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跟哥来抢房吧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44567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两年来楼市看上去很火爆,房价连续十多个月上涨,可其实呢,我来爆一下内幕吧,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背后,有太多猫腻了。
  我所在的公司是专门做房地产代销的,也叫房地产经纪业务公司。这公司是干什么的?简单说,现在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盖完了房子,并不自己组织销售团队,而是委托给专门的销售公司。由这样的代销公司负责楼盘销售的全案企划,制定销售策略,从头忙到尾,卖出房子了,再从开发商那里拿佣金,就是所谓的房地产代销公司了。
  从2013年开始,房地产好不好,看房价上涨的幅度是没有用的,因为那数据水分太大了。比如开发商盖完房子,按照一房一价的规定,房价都要到相关部门备案,统计数据就是从这个备案的价格上来的。这个价格看起来逐月升高,可实际呢,从2013年开始,房地产销售都在拼命打折,你打九折,我就打八五折,你八五折,我就八折再送露台;你又打折又送套内面积,我就送装修送面积再打七五折。所以,如果按照真正清水房、不送面积、折后成交价算,房价从2013年3月份就开始出现明显下降了。
  我们的公司规模不小,在国内一些一二线城市都有分公司。我干了8年房地产销售,从没见过像2013年打折这么狠的。遥想2006年那会儿,就算你托地区领导找开发商讲价,开发商咬着牙也至多打个九八折,更别提送面积送物业费送装修之类的了。
  但我们所在的这个城市,房地产的成交量在2013年一直呈现逐月下滑的态势。销售上不去,我们这些销售代理公司就拿不到佣金,大家就要喝西北风。公司领导迫不得已,开始采用“特殊营销策略”——制造楼盘热销的假象。
  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日光盘”吧,就是一个楼盘刚开盘,一天之内就销售一空,听着就火爆。中国人就这样,什么东西有人抢,就认为这东西是好的,我们就要找托儿制造这假象。
  在当初楼市火爆的时候,我们也雇房托,但那时雇房托,主要是为了帮助甲方(房地产开发商)的领导扣房子。也就是雇佣托儿在开盘第一天,把户型、朝向、楼层好的房子先买下来,留在手里转手卖高价。这个操作起来很简单,找几个亲戚拿着甲方领导亲戚的身份证就可以了。可如今楼市清淡,找“托儿”是为了制造气氛,操作起来就麻烦了。
  去年8月,我们代理的一个项目进入准现房销售阶段。由于楼盘的地理位置较差(位置好的也不用找代销公司了),公司上下伤透了脑筋,把所有的客户关系网都联系一遍,用各种礼品引诱,组织各种看房活动,终于筛选出300多位近期有购房意向的,可凭经验,这300多个客户里,能有10个最终买房就不错了。
  “实在不行就找托儿吧。放手一搏。”销售经理无奈地说。于是大家开始张罗,所谓的托儿仍旧是以我们这些销售人员的亲戚为主。经过前期的宣传造势、预约客户,等到开盘前一天,我们销售人员把三姑六舅们集合到一起,每人发了两万块钱。
  这钱不是请他们当托的工钱,也不是让他们替甲方领导扣房子,而是让他们当做定金在开盘当天买房,为的是把戏做足。
  开盘当天,由于我们之前反复打电话做工作,又许诺了很多礼品,所以当初筛选出的300多个有购房意向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来了。
  既然演戏就要做足,为了制造抢房的氛围,我们故意提出检查身份证才能进入售楼处,又让保安在门口磨磨蹭蹭地登记,结果在售楼处门口排成了长队,看起来好不壮观。
  头一批只放了80个家庭进场,里面有四分之一是托儿,其他家庭要在售楼处外面的广场等。我们销售人员忙前忙后地给这些在广场上等的家庭搬凳子、送饮料,“排队买房”的景象就算是做出来了。
  再说进入售楼处的那80个家庭。首先,销售总监公布销售的楼号——首批虽然推的是30栋多层,但开盘第一天其实只推5栋,力争实现所谓的日光盘。然后公布售价,列出售价的展板,总之,搞了一套流程之后,开始认购。
  这80个家庭中,有四分之三是真实的消费者,他们之前多数都被售楼员邀请来看过房,对户型、房型特点都了解一些,对这楼盘略微有点意向,本身也确实有购房打算,但其实都没决定。但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我们的那些托儿已经站起来要求认购了。
  之前交代过托儿们,不用多说什么,说多错多,只要销售总监一说“开始认购”,你们走上来,挤成一团交钱就可以了。我们自然有人站出来疏导,要求大家排队,然后按顺序选房型,张罗交订金,签合同等等。刹那间,售楼处内似乎所有售楼员都忙起来了,到处都是工作人员走来走去的身影,说话声音也越来越大,似乎已经卖得不可开交。
  人真就是那种奇怪的动物,如果压根不打算买房的人,遇到这种阵势都有可能凑热闹来看看,何况那些客户确实都是打算近期买房的。一看大家忙得像是抢房一样,很多客户就都活动心眼了,于是很多真客户也都凑到选房区,看房托都挑什么样的房子,打听是不是有什么私下的折扣。尤其是看到自己原本比较关注的户型有人买了,就回头和家里人说,然后又问旁边的销售经理情况。
  销售经理等的就是他们问,立刻摆出一副“好户型再不挑就没有了”的架势,劝他先下订金把好户型占住,承诺订金可退。来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声势终于造起来了。
  销售总监见状,赶紧趁第一波人热闹时,放进第二波人,两拨人在售楼处内一拥挤,立刻显出人山人海的感觉。前面的在排队缴款,售楼经理们解答其他客户的提问,后排的人抻着脖子往里看,还有的想挤到前面。场面越热闹,越是刺激本就有购房意向的人的神经,于是开始有人冲动了,要交订金,有的直接要交全款……
  乱哄哄的一天终于过去了。一直到晚上6点多钟,最后一位客户签下合同走出售楼处,我们这些人赶紧清点。当天除了房托儿虚拟买入的60多套房子之外,总共签约了140多套房子,但估计这其中会有二三十个客户家庭会反悔,预计当天就销售出100多套。这个成绩在楼市清淡的今天相当不错了,否则以这个楼盘的地段,正常销售怕是一个月也卖不出去10套。
  说白了,如今售楼都必须用些花招儿,利用房托儿争相买房的假象,在现场刺激那些有购房意向的客户。听说在旅游市场,利用这种从众心理,刺激大众购物的手法更厉害。让他们冲动购房,这种伎俩屡试不爽,而且地产商还在不断想新办法。可买房子是大事,奉劝各位一定要冷静。
其他文献
有问题要解决,群策群力,开个会商量一下,是很正常的事儿。可我们领导却把开会当作支配大家的手段。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一开会说上大半天,还不能请假,否则就被扣上思想不端正等大帽子,还会被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您说我们领导是不是有点走极端了?  小米粒儿  小米粒儿,很Q的名字呦,但也很容易让人想到渺小。单位里,你也是小人物一枚吗?根据来信判断,你极可能经常扮演会议道具的角色。所以,你厌恶领导的文山会海
期刊
【编辑留言】鸣枪、放藏獒、泼粪,近两年来有关广场舞的负面新闻迭出。而网络上,很多年轻人对跳舞的老人们也是骂声不断。剥开喧嚣噪音,到底这些老人因何起舞?他们又从舞蹈中得到了什么?  分秒必争巴掌地  “锵!锵!咚咚锵!……”  晚上8点钟,西安小南门广场。一阵鼓声雷动,瞬间淹没了放置在绿色垃圾桶上的音响声。刚刚还震耳欲聋的“最炫民族风”,此时已被换做欢快的秧歌曲子。这不是伴奏,而是请一队大妈们下场的
期刊
在英国坐火车,总会遇到晚点或车次取消的糟糕状况。特别是周末或者节假日,铁路工人罢工或者其他各种原因,晚点就像家常便饭。在英国十年,我没少坐火车,当然也没少遇到晚点及其他各种稀奇古怪之事。晚点之后呢?请记住,要投诉!  太好了,钱包丢了  在英国生活,我和老婆逐渐放松了对盗贼的警惕性。一次老婆独自出行去南安普顿看海,她在中间一个小站转车,等车的时候去厕所,随手把背包放到了候车室的座位上。这种行为我并
期刊
一  浴火重生的铁西,经过六七年的时间,就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但铁西要真正走向世界,必须让历史财富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尤其是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下大气力。这一点,铁西的决策者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在铁西“东搬西建”的同时,也在抓紧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其中做得最为成功的就是“两馆两园和一廊一场”的工业遗产布局,以及2011年春天开始的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建设。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建设之前,铁西
期刊
【主持人】“求同存异”一词很好理解,但把它放在生活中,变成普通人的平凡日子,能理解好它,就不是简单的四个字了。听听几位的讲述,琐碎庸常的经历里,是不是透着一种人生的智慧啊?  两代人的笔记本  孙女士 36岁  建筑设计师  【诉说】我老公是个好人,工作出色,对我和孩子好得没的说。但他一直保留着跟前女友的恋爱日记。我很不高兴,但也没太当回事。在不在乎时,生活中的“异”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对这个笔记本
期刊
我和媳妇早就看好了一套房子,160平,总价155万,衡量再三,东拼西凑,决定出手。  房主是个不差钱的土豪,但这个价格确实已经很便宜了。中介的小帅哥很敬业,自从带我们看了这套房子,就隔两天打个电话,汇报一下其他人的看房情况。如今的房产交易似乎并不火热,155万的总房款也算笔大单吧,中介费按照房款的2%收取,他当然不会轻易错过。  因为有中介,各种手续,包括缴纳税款自然不必我们操心。我们甘心付出三万
期刊
被打工地与家乡的遥远距离撕扯成碎片的打工者,不知有无这种认知:祈盼了一年的家庭团聚和喜庆,年年被购票难、乘车难稀释后,于今又充斥进国家意志:常回家看看。人伦之情被超常规地圈进法律框架,意味着打工者向家乡的主动回归,也是对法律的被动遵从。如此,亿万候鸟扑奔家乡的伦理壮举,或也可理解为是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规模化守法。  这是一个由不解链生出的问号:若常回家看看专指子女常回家看看老人,那未成年人不就更需
期刊
“下面我们要公布第三批幸运者的名单,请看大屏幕……”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主持人的手指转向体育场正中的液晶屏,一连串的手机号和身份证号在屏幕上飞快地滚动。吴新攥着179号在人群中踮着脚,努力朝大屏幕的方向仰着头,他已经是第三次来摇号买房了。  忽然屏幕上闪出了数字“179”,后面跟着一串手机号和身份证号,虽然有几位用星点代替了,但吴新可以确定那就是自已的号码。他忽然觉得浑身发软,“可算排上了……”  
期刊
我有一个朋友,刚到班组参加工作的时候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那时的他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每天早来晚走为班组做了不少贡献。但很快现实就给了他一记闷棍:班里人各忙各的,他的一番努力没人重视。有时候即使领导口头表扬,也得不到任何实惠,每月收入甚微,与他的期望相差甚远。  慢慢的,他懊恼、激愤、满腹牢骚,最终决定不再努力了。“就发这点儿工资,我这么拼干啥?”这样一来,他倒也心安理得。结果几年时间过去了
期刊
“寡欢”你好,我想这个名字大概就是你此时的心情写照吧?相信你的经历能引起很大一部分人的共鸣。  工作多年,对职场有了一定的认知,我们很容易卷入职业惯性的车轮。机械地服从、较真地拼抢,也许都没搞清楚为了什么,就这样被裹胁着向前。很高兴看到你的求索与思考,它将丰富你的职业生活。  职业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课题——生涯未决。它是指个体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希望从事的专业或者职业。根据研究,由于缺乏职业生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