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d1981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建立和完善有关语言文字的法规体系,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师范院校要继续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标下我们要力图达到新课标中创新教学模式力求达到“三性统一”,也就是“实践性、研究性和互动性”的统一。
  一、明确新课程中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新课程要求作文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鼓励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心路成长历程,使其意识到日常生活本身蕴含着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和善学,才能让学生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首先,语文教师首先要改变长期以来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陈旧的教学理念,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现代的“教学互动,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应该实现学生在新课标要求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其次,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作文能力。就教师而言,必须多读、多思、多写,特别是要通过作文、评语、教育反思或教育叙事等提高作文能力;就学校而言,语文教师写示范作文可以尝试制度化,通过创设良好的氛围,鼓励教师作文,使之成为语文教师的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再次,语文教师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探讨,反思与借鉴,应该认真学习、分析各地实验改革的成功经验,明确改革的利弊,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我们可以成立“作文协会”定期研讨作文方法、交流作文经验;有时还聘请知名作家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以现身说法帮助教师解决作文中的困惑。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整合资源,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共享,搭建交流平台,定期到兄弟学校听作文示范课,去粗取精,第一时间掌握先进的作文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改进自身作文教学的效果。
  二、优化作文课堂教学设计,创新作文教法
  1.为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而备课
  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必须精心设计好每节作文课,想方设法去激发他们作文的动机,唤起他们的作文热情,做到“有所为而做”。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感到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出于需要,发展为作文的内在动机。这时,学生才会主动去写。要时常采用模拟生活情境的方法,精心设计“有的放矢”的作文练习,“趁热打铁”,学生写起来就会使文章内容充实,中心突出。
  2.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积累
  作文索质的高低,与平时的积累有关。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重写轻读、重书面轻口头的弊端。其实,听说读写是个整体,听和读是从外到内的吸收,说和写是从内到外的表达,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互递过程。没有吸收,也就没有表达。我们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应坚持以课本为主体,以读写为主线,把听和说训练贯穿其中,使听说读写自成体。特别是文章中好的段落,要引导学生摘抄、剪贴下来,有的甚至要背诵下来。平时在与人的交谈中听到的好词好句都要随时记在心里。每天遇到的难忘的有意义的事记在日记本上。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办手抄报,既可增长学生的作文知识,又能培养他们作文的综合能力。这样日积月累,聚集起来就是部“百科全书”,大大解决了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
  3.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自然”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人、物、景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对学生的作文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叫以时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自然”,走向社会,到社会中去探索人生。比如:春天到了,教师叫带学生起到田野中去感受春意,去观察小草、麦田、梨园、花朵……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春”,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去写“春”。这样,就会使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观察景物不一定只限于外表事物,要善于抓住事物的闪光点。如写《冬天的小草》,你观察时看到的只是它那枯黄的、被风吹得杂乱的茎叶,但可透過它并不美的外衣,而想到它深埋在地下的根,想到它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的奉献精神。写人物也如此,外表的平凡与丑陋,更能衬托出人物美好的心灵,残疾人做到的事,更能表现出他的伟大与坚强。因此,可常带学生去观察高大的厂房、繁华的街道……让他们在与人、物、景的接触中,抓住其各自不同的特点,随时做下记录,回到教室再出题目,学生就会说起来滔滔不绝,写起来自然流畅。
  4.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鉴于学生作文的基础小同,爱好各异,教师应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其特长,作文时可限定内容范围,放宽体裁方式。命题作文也可用同文题、不同体裁去写。只要能达到“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目的,完成“观察——思维——表达”整个过程,使学生产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语言,写出有个性特征的人、物、景,就是成功的作文教学。教师要有目的地精心设计些富有创造性和定难度的作文练习,供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去探索,用“新、奇”来衡量其作文水平的高低。对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从基础入手,发现优点多加鼓励,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然后逐步发展其潜能,使其作文水平螺旋上升。
  5.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单一的教学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娱乐中去提高自己的作文索质。比如:可以打破班级的界限,依据学生的爱好,自愿成立课外活动小组“作文兴趣小组”。可以利用每周五下午两节课的时间,在起探讨作文中遇到的问题。不为应试而讲解,只为兴趣而设置。每节课要有新的内容,不断变换新的教学法,去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活动课上,“说”占重要位置。针对每个题目,或者每个事件,让学生互相讨论,踊跃发言,从中取长补短。为了加强直观教学,可利用电教设备放几幅图片或一部故事片,说说情节,谈谈感受。也可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配上音乐录下来,到活动课上去放。学生听着自己的声音,欣赏着自己的“佳作”,耳闻目睹的尽是“眼前之景,身边之事”,却这样生动,真是百听小厌。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定会提高,作文水平自然随之提高。
其他文献
新课改下的教学是全面创新的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期刊
阅读是人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课文具有一种绝对的、独一无二的意义,学生被动地、谨慎地、封闭地去阅读与欣赏,在学生眼中,作者和课文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只能是“服从”阅读。教师把从一大堆教学参考书中看到的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滔滔不绝的强灌给学生,或者把教师对课文的“深刻”、“精辟”的个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源于生活,因生活而存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育必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美国教育家华特也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显而易见,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回归生活,怎样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则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需要进行探究的课题。在此,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对上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要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观念  根据教学内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有人说,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教学是对人的艺术,语文教育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的博大精深在于它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看书写字,它更应是贯穿学生全部生活中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改教育理念。新课改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
期刊
【摘要】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 学生;语文教学;创新;鼓励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
期刊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的创新理应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列,因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只有对传统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语文教学中渗
期刊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
期刊
提到李清照耳畔不免响起“婉约词宗”又或是“男有李后主,女有李易安”之类的赞誉。的确,她也完全配得上人们给她的这些桂冠。在中学三年我们有幸学了她的三首词《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加上补充的一首《声声慢》共四首,从中我们读出她不仅仅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小女子,她的个性与她的词一样既让人迷恋,又叫人爱怜。  总有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真性情的李清照却不是这样,她不会强颜欢笑,也不会故作愁容。她的词几乎
期刊
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读、写、听、说有机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