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经》中“毒”字考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j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佛本行集经》是自古至今汉藏广泛流传的一部经典,由隋代僧人阇那崛多翻译。此经内容分为六十卷,其所用句法词汇难以理解,不易为现代人熟知。其中“毒”字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变化。了解了经中词汇语义与句法如何变化,才能更好地了解本经的内涵。
  关键词:佛本行集经 毒 实词 虚词
  一、引言
  《佛本行集经》属于隋到初唐译经的时期,也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转变的时期,所以语言中往往会出现复杂的变化。换句话说,本经内容使用的语句和词语可以作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关于此经之研究已有:“偈颂;琵琶谱符;定语位置上的数词与诸共现的情况;数量表达;被动句;语札记;定中结构;许和者;时间介词;述补结构;词汇;语言考”的成果。但是对于“毒”字的研究却仍阙如。笔者认为该字在佛经有着重要的含义,故本文即从《佛本行集经》中抽出“毒”字词义“实词和虚词”的部分作为初步研究,期望对于读者有所裨益。
  二、“毒”字的本义及词义演变
  本文选取《佛本行集经》中“毒”字一词,即从该词的本义入手,陈述该词的词义演变状况,“毒”字的本义,以及指出“毒”字词义演变的因素。就“毒”的本义而言:“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从屮声”是一个会意字,指能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侵害的某种草木。
  《说文·艸部》:“葍,葍也。从艸葍声”。又:“葍,葍也。从艸葍声。”按:旋花科多年生缠绕草本,花叶似蕹菜而小,生于田野,随地蔓延,对农作物有害,古称“恶菜”。《说文·毋部》:“葍,人无行也。从士,从毋。徐锴《系传》:葍,葍葍字,从士、下毋,言其读厚也。”“葍”字本义指人没有品德。无品德者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危害。故“毒”字小篆从“葍”,显然取其“危害”之义[5]。
  上述“毒”字的意义源于古时人们对毒物的认识,即毒的副作用和毒的来源。从毒的味道不好的属性,到味道苦,再到泛指一切感觉上的苦,在同一范畴内向外引申,形成系列词义。从“毒”字在药效上的猛烈性渐渐渗入全民用语,这是人们对“毒”这一概念的认知。东汉以后,中医著作日渐增多,使“毒”由专业用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到隋唐时期,佛经翻译渐多,译者不断地使用“毒”字一词,使其有了新的发展,超越本来药物毒性而包括动物、矿物等。尤其受到阴阳五行学说、道家思想的影响:“酸、咸、甘、苦、辛”就引起了人心“烦恼、酷烈、狠毒、痛苦”义等。现在说出来大家往往联想到“毒”指代“毒品、邪恶”义。其实佛经中的“毒”,有时候只表示“不美好的事物、不善良的人格”,如“愁毒”就意指“愁苦哀怨”。
  三、《佛本行集经》中的“毒”字
  依据上文所述“毒”字词义,我们可知汉语词汇在上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但在中古汉语阶段双音词不断地产生,双音化是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在汉译佛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佛本行集经》考察“毒”字和其他词复合式成词为例,共有88次都是双音节复合方式结构。根据语法功能,本文将其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来进行分析。(见下表)
  (一)“毒”字实词使用
  实词能充任句子成分,一般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实词下又可以分为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七类[3]。部经中“毒”字和其他实词构成固定短语共有70次,频率相当79.5﹪,根据语法功能本文将其分为:
  1.偏正式
  偏正式结构在《佛本行集经》出现了54次,频率相当61.4﹪,具体使用情况以表格加以说明(见下表)
  (1)五欲过患如利刀,亦如妙器盛毒药。《卷14·15 空声劝厌品》
  (2)犹如猛兽着于毒箭。《卷17·21 舍宫出家品》
  (3)为诸蚊虻细小毒虫唼汝身。《卷19·3车匿等还品》
  (4)我今实不畏彼毒蛇。《卷23·28劝受世利品》
  (5)见美五欲犹毒缾。《卷28·31魔怖菩萨品》
  (6)拔诸毒刺建立胜幢。《卷30·33成無上道品》
  (7)有何对治能伏毒龙?《卷40·44 迦葉三兄弟品》
  (8)今被毒龙毒火灭。《卷40·44迦葉三兄弟品》
  (9)忽然值遇一个毒华。《卷59·58婆提唎迦等因缘品》
  (10)迦喽嗏头既睡觉已,咳哕气出,于是即觉有此毒气。《卷59·58婆提唎迦等因缘品》
  (11)居住彼中,其龙甚有大神通力,有大恶毒,有猛万毒。《卷40·44 迦叶三兄弟品》
  这些例句中的“毒”都保留着本义,例(1)~(10)的“毒”作形容词,含义是“有毒性的”,位于“X”(名词)的前边,修饰或限制名词后边;例(11)的结构有所不同,“毒”位于“万”(数词)后边,它们都组成偏正短语的两个语素。《佛本行集经》毒和他词组成的偏正关系,例中“毒+X(动物)”多于“毒+X(质物)”。
  2.述宾式
  《佛本行集经》X(动词)加“毒”组成述宾式共有5次频率,相当于5.7﹪。(见下表)
  (12)此处有毒。《卷16·21舍宫出家品》
  (13)我今宁被刀割身肉,宁食毒死。《卷17·22剃发染衣品》
  (14)我饮毒消如人食,指触器仗悉成。《卷27·31魔怖菩萨品》
  (15)我于彼时作如是念,恐畏彼蛇吐毒螫汝。《卷46·47大迦叶因缘品》
  (16)我于今者须作方便,喻如世间以火灭火、以毒治毒。《卷57·57 难陀出家因缘品》
  例(13):食是吃,食毒=吃毒;例(14):饮是喝,饮毒=喝毒;例(16):治是攻,治毒=攻毒。
  例(12)中的“毒”是名词性,含义是有毒之物,它的结构形式是:动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   “有”是及物动词表示所属,毒表示涉及的事物,组成了述宾式短语的两个语素。
  例(16)我们把“以毒治毒”来分析而言:以毒位于治毒前边作状语,组成偏正式短语。不过在这我们重谈的是“述宾式”两个语素合成,所以只好就把“治毒”作为重点来分类。
  例(13)~(16)中的“毒”都是名词性,含义为有毒之物。它的结构形式是:动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组合中的前一项是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后一项所表示涉及的事物,组成述宾式合成的两个语素。
  3.主谓式
  《佛本行集经》中的“毒”字与其他词组成“主谓式”较少。本文考察过程中只发现“毒满”出现两次,频率为2.2﹪。
  (17)犹如黑蛇其中毒满。《卷26·30向菩提树品》
  例(17)中的“毒”作为名词,也保留着本义,位置在于满(形容词)后边,两个语素构成主谓关系。组合中的前一项陈述性质状态,后一项主要说明状态的结果,前一项是主语名词,后一项作谓语。
  4.并列式
  这一类词义是由组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语素义相加而成,两个语素义对其所形成的词义来讲,其间或是相互补充,或是意义相反,所构成的词义内容比较丰富。此类,关于《佛本行集经》中的“毒”字与其他词构成共有9次,频率相当于10.2﹪。(见下表)
  (18)其内无有毒恶诸虫。《卷24·29精进苦行品》
  (19)其龙甚有大神通力,有大恶毒。《卷40·44 迦叶三兄弟品》
  (20)其意既恶,即兴毒害,口出烟炎。《卷40·44 迦叶三兄弟品》
  例(18)“毒恶”与(19)“恶毒”意义是相通的。
  此类是指词义与构词语素义相同的,两个构词语素都是同义词语“这类词的词义内涵与语素义相比并没有增加”。
  总而言之,《佛本行集经》中的“毒”字实词双音节两个语素构成复合词较丰富。从整体比率看来:偏正式最多,占61.4﹪;述宾式占5.7﹪;主谓式占2.2﹪;并列式占10.2﹪。本经中的“毒”与其他词结构上大多是重复出现,不同之处在于“毒”述宾式结构每个组词只是出现一次,没有重复。
  (二)“毒”字虚词使用
  虚化是人类语言演变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虚化可以是词义的由实变虚,也可以是语义功能的由实变虚,词义和语义功能的虚化实际上也就是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现象,其在语言的演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6]。“毒”字类似在《佛本行集经》中的使用共有18次,频率相当20.5﹪。(见下表)
  (21)意行净行,是法明门,断三毒故。《卷6·4上托兜率品》
  (22)人谁不心酸楚毒,况我爱恋同日生。《卷18·22剃发染衣品》
  (23)瞿姨圣女,为于太子,受大苦恼,其心烦毒。《卷17·23车匿等还品》
  (24)譬如有人,得美饮食,而和杂毒,谁乐欲噉(吃)?《卷20·24 观诸异道品》
  (25)父王愁毒切割心,孝德既乖是何道?《卷21·25 王使往还品》
  (26)如人数数生老病死,受诸苦毒。《卷22·26 问阿罗逻品》
  此类是指词义与构词语素义的一意义相同的,整个词的词义主要由一个语素义来体现,两个构词语素虽然在最初构词时语素义有某种联系,但随着该词语的历史发展演变,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表义作用己经完全虚化。下面分析本经中“毒”字发展演变及虚化的意义:
  《佛光大辞典》所谓的“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正是佛经中反映的意虚化显现[7]。如:例(21)“三毒”指“贪欲、瞋恚、愚痴”;例(22)“楚毒”与例(26)“苦毒”都是泛指逼迫身心苦恼的状态;例(23)“烦毒”说烦恼: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的总称;例(25)“杂毒”是苦性与烦恼能障修善,故将之比喻为毒,混入此等毒之法,称为“杂毒”。
  这些例子中“毒”字的实义已经完全虚化,它只是一个语素支配在“X”(实词)的后边构成复词双音节固定下来而已,并没有存在的词义。
  四、结语
  “毒”字在上古初文中都是实词,表示一定的具体、实在的意义。由于语言的发展,汉语双音词往往是由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慢慢地固定为一个词组,搭配灵活,单音词与单音词之间可以自由搭配双音节构成偏正式、述宾式、主谓式、并列式等,随着语言表达的需要而产生引申义,使得“毒”字实义完全虚化。一般由于其在组词中经常作为修饰补充成份,依附在中心动词的前面或后面,这种语法位置导致其词义的进一步抽象虚化。
  参考文献:
  [1]佛本行集经.大正新修大藏经.
  [2]慈怡法师.佛光大辞典(第三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3]刘月华,潘文娱.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
  [4]周勤.词义系统与中国古代哲学之互证——以“毒”字义项为考察对象[J].东南学术,2012,(1).
  [5]杨福泉.“毒”字补正[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
  [6]徐时仪.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7]潘氏相.佛经中“毒”字的应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专刊.
  (潘氏相(PHAN THI TUONG) 湖北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430074;释广真(LE THI THOM) 江苏南京 南京大学宗教学系 211102)
其他文献
通过1984年到1986年4个点的重复试验,研究了鸭梨不同采期与贮藏场所的关系。根据果实品质状况,损耗大小及贮藏生理病害等方面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河北省沧州、石家庄地
摘 要:本文运用静态描写与定量统计的研究方法,从结构特征、语义特征、语法特征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新词语中的形容词进行了描写与分析,进而探求这些形容词的特点,明确其产生、存在的根源及其特殊的语用价值。这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形容词,特别是性质形容词提供了一些帮助,也能使词典编纂者更确切、更合理地解释性质形容词。这无论是对第一语言学习者还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都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新词语
本实验采用蜂胶保鲜剂提取液处理菜豆,常温下贮存18d,其间测定了失水失重率、呼吸强度、纤维素含量、总糖含量、淀粉含量、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蜂胶保鲜剂处理菜豆之后,对
本文介绍了半导体器件在生产过程中的几种化学清洗方法,并指出化学清是去除硅片表面有害杂质的有效方法。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短缺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城市雨洪和水资源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向北京市
摘 要:对思茅方言的研究,前人主要集中在语音描写及词汇收集上,而对语法关注较少。故此,本研究以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为基础,对思茅方言保存较为完好的太平街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了思茅方言中的部分语法现象,希望对该方言的整体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思茅方言 词法 句法  一、引言  思茅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最主要的集散地之一,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南部、澜沧江中下游,是普洱市委、政府所在地,也是全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语料库技术作为一种更为科学的、经济的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辞书编纂领域。在汉语辞书释义方面的语料库技术运用,不仅能提高辞书释义的客观性、准确性,还能进一步增强汉语辞书编纂的科学性。语料库的出现在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为了确保辞书编纂中语料分析的合理性、科学性,我们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应把握真实性、穷尽性、有效性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关
从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出发,探讨《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人物对话的语用阐述的适切性,分析其翻译是否达到了原文的语用目的。
本文参照ASTM测试方法,研究了4组非亚硝酸盐缓蚀剂的汽车防冻液配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多种金属的缓蚀可用杂多钼酸盐、羧酸盐等与其他缓蚀剂复合,替代亚硝酸盐类有
本文主要工作是将关于自伴算子的两种不同形式的不确定原理应用到Fock空间上,得到了Fock空间上一个更强形式的不确定原理及相关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