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对止嗽散的反复应用,拟定了“加味止嗽散”治疗新旧咳嗽100例,疗程满意。某病程最短者在1周以内,长者在56年之久,经治疗,痊愈85例,占85%;好转12例,12%;无效3例,3%;总有效率为97%。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96-01
“止嗽散”出自清人程国彭【医学心悟】,迄今已260余年,今人亦有殊多应用此方治疗咳嗽的临床报告。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止嗽散的反复应用,拟定了“加味止嗽散”一方,治疗新旧咳嗽100例,疗效满意,今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中,男40例、女60例,年龄1--30岁者24例,30--50岁者42例,51岁以上者34例,最大年龄69岁。病程:发病一周以内者47例;一月以内者25例;28例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有慢支病史最长达56年。
2 治疗方法
“加味止嗽散”:桔梗3g 荆芥3g 白前3g 紫苑3g 百部3g 陈皮3g 甘草3g 川贝3g 瓜蒌6g 钩藤3g 共为细末,每服3--5g,日服3次,小儿用量酌减。初感风寒可用生姜汤送服,亦可依此剂量比例,适当加倍改为汤剂应用。
加减:风寒偏重加防风、生姜;风热偏重加桑叶、薄荷、二花或牛蒡子、黄芩、连翘;燥咳少痰,可去陈皮,加知母、麦冬或沙参、炙把叶;风热闭肺,咳嗽咽痛,声音嘶哑,加木蝴蝶、蝉衣、牛蒡子或射干、元参等;咳痰量多,色白而粘者加半夏、茯苓、枳壳;阴虚久咳,干咳咽痒,舌红少苔加青果、麦冬、沙参或生地、地骨皮、象贝;久咳不止,肺气不敛,汗出不止,喑哑加柯子肉、乌梅、凤凰衣,或五味子、桑白皮、熟地。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分析标准:据【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分为以下三类:(1)痊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3)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变者。
3.2 疗效: 痊愈85例,占85%;好转12例,占12%;无效3例,占3%;总有效率97%。
4 典型病例
{案1} : 王,男,69岁,安阳市齿轮厂退休工人。于2008年1月12日初诊。患者剧咳三天,咳则遗尿,喉痒遇咳,早晚尤甚,痰少色白,咳之不爽,声音不扬,二便尚调。患者自述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50年,每至冬季即咳嗽不已,持续两个月余方愈。此次发病后服用罗红霉素胶囊、祛痰灵合剂、咳喘舒片等药,无好转。查舌淡红,苔薄白腻,舌根微黄腻,脉浮,证属风寒咳嗽,有化热之象。方用:炙白前10g 炙紫苑15g 陈皮10g 瓜蒌15g 桔梗10g 荆芥10g 炙百部15g 川贝 10g 炙把叶10g 黄芩10ga蝉衣5g 双钩10 g 生甘草3g。患者服药一剂,诸症均缓,服三剂后,咳嗽等症已愈大半,复诊时偶有咳嗽,效不更方,原方继服三剂而痊愈,随诊至今,未见复发。
[案2}孙某某,女,52岁,2011年3月4日初诊,患者外感发热三天,热退后继而阵发性剧咳,鼻流清涕,身微热,无汗,痰少不易咳出,舌尖红,舌苔薄白微黄腻,脉浮数,服用咳特灵片,抗菌素之类,未见好转。脉症合参,证属肺热未消,复感外寒,肺失清肃,方用:炙白前15g 桔梗15g 炙百部12g 炙紫苑9g 炙麻黄2g 生石膏15g 陈皮6g 荆芥15g蝉衣6g 川贝8 g 瓜蒌12g 钩藤15g 生甘草10g 患者服药三剂,咳嗽即明显好转,原方继服三剂,咳证即除。
5 体会
5.1 咳嗽一证,【皇帝内经】中就有多篇论述,【素问 宣明五气论】有“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 咳论】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了咳嗽一证虽是肺系的主要症状,但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联系。因此,咳嗽的辩证,不仅要注意到肺脏的病变,同时也要考虑到人与自然,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从整体出发,既有重点,有又兼顾,内伤外感,侧重不同,兼顾也不一样,这样才能抓住咳嗽的主要矛盾,有效的治疗咳嗽病证。
5.2 止嗽散一方有止咳,化痰,解表的作用。因止咳之力强,故名叫止嗽散,方中荆芥疏风解表,外散表邪;百部、紫苑温肺止咳;桔梗、白前宣降肺气,祛痰止咳,以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陈皮、甘草理气调中;所以方以肺胃为主,温润和平,用以治疗外感偏寒,咳嗽痰多,胃纳不佳者疗效显著,但在实践中体会到,但用此方治疗其他类型的咳嗽,疗效却不甚满意,故在此方基础上加用川贝润肺散结、止咳化痰。【药品化义】云;“贝母,味苦能下降,微辛能散邪,气味俱清,故用入心肺,主治郁痰,虚痰、热痰及痰中带血,虚劳咳嗽,胸膈逆气,烦渴热甚,此导热下行,痰气自利也。”【长沙药解】亦认为此药清金而不败胃气。加瓜蒌入肺与大肠,既润肺化痰散将诶,又可滑肠以通肺腑,且【重庆随笔】认为瓜蒌有“疏肝解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与平肝清热,熄风定惊的钩藤相伍,能去痰浊,开气闭,防止因肺受邪,肝木乘侮,同时二者又能解除心经之热,防火克肺金,故全方止咳化痰之力因之增强。随症加减游客治疗多种咳嗽。
5.3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咳嗽之治疗应注意四点:(1)是勿过于苦寒,防胃气被伐,土不生金,肺疾更难治愈;(2)是注意调理肝气,平肝疏肝可防木侮肺金;(3)是咳切忌拘泥“消炎”。因咳嗽与支气管炎相类,若只在中药中寻找抑制某种细菌的药物,如鱼腥草、二花连翘、板蓝根等,大剂苦寒之味,虽能消炎,却不利脾胃,所以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清肺消炎的药物,切不可喧兵夺主。(4)是久咳不愈病程较长者应扶正固本为主,顾护胃气,培土生金,健脾或温肾,痰化饮消则咳嗽自愈。总之咳嗽不离开肺也不拘泥于肺,拟“加味止嗽散”正宗此义,故有效率达97%。提示若此方加减适当治疗多种咳嗽病症。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96-01
“止嗽散”出自清人程国彭【医学心悟】,迄今已260余年,今人亦有殊多应用此方治疗咳嗽的临床报告。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止嗽散的反复应用,拟定了“加味止嗽散”一方,治疗新旧咳嗽100例,疗效满意,今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中,男40例、女60例,年龄1--30岁者24例,30--50岁者42例,51岁以上者34例,最大年龄69岁。病程:发病一周以内者47例;一月以内者25例;28例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有慢支病史最长达56年。
2 治疗方法
“加味止嗽散”:桔梗3g 荆芥3g 白前3g 紫苑3g 百部3g 陈皮3g 甘草3g 川贝3g 瓜蒌6g 钩藤3g 共为细末,每服3--5g,日服3次,小儿用量酌减。初感风寒可用生姜汤送服,亦可依此剂量比例,适当加倍改为汤剂应用。
加减:风寒偏重加防风、生姜;风热偏重加桑叶、薄荷、二花或牛蒡子、黄芩、连翘;燥咳少痰,可去陈皮,加知母、麦冬或沙参、炙把叶;风热闭肺,咳嗽咽痛,声音嘶哑,加木蝴蝶、蝉衣、牛蒡子或射干、元参等;咳痰量多,色白而粘者加半夏、茯苓、枳壳;阴虚久咳,干咳咽痒,舌红少苔加青果、麦冬、沙参或生地、地骨皮、象贝;久咳不止,肺气不敛,汗出不止,喑哑加柯子肉、乌梅、凤凰衣,或五味子、桑白皮、熟地。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分析标准:据【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分为以下三类:(1)痊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3)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变者。
3.2 疗效: 痊愈85例,占85%;好转12例,占12%;无效3例,占3%;总有效率97%。
4 典型病例
{案1} : 王,男,69岁,安阳市齿轮厂退休工人。于2008年1月12日初诊。患者剧咳三天,咳则遗尿,喉痒遇咳,早晚尤甚,痰少色白,咳之不爽,声音不扬,二便尚调。患者自述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50年,每至冬季即咳嗽不已,持续两个月余方愈。此次发病后服用罗红霉素胶囊、祛痰灵合剂、咳喘舒片等药,无好转。查舌淡红,苔薄白腻,舌根微黄腻,脉浮,证属风寒咳嗽,有化热之象。方用:炙白前10g 炙紫苑15g 陈皮10g 瓜蒌15g 桔梗10g 荆芥10g 炙百部15g 川贝 10g 炙把叶10g 黄芩10ga蝉衣5g 双钩10 g 生甘草3g。患者服药一剂,诸症均缓,服三剂后,咳嗽等症已愈大半,复诊时偶有咳嗽,效不更方,原方继服三剂而痊愈,随诊至今,未见复发。
[案2}孙某某,女,52岁,2011年3月4日初诊,患者外感发热三天,热退后继而阵发性剧咳,鼻流清涕,身微热,无汗,痰少不易咳出,舌尖红,舌苔薄白微黄腻,脉浮数,服用咳特灵片,抗菌素之类,未见好转。脉症合参,证属肺热未消,复感外寒,肺失清肃,方用:炙白前15g 桔梗15g 炙百部12g 炙紫苑9g 炙麻黄2g 生石膏15g 陈皮6g 荆芥15g蝉衣6g 川贝8 g 瓜蒌12g 钩藤15g 生甘草10g 患者服药三剂,咳嗽即明显好转,原方继服三剂,咳证即除。
5 体会
5.1 咳嗽一证,【皇帝内经】中就有多篇论述,【素问 宣明五气论】有“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 咳论】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了咳嗽一证虽是肺系的主要症状,但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联系。因此,咳嗽的辩证,不仅要注意到肺脏的病变,同时也要考虑到人与自然,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从整体出发,既有重点,有又兼顾,内伤外感,侧重不同,兼顾也不一样,这样才能抓住咳嗽的主要矛盾,有效的治疗咳嗽病证。
5.2 止嗽散一方有止咳,化痰,解表的作用。因止咳之力强,故名叫止嗽散,方中荆芥疏风解表,外散表邪;百部、紫苑温肺止咳;桔梗、白前宣降肺气,祛痰止咳,以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陈皮、甘草理气调中;所以方以肺胃为主,温润和平,用以治疗外感偏寒,咳嗽痰多,胃纳不佳者疗效显著,但在实践中体会到,但用此方治疗其他类型的咳嗽,疗效却不甚满意,故在此方基础上加用川贝润肺散结、止咳化痰。【药品化义】云;“贝母,味苦能下降,微辛能散邪,气味俱清,故用入心肺,主治郁痰,虚痰、热痰及痰中带血,虚劳咳嗽,胸膈逆气,烦渴热甚,此导热下行,痰气自利也。”【长沙药解】亦认为此药清金而不败胃气。加瓜蒌入肺与大肠,既润肺化痰散将诶,又可滑肠以通肺腑,且【重庆随笔】认为瓜蒌有“疏肝解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与平肝清热,熄风定惊的钩藤相伍,能去痰浊,开气闭,防止因肺受邪,肝木乘侮,同时二者又能解除心经之热,防火克肺金,故全方止咳化痰之力因之增强。随症加减游客治疗多种咳嗽。
5.3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咳嗽之治疗应注意四点:(1)是勿过于苦寒,防胃气被伐,土不生金,肺疾更难治愈;(2)是注意调理肝气,平肝疏肝可防木侮肺金;(3)是咳切忌拘泥“消炎”。因咳嗽与支气管炎相类,若只在中药中寻找抑制某种细菌的药物,如鱼腥草、二花连翘、板蓝根等,大剂苦寒之味,虽能消炎,却不利脾胃,所以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清肺消炎的药物,切不可喧兵夺主。(4)是久咳不愈病程较长者应扶正固本为主,顾护胃气,培土生金,健脾或温肾,痰化饮消则咳嗽自愈。总之咳嗽不离开肺也不拘泥于肺,拟“加味止嗽散”正宗此义,故有效率达97%。提示若此方加减适当治疗多种咳嗽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