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中的华夏悲情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药》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小茶店的少东家华小栓得了肺痨。老夫妇华老栓和华大妈去买刑场上的人血馒头来治病,后来得知,这斩犯,正是革命者夏瑜。小栓虽吃了“药”,但还是死了,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给夏瑜上坟。华大妈也去给小栓上坟,在坟场相遇,两位花白头发的老人,谁也不知道谁的儿子曾经吃过谁的儿子的血。可悲的是谁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鲁迅先生曾经与友人说:“《药》捕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的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为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这段话清楚地表达了《药》的主题:群众当时还很愚眯,他们对于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却毫不觉悟。所以。要革命就必须用科学的、民主的、理智的思想把他们从孑L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否则,革命便没有成功的希望。
  故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华老栓一家。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一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一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一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一条是暗线:夏瑜一家。夏瑜在刑场就义一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一茶客在茶馆谈夏瑜一夏四奶奶上坟。这明暗两条线索让故事之间环环相扣,使得文章的中心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小说的最终,夏瑜死了。华小栓也死了。看看两个人的姓氏,不难发现,华夏本是一家,但华家吃的“药”却是夏家的血,这又一次展现着中国华夏之悲哀啊!生命是脆弱的。而古老的中国人对生命的爱却带着残忍:为了给儿子治病,华家去买人血馒头,为了自己的苟活,忘不了喝一口同胞的血。这告诉我们,哪怕是积贫积弱的中国人,同样是嗜血的。
  鲁迅先生是喜爱青年的,他鼓励青年,给他们勇气和机会,但是在故事中,虽然华小栓也是青年,可鲁迅先生笔下的华小栓只能用一个“呆”字形容。他是一个好听话的青年,活着便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一点儿活力,没有一丝生命力,毫无思想,毫无主见,就是呆子一个。也许,鲁迅先生边写边会觉得无奈,青年尚如此,革命何时有望。
  与小栓相比,夏瑜是积极的,有思想的革命青年。他活力四射,勇往直前。不知道什么叫屈服。为了革命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他的性格钢刃。英勇无畏。但是,他太走极端,头脑不冷静,也太单纯。被自家叔伯夏三爷出卖了,自己却还蒙在鼓里。他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论如何都击垮不了上千年的封建势力。我们着实钦佩他对革命的铁血忠诚,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但总是感觉,他缺少清醒的认识与起码的策略,更没有对革命做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兵法上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革命者只有对他们的敌人——上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才能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战斗。
  华夏之悲。同样来自于群众之愚。
  华老夫妇是慈爱的愚昧,尽孝的愚昧。他们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这种想法实属愚蠢,怪他们爱子深切,还有便是封建思想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急于尽孝的思想吧。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革命者的血是为了人民日后幸福而流,所以,即使吃了“药”。也仍然是一个悲剧。
  夏三爷,红眼睛阿义,康大叔,是一类。夏三爷不理解侄子行为,认为他是违法的,把侄子的生命换了二十五两银子;红眼睛阿义。不接受夏瑜的宣传,打了夏瑜两个嘴巴;康大叔呢,更是称赞“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还骂夏瑜”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劳里,还要劝牢头造反。”这三个人,是凶狠的,残忍的愚昧。
  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的五少爷,他们又是一类。他们对于阿义打了夏瑜两巴掌,而夏瑜直喊可怜一事,自始至终都没法了解。当有人说出“疯了!”的答案来。大家都心满意足。这三个人中有一个同样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在茶馆这场“群聊”中,他最后附和,“也恍然大悟”,说夏瑜是发了疯了,这种终结更是“青年”的悲哀。
  还有一种愚昧。当属文章的结尾,夏四奶奶给夏瑜上坟。她爱她的儿子。却也同样地理解不了自己的儿子,她迷信,把坟上的花环误认为是夏瑜显灵。她的这种慈爱的愚昧更为深刻。夏四奶奶虽然生得出一个革命者的儿子。她却永远都理解不了革命者的思想。仅仅因为慈爱,她会说:“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可见,革命者一面要背负着沉痛的社会责任与良心。一面又要承受着最亲近的人的不解与孤独。
  鲁迅先生的小说,总是有很多细节待我们去挖掘。理解。《药》中,也是如此。比如,故事刚开始的气氛渲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黑暗又阴森的场景中,如同故事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地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因为这种肃杀的气氛,预示了华夏两家的悲剧乃至中国暗淡的悲剧。
  还有便是丁字街的青年,华老栓去丁字街头给儿子买人血馒头时,·清一色的青年人笑话他说:“哼,老头子。”“倒高兴……”冷清的秋天。大黑早里,到街上来赶闹热的看客,忽然发现杂了一个“老头子”。便觉得稀奇古怪。似乎这“老头子”穷开心,也来凑闹热,似乎这纯粹是“我们”年青人的专利。鲁迅先生的敏感的心灵,无数次被这些麻木不仁的看客所震撼,这一次,更是因为当中有许多青年人而感到莫大的悲哀。先生在《呐喊》的自序中提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在故事的后面,夏四奶奶给夏瑜上坟,坟周围的一些小花,也许这便是一种预示,华小栓的坟周围没有花,而夏瑜却有,这告诉人们,革命者的鲜血没有白流。一个夏瑜倒下去,千千万万个夏瑜站了起来,革命者的精神是打不倒杀不死的,意在诉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坚强决心。
  故事尾声,乌鸦的直冲天空。有一种说法是:“乌鸦”是象征黑暗的社会,那么“乌鸦箭也似的飞去了”就意味着黑暗的社会就要过去。然而就作品的整体内容看,统治者很残酷,民众愚昧麻木,根本就没有一点“黑暗的社会就要过去”的痕迹。还有的说法是:暗示了夏四奶奶相信的因果报应,乌鸦显灵这种迷信思想的破产。从而也就更鲜明地表现出要唤醒民众的主题。
  小说《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五四”运动前夕,由于当时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他们脱离群众,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使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被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心肝炒食。秋瑾也因此被告发而入狱,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鲁迅先生以此为背景,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于是提笔开《药》。表现对于秋瑾烈士的深切的怀念。
其他文献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  最有名的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他十九岁来华,唐玄宗非常喜欢他,给他起汉名叫晁衡,在中国任官,官居秘书监监正。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馆长,从三品。  晁衡在中国三十多年,娶妻生子,他儿子可能二三十岁才知道父亲是日本人。晁衡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中的情应是心事的自然倾诉,心曲的真诚歌唱。心扉的坦然展开。评判的标准有四条:一、感情健康。文章的主导情感应该积极向上。富于进取;二、情感真实。所抒感情应是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必须拒绝矫揉做作和无病呻吟;三、表达自然;感情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要“水到渠成”,自然流畅,不给人突兀感和简单感;四、具有艺术感染力。具体方法有:    一、情景交融,增大感情容量    这属于间接抒情
1许昌市花木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许昌市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短缺,.是典型的农业型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处于全省中下等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长期困扰许昌市农
生员——童试(即院试)录取考,也称秀才、痒生。江湖隐语“酸丁”、“酸生”。案首——童试录取第一名。
生:老师,布封的《莺》中有一句"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田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其中"栖息"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1月14-16日,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京津冀种植业高效用水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年度总结会在石家庄召开,项目承担单位和参加单位的各研究任务负
为进一步了解云南省大学生创业现状,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师和政府部门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了当前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促进云南省大学
摘 要: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社会必备的一种社会意识。其中,公民权利与公共义务、公民权力与公共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共精神构成了公民意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加强党员公民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对当前部分党员所存在的“优越身份感”、“获利工具感觉”、“虚无头衔感”等错误的思想意识进行改造,提高党员素质。因此,应发挥课堂在党员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党员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完善相关
坡度图是表示地面倾斜率的地图。通常是主要用晕线或颜色在图上直接表示出坡度的大小或陡缓。全面掌握一个地区的地貌坡度状况对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农业部获取了丰宁满族自治县的DEM影像数据,制作了丰宁全境的地貌坡度图。现将其方法总结介绍如下。
“泠”与“冷”、“洌”与“冽”,一笔之差。字形相似,往往被人弄混。比如。将八年级下册课文《与朱元思书》中“泠泠作响”误成“冷冷作响”,将《醉翁亭记》中“泉香而酒洌”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