,目前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多为知识性的、文字演示为主的,是课本文字、插图、传统板书的内容。多媒体在这里实现着一种简单转换,即将大量的提问、板书、练习和试卷转化成图片、文本。虽考虑目的、重点、难点,但为了“保险”“备用”起见,喜欢素材“多多益善”,不考虑面面俱到的“组装”是否必要,更不考虑在“收看”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成分究竟有多高。多媒体成了语文知识的大拼盘,这种“拼盘现象”大量存在。
现状之五:多媒体成为单向的交流工具。
多媒体是为学习者提供开放性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站在计算机演示台前,点击着鼠标,用声音和画面吸引学生的耳朵和眼球,学生的感官被色、光、声、像齐全的多媒体冲击着,占据着。绚丽的图像,幽默的动画,悦耳的音乐感染着学生,学生面对这个花花世界神游万里,等到醒来(下课),才发现自己只是当了一回观众,表演者除了老师还多了一个机器,多媒体成了单向的交流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语文课堂教学正在逐步脱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朝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交互模式演变。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整合”呢?如何实现“整合”呢?
整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多媒体广泛地进入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广泛地使用多媒体的过程。所谓“整合”,是指制作的多媒体必须遵循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与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之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互动与发展。整合的结果不是“皇帝的新装”,而是“皇帝的新脑”。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能用单纯的演示代替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不能只强调容量,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学原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为学生提供新知,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做深层次的思考。
只有这样,多媒体才不是“作秀”,才能与语文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整合。教师也不再是多媒体的消极执行者,而是直接的建构者和参与者。教师也才能在多媒体的制作与使用过程中体验整合,学会整合。
现状之一:多媒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髦标签和装饰。
一些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中各类元素的特点和功能,也没有有效地整合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是过于关注教学的形式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钻研。有些教师用Power Point制作的电子文本仅是教材上文字和图像的翻版,呈示文字和翻页的速度快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的速度,课件成为一种时髦的标签和装饰。
现状之二:多媒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单纯的演示工具。
目前大多数多媒体课件追求画面化,交互性差,以知识为中心、封闭式的单一画面展示的课件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多媒体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进步,学生不认真读写,只忙于拼凑和抄写。学生只有听、看、抄的份,远离了文本,丧失了自我解读、自我体验文本的机会和权利。多媒体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单纯的演示工具。
现状之三:多媒体成为单纯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工具。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刺激度”,创设教学情境,把阅读材料的内容“具化”为空洞的画面和音乐,而学生呢?则往往停留在画面的浅层感知上,学生的兴奋中心转移到了画面和音乐上,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感悟和揣摩,语义模糊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语文课,而成了音像欣赏课。一位德国教育家说:“尽管孩子们在电视机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却闻不到香味,也不能用手去摸。”这告诉我们,用过多的音像阅读代替语言阅读是极为有害的,语文课必须始终坚持以语言阅读为主体。
现状之四:多媒体成为语文知识的大拼盘。
因多种原因,目前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多为知识性的、文字演示为主的,是课本文字、插图、传统板书的内容。多媒体在这里实现着一种简单转换,即将大量的提问、板书、练习和试卷转化成图片、文本。虽考虑目的、重点、难点,但为了“保险”“备用”起见,喜欢素材“多多益善”,不考虑面面俱到的“组装”是否必要,更不考虑在“收看”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成分究竟有多高。多媒体成了语文知识的大拼盘,这种“拼盘现象”大量存在。
现状之五:多媒体成为单向的交流工具。
多媒体是为学习者提供开放性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站在计算机演示台前,点击着鼠标,用声音和画面吸引学生的耳朵和眼球,学生的感官被色、光、声、像齐全的多媒体冲击着,占据着。绚丽的图像,幽默的动画,悦耳的音乐感染着学生,学生面对这个花花世界神游万里,等到醒来(下课),才发现自己只是当了一回观众,表演者除了老师还多了一个机器,多媒体成了单向的交流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语文课堂教学正在逐步脱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朝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交互模式演变。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整合”呢?如何实现“整合”呢?
整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多媒体广泛地进入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广泛地使用多媒体的过程。所谓“整合”,是指制作的多媒体必须遵循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与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之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互动与发展。整合的结果不是“皇帝的新装”,而是“皇帝的新脑”。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能用单纯的演示代替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不能只强调容量,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学原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为学生提供新知,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做深层次的思考。
只有这样,多媒体才不是“作秀”,才能与语文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整合。教师也不再是多媒体的消极执行者,而是直接的建构者和参与者。教师也才能在多媒体的制作与使用过程中体验整合,学会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