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编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的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堪称秦腔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非凡之作,为秦腔艺术在当代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活力。剧作的剧情设计、主题思想、舞台美术、表演效果等各个方面均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富有新意,展示出别具一格的新面孔,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舞台艺术精品,必将对今后的戏曲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秦腔 关中晓月 关学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155-03
《关中晓月》讲述的是发生在关中大地上的事情,这个埋藏在历史长河中封尘已久的故事或许是鲜为人知的。然而,在剧作家的笔下却变得逸趣横生,经过艺术的构思和创新,给这件旧事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全剧通过慈禧和商英对“关学”思想继承者刘古愚的“捕杀”和“保护”两种对立的态度展开故事情节,将“关学”思想融入剧情,使得剧作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开场借慈禧之口道出戏剧矛盾——秘密捕杀乱党刘古愚,开门见山,以此设置了戏剧悬念,从而唤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与观剧热情。
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戏剧结构首尾呼应
戏剧情节安排巧妙合理、跌宕起伏、起承转合得当,脉络清晰流畅,扣人心弦。剧作以商英营救恩师刘古愚为主线,穿插营救于右任、敬献奶牛、岑春煊要挟商英捐献银两、商英觐见慈禧等一系列小事件,使得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戏剧场面冷热相济,矛盾发展环环相扣,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成功塑造了一位善良博爱、聪明勇敢、具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的巾帼商英形象。
一部优秀的舞台艺术剧目,应该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情节的生动性”,戏剧情节的发展要曲折、交错、富有变化,细节描写丰富多彩,不单一化、雷同化,符合生活逻辑,合情合理,逼真可信,生动形象。[1]编剧鄭怀兴独具匠心,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创造思维,透过历史事件,关照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将主人公商英与慈禧两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寻找到她们之间的命运交点。由于慈溪喜喝牛奶,商英为救恩师刘古愚而觐献奶牛,使两个素未谋面的女性联系在一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后来,商英觐见慈禧,将自己年轻守寡,操持家业的人生遭遇向慈禧全盘托出,让慈禧非常感动,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深感同病相怜,亦感同身受,从而发出“治国理家都一样”的感叹,为剧情的“合”做出了铺垫。从商英和慈禧推心置腹的交谈中充分体现出商英的智慧和勇敢,既成功说服慈禧,搭救了恩师刘古愚,恩师还被慈禧任命为兰州大学总教习,自己也成了集荣耀华贵于一身的慈禧干女儿,并被封为护国夫人,获得了两全其美的结果。
“剧作采用首尾呼应的戏剧结构,使得整部剧形成前后对比,反映了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给人以结构完整的感觉。”[2]全剧以慈禧在清兵的护送下来陕开场,又以慈禧在清兵的护送下离去落幕,这样的来去的情节安排,正是戏剧情节完整性的一种诠释和表达。
二、舞美设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
剧作的舞美设计形式统一,使得整场演出的风格完整和谐,成为全剧的一个精彩看点,与演员的表演相得益彰,突出戏曲舞台时空自由的美学特征。舞台陈设简洁凝练,置换方便快捷,为演员的场上演出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竖立在台口位置的两块具有清代关中建筑样式特色的青砖砌墙作为舞台上的中性装置,极具观赏性和地域地点。“两块青砖砌墙的组合,与传统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写实风格的清代古典建筑为基本元素,营造出高贵典雅的艺术气派和安静神秘的戏剧氛围。通过青砖砌墙的迁移与组合来指明不同地点,充当不同的道具,将整个舞台划分成不同的表演区域,无论指代深宅大院还是慈禧寝宫,都能适应不同场次的表演,既遵循了传统,又达到了对此戏主题与气氛的描绘。”[3]两块砌墙既可以正转,又可以反转,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进行转动,转出了惊险恐慌,转出了热闹趣味,也转出了恩情与钱财、慈禧与商英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和解交融,既大气流畅又雄浑有力。它为戏剧情节的发展、节奏的起伏、空间的变化、氛围的营造和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整个演出更为精彩,更有意境美和戏剧张力。
开场时,灯光起,两块中间上方有浮雕楷书体“关中晓月”四个字,下方左右分别有方、圆两个门洞的青砖砌墙静静地竖立在舞台的台口位置,古朴雅致、精雕细琢的图案纹饰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清代关中民居特点,既交待了故事发生时代背景和地点,也是清代关中民居风格的一个缩影。让观众一目了然,极具代入感。接着,在紧张而又急促的锣鼓声中一个个手持利刃的清兵从砌墙的门前列队走过。两块砌墙向舞台两侧徐徐移开,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绘有白描山水画的背景,白描的山水画轮廓显示为蓝色,其余是漆黑一片,蓝色的山水白描在黑色背景的衬托下若隐若现。黑色背景天幕上一轮浅黄色的月牙悬在高空,清丽素雅,具有一种空灵之美。在山水白描画的背景下方,伴随着几束蓝色灯光,相互陪衬,显得格外静谧,营造出“天阶夜色凉如水”的意境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耐人寻味、引人入胜。下来是在清兵列队护送下慈禧太后出场,展开剧情。
商英深夜拜访恩师刘古愚时,舞台左边的砌墙竖向放置,右边的砌墙横置在一侧,商英等人下马从门洞走入到舞台中间是另一个表演空间,从而对演员的舞台调度产生影响。在“烟霞草堂”匾额下方,刘古愚正在奋笔疾书,不时发出对国家时局的叹息。匾额上的四字楷书点画劲挺,中宫收紧,字形瘦长,潇散自然,从落款可知,为古愚自题。书法艺术可以表现书写者的审美意趣和性格情感,字中凸显出刘古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高贵品质,是刘古愚学识修养的一种外化。此时的砌墙便成了分割舞台表演空间的载体。后来,岑春煊在和差官叙话时,砌墙又成为巡抚大人的办公之地。假山、石桌与背景上的白描山水有着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商英觐见慈禧时,青砖砌墙分别挪向舞台左右两边竖向放置,成了宫墙,两排士兵纵向列队在墙前站立,增加了舞台表演空间的纵深感,商英从台后至台前的一系列表演动作映射出她复杂的心理变化。见到慈禧时,两块青砖砌墙分别转向背面,呈八字形放置,背景上是格栅状的窗户造型,窗户上为桔黄色的灯光,靠近舞台右边砌墙的上空垂下一盏造型精美的黄褐色宫灯,发出明黄色的光,照在右侧墙面上,墙面为桔黄色,与窗户、宫灯颜色基本保持统一,营造出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皇室气派。慈禧在李莲英的搀扶下,坐在右边的有方门洞的青砖砌墙前方龙椅上,墙面上是印有一副穿着清代宫廷服饰的女子黑白画像,墙面上竖向刻着七行字,对慈禧的生平进行了简单地文字解说。与此相对,商英坐在左边有圆门洞的青砖砌墙前的太师椅上,墙面上是印有一副穿着旗袍的女子黑白画像,墙上竖向刻着七行字,对商英的生平进行了简单地文字解说,墙面 为蓝色的冷色灯光,与慈禧身后的墙面色彩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商英觐见慈禧时紧张、忐忑的心境。墙面上的文字大小相间,若隐若现,既有装饰美,又对戏剧情境的处理产生辅助作用。
结尾是一轮明黄色的圆月缓缓升起,显得祥和美满,与开场时天幕上冰冷的月牙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月牙到圆月的变化,隐喻着故事的圆满结束,矛盾的顺利解决,这也是中国戏曲传统的大团圆式结尾的继承与延续。
三、剧作主题高屋建瓴,意义深远
“主题是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题和核心,通过情节开展和人物形象塑造表现出来的作品思想主旨。”[4]作通过商英奋不顾身地搭救师兄于右任和恩师刘古愚,传达出尊师重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刘古愚是闻名遐迩的儒学大家和“关学”思想的延续者,商英搭救恩师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与保护。结尾借商英和慈禧之口,道出了“关学”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哲学思想,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内涵贯穿剧中,成为全剧主题思想的核心。“关学”是关中大地上的先贤们集体智慧的结晶,用关中大地上观众喜闻乐见的秦腔来演绎与“关学”相关的人和事,是巧合,更是机缘。
四、表演技巧突破传统,新颖独特,赏心悦目
剧中商英等人赶奶牛进城事件是全局的一个亮点,在视觉上形成了很多独特之处,产生诙谐、热闹的戏剧效果,是剧中少有的一个节奏欢快、轻松的戏剧场景,起到了调节戏剧气氛的作用,将演出推向高潮。其中的奶牛舞表演堪称是全剧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地方,这是该剧的一个创新,也是秦腔表演艺术上的一个新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趣。“奶牛”们步调整齐,一会随主人们安静的站立行走,一会蹲在一旁休息,乖巧听话。在官兵和灾民出现时,“奶牛”们因受惊而满舞台狂奔,以画外音的方式传来牛的嚎叫声,这一系列舞台表演将生活中的场景表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造型丰富多彩。“奶牛”与主人公商英有表演上的互动和“交流。”其中商英骑牛的造型非常生动唯美,引人入胜,既增加了戏剧的看点,又丰富了戏剧情境,衬托出商英温柔善良的精神内涵。同时,编剧在这场戏中设置了灾民挡道乞讨的事件,幕后传来婴儿的哭泣声和群众的嘈杂声,商英立即命管家挤奶救人,随后觉得不妥,又命管家告知灾民去她家的粥厂用饭,并留灾民在她家的纺织厂工作。这样的情节设置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充实了戏剧情节,也是对故事背景的一种侧面反映,折射出民力凋敝的惨淡景象。
商英训“奶牛”时的长绸舞更将剧作推上了高潮。长绸在商英手中变幻莫测,时而左右摇摆,翩翩起舞;时而上下翻滚,在空中划出两道美丽的弧线;时而高低旋转,时聚时散,时快时慢,美轮美奂,妙不可言,让人意犹未尽,获得了台下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和叫好声,观众沉寝其中,被商英优美的舞姿所深深折服。商英的扮演者是著名的秦腔表演艺術家齐爱云老师,众所周知,齐老师的长绸表演是享誉剧坛的绝活,令观众赞不绝口。这是该剧导演的独具匠心,让演员将自己的表演特色在特定的戏剧情境之中完美的展现出来,既成就了演员,也成就了剧作,两者相铺相成,使其成为一个让观众回味无穷的舞台经典。之后灾民送回丢失的一头“奶牛”,商英发出“施仁政多爱民否极泰来”的感叹,反映了商英忧国忧民高尚情操和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期盼。
在第六场开始时运用了女声幕后伴唱的艺术手法,烘托出主人公商英忐忑不安的心情。商英大段的抒情唱腔忆往观今,充分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悲苦和持家的辛酸不易,从侧面刻画了商英坚强背后的柔弱和无奈,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真实感人。紧接着,商英正为筹款救于右任犯愁时,管家幼忠来报,因为她没有子嗣,族长不让她百年之后入祖坟。面对祸不单行境遇,此时的商英百感交集,悲痛欲绝,用大段唱腔来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委屈。幕后再次传来女声独唱,成为对商英的内心的写照和情绪宣泄的补充。接着,管家又来报说恩师刘古愚门前遭重兵围困,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她更加恐慌担忧,眼前浮现出恩师被抓的景象。在她徘徊踌躇、进退维谷之时,舞台上烟雾弥漫,出现四个面目狰狞的小鬼身影,他们急促的追赶着自己年事已高的恩师刘古愚,她却欲救不能,束手无策,心急如焚。这种梦境般的情节处理突出表现了商英内心的彷徨和挣扎,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戏剧气氛,有力地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正是在此危机关头,促使商英下定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搭救恩师的决心。“戏剧作品中的意境,往往是作者的感情通过剧中人物的感情的表露,并用以激发观众的感情。”[5]导演成功地应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段表现出商英此时的心境变化,让观众产生共鸣。
剧中的李莲英是一个串场的小角色,他的道白中出现“铁杆粉丝”等现代词汇,表演诙谐幽默,既渲染了戏剧气氛,增添了剧作调笑的成分,让剧作闪烁着时代气息,同时也是戏剧间离效果的反映。
五、结语
诚然,一部戏剧作品的成功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凝聚了创作团队中每个人的心血。然而,在这部作品大放异彩的背后,也存在一些有待提高的方面。剧中的奶牛舞的确很出彩,获赞无数,但是有伤戏曲艺术的写意性和虚拟性。“奶牛”们占满了整个舞台,略显得凌乱,不能沦落为满足观众审美需要的噱头。另外,剧作在处理矛盾冲突方面以金钱的多少作为交换条件的做法可能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借秦腔这一艺术样式,让“关学”思想走进观众的视野,并得到广泛宣传和弘扬,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党和国家“文化自信”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57.
[2]陆军.编剧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187.
[3]周俊洁.当代戏曲舞台美术设计方法研究[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9,(03):76.
[4]赵锡淮.戏曲舞台创造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13.
[5]赵英勉.戏剧空间美的创造:赵英勉设计文论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59.
关键词:秦腔 关中晓月 关学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155-03
《关中晓月》讲述的是发生在关中大地上的事情,这个埋藏在历史长河中封尘已久的故事或许是鲜为人知的。然而,在剧作家的笔下却变得逸趣横生,经过艺术的构思和创新,给这件旧事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全剧通过慈禧和商英对“关学”思想继承者刘古愚的“捕杀”和“保护”两种对立的态度展开故事情节,将“关学”思想融入剧情,使得剧作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开场借慈禧之口道出戏剧矛盾——秘密捕杀乱党刘古愚,开门见山,以此设置了戏剧悬念,从而唤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与观剧热情。
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戏剧结构首尾呼应
戏剧情节安排巧妙合理、跌宕起伏、起承转合得当,脉络清晰流畅,扣人心弦。剧作以商英营救恩师刘古愚为主线,穿插营救于右任、敬献奶牛、岑春煊要挟商英捐献银两、商英觐见慈禧等一系列小事件,使得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戏剧场面冷热相济,矛盾发展环环相扣,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成功塑造了一位善良博爱、聪明勇敢、具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的巾帼商英形象。
一部优秀的舞台艺术剧目,应该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情节的生动性”,戏剧情节的发展要曲折、交错、富有变化,细节描写丰富多彩,不单一化、雷同化,符合生活逻辑,合情合理,逼真可信,生动形象。[1]编剧鄭怀兴独具匠心,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创造思维,透过历史事件,关照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将主人公商英与慈禧两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寻找到她们之间的命运交点。由于慈溪喜喝牛奶,商英为救恩师刘古愚而觐献奶牛,使两个素未谋面的女性联系在一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后来,商英觐见慈禧,将自己年轻守寡,操持家业的人生遭遇向慈禧全盘托出,让慈禧非常感动,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深感同病相怜,亦感同身受,从而发出“治国理家都一样”的感叹,为剧情的“合”做出了铺垫。从商英和慈禧推心置腹的交谈中充分体现出商英的智慧和勇敢,既成功说服慈禧,搭救了恩师刘古愚,恩师还被慈禧任命为兰州大学总教习,自己也成了集荣耀华贵于一身的慈禧干女儿,并被封为护国夫人,获得了两全其美的结果。
“剧作采用首尾呼应的戏剧结构,使得整部剧形成前后对比,反映了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给人以结构完整的感觉。”[2]全剧以慈禧在清兵的护送下来陕开场,又以慈禧在清兵的护送下离去落幕,这样的来去的情节安排,正是戏剧情节完整性的一种诠释和表达。
二、舞美设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
剧作的舞美设计形式统一,使得整场演出的风格完整和谐,成为全剧的一个精彩看点,与演员的表演相得益彰,突出戏曲舞台时空自由的美学特征。舞台陈设简洁凝练,置换方便快捷,为演员的场上演出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竖立在台口位置的两块具有清代关中建筑样式特色的青砖砌墙作为舞台上的中性装置,极具观赏性和地域地点。“两块青砖砌墙的组合,与传统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写实风格的清代古典建筑为基本元素,营造出高贵典雅的艺术气派和安静神秘的戏剧氛围。通过青砖砌墙的迁移与组合来指明不同地点,充当不同的道具,将整个舞台划分成不同的表演区域,无论指代深宅大院还是慈禧寝宫,都能适应不同场次的表演,既遵循了传统,又达到了对此戏主题与气氛的描绘。”[3]两块砌墙既可以正转,又可以反转,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进行转动,转出了惊险恐慌,转出了热闹趣味,也转出了恩情与钱财、慈禧与商英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和解交融,既大气流畅又雄浑有力。它为戏剧情节的发展、节奏的起伏、空间的变化、氛围的营造和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整个演出更为精彩,更有意境美和戏剧张力。
开场时,灯光起,两块中间上方有浮雕楷书体“关中晓月”四个字,下方左右分别有方、圆两个门洞的青砖砌墙静静地竖立在舞台的台口位置,古朴雅致、精雕细琢的图案纹饰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清代关中民居特点,既交待了故事发生时代背景和地点,也是清代关中民居风格的一个缩影。让观众一目了然,极具代入感。接着,在紧张而又急促的锣鼓声中一个个手持利刃的清兵从砌墙的门前列队走过。两块砌墙向舞台两侧徐徐移开,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绘有白描山水画的背景,白描的山水画轮廓显示为蓝色,其余是漆黑一片,蓝色的山水白描在黑色背景的衬托下若隐若现。黑色背景天幕上一轮浅黄色的月牙悬在高空,清丽素雅,具有一种空灵之美。在山水白描画的背景下方,伴随着几束蓝色灯光,相互陪衬,显得格外静谧,营造出“天阶夜色凉如水”的意境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耐人寻味、引人入胜。下来是在清兵列队护送下慈禧太后出场,展开剧情。
商英深夜拜访恩师刘古愚时,舞台左边的砌墙竖向放置,右边的砌墙横置在一侧,商英等人下马从门洞走入到舞台中间是另一个表演空间,从而对演员的舞台调度产生影响。在“烟霞草堂”匾额下方,刘古愚正在奋笔疾书,不时发出对国家时局的叹息。匾额上的四字楷书点画劲挺,中宫收紧,字形瘦长,潇散自然,从落款可知,为古愚自题。书法艺术可以表现书写者的审美意趣和性格情感,字中凸显出刘古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高贵品质,是刘古愚学识修养的一种外化。此时的砌墙便成了分割舞台表演空间的载体。后来,岑春煊在和差官叙话时,砌墙又成为巡抚大人的办公之地。假山、石桌与背景上的白描山水有着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商英觐见慈禧时,青砖砌墙分别挪向舞台左右两边竖向放置,成了宫墙,两排士兵纵向列队在墙前站立,增加了舞台表演空间的纵深感,商英从台后至台前的一系列表演动作映射出她复杂的心理变化。见到慈禧时,两块青砖砌墙分别转向背面,呈八字形放置,背景上是格栅状的窗户造型,窗户上为桔黄色的灯光,靠近舞台右边砌墙的上空垂下一盏造型精美的黄褐色宫灯,发出明黄色的光,照在右侧墙面上,墙面为桔黄色,与窗户、宫灯颜色基本保持统一,营造出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皇室气派。慈禧在李莲英的搀扶下,坐在右边的有方门洞的青砖砌墙前方龙椅上,墙面上是印有一副穿着清代宫廷服饰的女子黑白画像,墙面上竖向刻着七行字,对慈禧的生平进行了简单地文字解说。与此相对,商英坐在左边有圆门洞的青砖砌墙前的太师椅上,墙面上是印有一副穿着旗袍的女子黑白画像,墙上竖向刻着七行字,对商英的生平进行了简单地文字解说,墙面 为蓝色的冷色灯光,与慈禧身后的墙面色彩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商英觐见慈禧时紧张、忐忑的心境。墙面上的文字大小相间,若隐若现,既有装饰美,又对戏剧情境的处理产生辅助作用。
结尾是一轮明黄色的圆月缓缓升起,显得祥和美满,与开场时天幕上冰冷的月牙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月牙到圆月的变化,隐喻着故事的圆满结束,矛盾的顺利解决,这也是中国戏曲传统的大团圆式结尾的继承与延续。
三、剧作主题高屋建瓴,意义深远
“主题是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题和核心,通过情节开展和人物形象塑造表现出来的作品思想主旨。”[4]作通过商英奋不顾身地搭救师兄于右任和恩师刘古愚,传达出尊师重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刘古愚是闻名遐迩的儒学大家和“关学”思想的延续者,商英搭救恩师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与保护。结尾借商英和慈禧之口,道出了“关学”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哲学思想,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内涵贯穿剧中,成为全剧主题思想的核心。“关学”是关中大地上的先贤们集体智慧的结晶,用关中大地上观众喜闻乐见的秦腔来演绎与“关学”相关的人和事,是巧合,更是机缘。
四、表演技巧突破传统,新颖独特,赏心悦目
剧中商英等人赶奶牛进城事件是全局的一个亮点,在视觉上形成了很多独特之处,产生诙谐、热闹的戏剧效果,是剧中少有的一个节奏欢快、轻松的戏剧场景,起到了调节戏剧气氛的作用,将演出推向高潮。其中的奶牛舞表演堪称是全剧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地方,这是该剧的一个创新,也是秦腔表演艺术上的一个新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趣。“奶牛”们步调整齐,一会随主人们安静的站立行走,一会蹲在一旁休息,乖巧听话。在官兵和灾民出现时,“奶牛”们因受惊而满舞台狂奔,以画外音的方式传来牛的嚎叫声,这一系列舞台表演将生活中的场景表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造型丰富多彩。“奶牛”与主人公商英有表演上的互动和“交流。”其中商英骑牛的造型非常生动唯美,引人入胜,既增加了戏剧的看点,又丰富了戏剧情境,衬托出商英温柔善良的精神内涵。同时,编剧在这场戏中设置了灾民挡道乞讨的事件,幕后传来婴儿的哭泣声和群众的嘈杂声,商英立即命管家挤奶救人,随后觉得不妥,又命管家告知灾民去她家的粥厂用饭,并留灾民在她家的纺织厂工作。这样的情节设置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充实了戏剧情节,也是对故事背景的一种侧面反映,折射出民力凋敝的惨淡景象。
商英训“奶牛”时的长绸舞更将剧作推上了高潮。长绸在商英手中变幻莫测,时而左右摇摆,翩翩起舞;时而上下翻滚,在空中划出两道美丽的弧线;时而高低旋转,时聚时散,时快时慢,美轮美奂,妙不可言,让人意犹未尽,获得了台下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和叫好声,观众沉寝其中,被商英优美的舞姿所深深折服。商英的扮演者是著名的秦腔表演艺術家齐爱云老师,众所周知,齐老师的长绸表演是享誉剧坛的绝活,令观众赞不绝口。这是该剧导演的独具匠心,让演员将自己的表演特色在特定的戏剧情境之中完美的展现出来,既成就了演员,也成就了剧作,两者相铺相成,使其成为一个让观众回味无穷的舞台经典。之后灾民送回丢失的一头“奶牛”,商英发出“施仁政多爱民否极泰来”的感叹,反映了商英忧国忧民高尚情操和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期盼。
在第六场开始时运用了女声幕后伴唱的艺术手法,烘托出主人公商英忐忑不安的心情。商英大段的抒情唱腔忆往观今,充分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悲苦和持家的辛酸不易,从侧面刻画了商英坚强背后的柔弱和无奈,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真实感人。紧接着,商英正为筹款救于右任犯愁时,管家幼忠来报,因为她没有子嗣,族长不让她百年之后入祖坟。面对祸不单行境遇,此时的商英百感交集,悲痛欲绝,用大段唱腔来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委屈。幕后再次传来女声独唱,成为对商英的内心的写照和情绪宣泄的补充。接着,管家又来报说恩师刘古愚门前遭重兵围困,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她更加恐慌担忧,眼前浮现出恩师被抓的景象。在她徘徊踌躇、进退维谷之时,舞台上烟雾弥漫,出现四个面目狰狞的小鬼身影,他们急促的追赶着自己年事已高的恩师刘古愚,她却欲救不能,束手无策,心急如焚。这种梦境般的情节处理突出表现了商英内心的彷徨和挣扎,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戏剧气氛,有力地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正是在此危机关头,促使商英下定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搭救恩师的决心。“戏剧作品中的意境,往往是作者的感情通过剧中人物的感情的表露,并用以激发观众的感情。”[5]导演成功地应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段表现出商英此时的心境变化,让观众产生共鸣。
剧中的李莲英是一个串场的小角色,他的道白中出现“铁杆粉丝”等现代词汇,表演诙谐幽默,既渲染了戏剧气氛,增添了剧作调笑的成分,让剧作闪烁着时代气息,同时也是戏剧间离效果的反映。
五、结语
诚然,一部戏剧作品的成功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凝聚了创作团队中每个人的心血。然而,在这部作品大放异彩的背后,也存在一些有待提高的方面。剧中的奶牛舞的确很出彩,获赞无数,但是有伤戏曲艺术的写意性和虚拟性。“奶牛”们占满了整个舞台,略显得凌乱,不能沦落为满足观众审美需要的噱头。另外,剧作在处理矛盾冲突方面以金钱的多少作为交换条件的做法可能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借秦腔这一艺术样式,让“关学”思想走进观众的视野,并得到广泛宣传和弘扬,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党和国家“文化自信”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57.
[2]陆军.编剧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187.
[3]周俊洁.当代戏曲舞台美术设计方法研究[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9,(03):76.
[4]赵锡淮.戏曲舞台创造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13.
[5]赵英勉.戏剧空间美的创造:赵英勉设计文论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