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神经功能和结构改变的研究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骨筋膜室综合征动物模型,在25条犬后肢观察前外侧骨筋膜室组织液压增高对腓深神经传导功能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室内液压为4kPa维持4~6小时,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有显著性差异(P<0.01),出现不完全性传导阻滞,光、电镜检查显示神经轴突肿胀,轴突内结构肿胀变性及脱髓鞘改变。室内液压在6.67kPa或以上即可导致完全性传导阻滞,且压力越高,完全阻滞所需时间越短,轴突变性及脱髓鞘越明显。实验结果有助于确定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的临界压(4kPa)及临界时间(4~6小时),尤其对合并意识丧失和脊髓损伤的病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测定20例梗阻性黄疸(A组)和25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B组)外周血和门静脉血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发现:A组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T3、TSH显著低于B组,T4无显著性差异。A组门静脉血中TM、TG显著高于B组,外周血中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TB、BTP与T3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梗阻性黄疸时不仅影响外周血和门静脉血甲状腺激素水平,而且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应用粘液组化及免疫组化技术对胆石病胆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胆石病时胆道上皮增生引起胆管腔缩小、变形,且上皮及腺体与正常相比其ConA-R、PSA-R、RCA-R、BSL-R均明显增多,提示胆道上皮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胆道常见菌的易感性增加。胆管壁的腺体增生、纤维化及血管炎性狭窄等改变是胆道感染持续及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
期刊
采用无创性光电容积描记(PPG)和空气容积描记(PCR)检测44例(57条)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和12例(24条)正常人。结果表明:PPG检测静脉瓣膜功能敏感性为96.5%,特异性为100%,诊断正确率为97.5%,对深静脉3~4级返流PPG的符合率为86.7%。PCR检测静脉通畅度,PCR比值和曲线符合率分别是90.9%和86.4%,且深静脉3~4级返流组静脉回复时间(VRT),节段性静脉容积(S
检测25例胆囊结石病人胆囊胆汁,依此探讨根据胆汁性状的改变区分胆石的种类。其结果表明:仅依据胆固醇饱和度(CSI)或者是成核时间(NT)不能准确的区分胆固醇和胆色素类结石;新鲜胆囊胆汁中有无胆固醇结晶(CMC)对鉴别胆结石种类有特异性,敏感性高;查新鲜胆汁中的胆固醇结晶是判定胆固醇结石的最可靠试验方法。
期刊
采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研究大鼠肺挫伤模型肺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变化,并检测与其变化相关的皮质醇(GC)含量和磷酯酶A2(PLA2)的活性。结果发现,致伤后肺组织GR含量进行性降低,后期亲和力下降;同时PLA2活性明显升高,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r=-0.84,P<0.01)。表明肺挫伤后有继发性GR异常,由此所致的受体水平的GC功能不全,对肺挫伤的病理生理发展起重要作用。
用成年健康家兔作模型,对静脉供血皮瓣的营养面积进行了实验研究。以供血静脉外径与营养皮瓣面积的比值作为主要指标,并同时对皮瓣轴型静脉的入、出端压力和氧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血静脉外径与皮瓣营养面积有直接关系,平均1mm外径血管可供养成活19.8mm×18.8mm的皮瓣。为临床设计静脉血供养皮瓣面积提供了实验依据。
对20只绵羊的动物实验模型,运用搏动性体外循环灌注方式及高流量、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最佳的保护及治疗效果。其能纠正颅内酸中毒,改善脑血流和氧耗。减缓脑组织能量物质ATP的消耗,稳定细胞膜,保护线粒体功能,并最终使脑组织超微结构的破坏得到改善。
采用Wistar大鼠行保留胃冠状静脉的远端脾腔分流术(DSCS),远端脾肾分流术(DSRS)及结扎胃冠状静脉的DSCS,动态观察术后自由门脉压(FPP),自由脾静脉压(FSP)及门脉、脾静脉染色显影情况;结果表明保留冠状静脉分流的DSCS,区域性减压效果明显优于结扎冠状静脉的DSCS,术后早期可维持门脉压力,术后40天FPP开始呈下降趋势,同时染色显影发现脾胰间出现细条状侧支,术后60天出现索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