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jh9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的只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善于用语言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共同围绕教材创造和谐的情景,愉快的吸收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行能力的提升与训练。教师必须一改“一言堂”的作风,鼓励学生勤思多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说感想,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语文教学一改过去死气沉沉的面貌。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我发现班上的学生不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于是我围绕着这个问题做了一份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多数孩子是怕说错了面子上不好看,另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懒得动脑,还有一部分学生水平低,认为问题过难他们不会,索性休息不伤神了。可是我分析学生的智力、学习水平后,发觉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过小,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激发情趣,营造学生宽松安全的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知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某种状态。它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是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在讲解《海上日出》一课时,自读课题后我就首先引导学生想一想: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想知道海上看日出与在草原、山中看日出有什么不同,有的说想知道海上日出是怎样一番景象……然后让学生再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说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向上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又认真地思考起来,并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可见急于寻求答案的心态引发了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
  二、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都有之一定的差别。个性不同决定着思维方式与深浅度的不同。使学生在愿意思考、主动动脑思维的情况下还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建立开放的教学过程,关注每位学生,使学生乐于思考,这是每位教师必须注意的,否则,课堂上就会尤如一潭死水。
  在课堂中为了实现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1)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思维动机,在宽松快乐的情境中展示自主学习的魅力。如“赤壁之战”一课,讲到火攻曹营这一计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当黄盖,师生是黄盖手下的将领。黄盖充分阅读课文后,回答火攻曹营的路上手下提出的问题。黄盖有许多问题被手下卡住,因而都很投入地再去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们兴致勃勃的争先回答、相互补充。从而理解了火攻计划的周密与巧妙。(2)满足最佳心理需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过难,会始中下等生失去学习兴趣,思维停滞。问题过易,又会使一些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格外注意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赏识的心理需要,注意设计那些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兴趣的、启发性强、发散性强的问题与情境,调动起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心愿”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对法国夫妇的美好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萌发这种美好的愿望,谈谈你的理由。(3)运用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动性,扩大学习参与面。小学生比成年人更渴望成功、得到表扬,但他们自我调控与意志力又较弱,他们参与活动多数学生是从兴趣出发的。玩是孩子的天性,你看,球场上孩子们在比赛谁的投篮命中率高呢。比赛竞争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剂。于是每当课文较复杂或学生思维出现低潮时,我就适时组织一些比赛,看看哪组举手发言的多,哪组读书最认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优胜组展示在百花园中的风采展一栏。学生们为争第一,无不积极思维。(4)合理安排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之中。独立学习是学习自主化的最佳方式。平时教学中,要善于从独立学习实践中总结出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为学生提供时间、机会,在学习体会有争议时适当采用合作似的学习方式。如把握课文内容方面就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从这些方面来自己学习,写景状物类思考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从哪体会出来的?写人记事类可以这样想: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的什么事?从中体会到这是怎样一个人?你怎样体会到?在读书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边读边适当标注,同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把自己的体会和同学交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解决,这样可以使独立学习的结果得以检验完善,可以使有争议的问题通过讨论找到最合理的答案,避免不成熟的想法当众发言所造成的尴尬,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其他文献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仅靠简单的传授、反复的背诵及规范的训练,更多的应该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参与、合作、交流、实践与体验,才能帮助他们实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应是第一线教师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就能使学生由原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各种知识技能对他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当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目的的手段时,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兴趣。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着重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一
期刊
【摘要】 语文从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工具性和基础性与生俱来地决定了语文在自身学习中的整合性和实践性。文章结合《新课标》,探讨了语文教学实践中综合性学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契合点;人文性;学习方式    《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科的设立,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提出,极大地刺激了当前各科的教学,促使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迅速改革,可以
期刊
《语文课堂标准》中指出:语文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励起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不了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都想及时的听到他参与学习(行
期刊
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方法是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因时因地采取合适的方法,学生才更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把课文读懂、吃透。  一、设置环境和实物,引入其中  语文课教学时,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和课文对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
期刊
新课程改革如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做好传统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结合,对传统教育进行扬弃,做好继承。同时对新课改有一个正确地把握,不要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实施新课程要正确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
期刊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
期刊
近几年来,高考中一般都采用话题作文这一形式。究其原因,一是受素质教育的鞭策;二是受教材多样化的启示;三是受高考的影响。出题者通过多年经验的总结,发现话题作文能在客观形式上对素质教育作比较完美的诠释,认为话题作文更容易让考生自由选择,充分发挥,让考生写出真实水平。  一、了解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的构成由话题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材料帮助我们明确写作意图;话题
期刊
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切实认识到:学生思维敏捷与否,解题能力的高与低,关键在于教师的指点与引导。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吸取“营养”,自觉养成精思巧想的聪敏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 结合实践谈谈我的一点作法和体会。  一、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导入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
期刊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在他的巨著《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数学化”概念,即“抽象——符号——应用”的过程。他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创造,把前人已经创造过的数学知识重新创造一遍。因此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  简单地说: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