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瘢痕性类天疱疮二例报告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uto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告2例儿童瘢痕性类天疱疮并进行了临床、病理、免疫病理及免疫电镜的研究.儿童瘢痕性类天疱疮非常少见、病程慢、粘膜受累严重,损害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未见IgA类免疫反应物沉积在基底膜带(BMZ).分离皮肤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查发现IgG免疫反应物沉积在真皮侧1例,另1例沉积在表皮侧.直接免疫电镜检查发现抗BMZ IgG抗体沉积在BMZ的透明板下方,致密板下来见沉积.本病对皮质类固醇等洽疗反应很慢,但采用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可获良效.

其他文献
患儿男,44天,于1990年9月13日入院.患儿系第四胎足月顺产,羊水混浊,3个姐姐均健康.出生后2小时即发现双手拇指端各有一水疱,继而疱破为红色糜烂面,2天后头枕、颈、股、释部出现水疱,逐渐混浊,疤周绕以2~3mm红晕,擦破抱壁为鲜红色糜烂面,继而干燥、结廊脱落,并逐渐扩展连成大片状,指趾甲周红肿,末端相继起红斑、水疱,甲渐脱落,20天后指趾甲全部脱落.

为探讨引产死胎表皮细胞经人工培养后异体移植的可能性,检测了培养前后胎儿表皮细胞片中的郎格罕细胞(LC)密度以及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强度,并以培养后的表皮细胞为刺激细胞,以正常人的淋巴细JIB为反应细胞,进行上皮一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以观察胎儿表皮细胞对异体组织的刺激功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
例1男,8个月.尿布区皮疹15天.先诊断为尿布皮炎,经用强的松霜病情反而加重.尿布区大片红斑及少数丘疹,表面有细小续屑.
用放免法(RIA)测定口腔念珠菌病患者、住院病人带菌者和非带菌者,以及健康带菌者和非带菌者的唾液分泌型IgA(SIgA)的浓度共测105例.结果显示,18例继发性口胜念珠菌感染着的唾液SIgA的浓度比住院病人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的SIgA浓度低,说明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发生与唾液中SIgA浓度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例1男,10岁.于1987年10月左手背被小猫咬伤后,约1周后局部起一个丘疹,不痒,未经处理2周后消退.
期刊
利用小鼠阴道上皮和取尾鳞片表皮两个实验动物模型,对异靛甲及其他3种双吲哚类药物进行了与银屑病相关的实脸药理研究.实验结果支持异靛甲治疗银屑病的临床观察,为其扩大临床应用提供药效学依据.实验络果还表明3种双吲哚类药物促进表皮正常角化的作用大于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且均有提高小鼠血浆cAMP/cGMP比值的作用,提示它们的作用方式不同于一般细胞毒药物,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提高cAMP/cGMP比
期刊

患者女,33岁,主诉面部起红斑12年,左上肢起皮疹3年而来就诊.1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面颊起一钱币大小红斑,之后皮疹逐渐增大.

期刊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光镜与电镜对皮肤纤维瘤组织,尤其对其中的肥大细胞量与质的变化进行观察.
摘要报告涎沫念珠菌引起4例股癣型念珠菌病.本菌的主要特征为在麦芽汁、沙堡氏、马铃薯葡萄精琼脂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为乳白色、奶油状,表面光滑,一周菌落直径为1.2cm,有假丝酵母型假菌丝,而无真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不生成掷孢子,碳源发酵(-),氮源同化:硝酸钾(-).分解杨梅普(-),无维生素培养基生长(+),在0.1mg/ml放线菌酮中生长(+),DNA的G+Gmol%值为51.24,动物实

患者女,21岁,1990年2月19日就诊.自述5天前将银屑病的鳞屑剥掉,外用砷化物(红矾、雄黄)粉剂涂于患处,治疗银屑病.次日出现恶心、呕吐、黑便、全身无力、症状逐渐加重.未用任何药物治疗,继而出现全身浮肿、心慌、气短、头晕、少尿,持续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