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估、考核,以及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的基本依据。它的有效实施,是加强小学品德教学,完成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内容衔接,不断提高德育的整体效果的重要步骤。在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实实在在地教学,从而提高品社课堂的有效性。
一、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内涵实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尽管开设了十来年,但不同的县市、乡镇、班级的教学水平仍然是参差不齐,课堂教学效率较低。不少教师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过去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无非就是说教与训话,就像家长数落孩子一样,数落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对品社课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内容很不清楚。为此,《课程标准》作了科学的界定。
1. 《课程标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作了定位性的规定。
指明该课程的核心是形成学生良好品德,目标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其实施的对象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2. 《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作用作了科学概括。
①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初步掌握认识社会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力和选择力,提高其道德行为能力;③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拓展孩子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3.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
①内容包括《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六大部分;②本课程为基本标准,教师在掌握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丰富课程资源;③试图在每项课程内容中都渗透品德教育。
二、根据《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1. 掌握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课程所追求的是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增强实效性,教学需要建立在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社会化需求,通过不断地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自主地学习和独立思考。例如,教学四年级《从看电视说起》一课时,教师可以编排小品《看电视引起的风波》。让学生围绕小品,结合父母对自己在家中看电视的态度进行分析讨论。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教师可着重从内容选择方面、时间长短和课余生活如何安排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引导,促使学生初步形成选择健康电视内容进行娱乐的能力,促进学生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
2. 掌握教学方法,指导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不单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还必须通过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切合知识内容的教学方法,来开发、拓展知识对象背后的道德观念、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实践证明,教学方法对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收效就大,事半功倍;方法不对,课堂就死气沉沉,效果就差,事倍功半。根据《课程标准》精神,《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应该要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防止单纯识记教学内容;对待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选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注重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大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参加教学过程,并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课堂的理论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应结合进行。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我们的母亲河》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教材特点,让学生借助地图,了解母亲河的地理位置,流经路线,增进对母亲河的认识,再通过交流讨论有关母亲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体会“母亲河”的意义,从而构建“知情合一”的真情课堂。
三、根据《课程标准》,评价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依据是课标,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情况下进行综合评价,做到知行合一,显性表现与隐性本质相统一。
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在具体评价时,可以采用:①测验式:通过试题,采取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进行,也可以设计情景进行测试;②报告式:通过学生将自己的行为书写下来,形成报告,然后进行分析判断;③会谈式:通过个别和群体谈话,对所谈内容进行记录、分析、评判;④观察式: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情感表现,以及言行发生的情景,进行研究。例如,教学三年级《亲人的爱》一课时,在学生知道长辈们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辛劳,了解他们对自己的希望和培养教育的苦心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亲情卡”,把自己想对父母亲说的话写下来。教师可以通过这张亲情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如,教学四年级《吃穿用哪里来》一课时,通过教学,学生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对生产情况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识,明白了分工与合作,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和智慧。为进一步评价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准备一系列的农产品和工业品,把教室分成农业区、工业区、工农业混合区,让学生进行分类,并说出各类产品的主要特征。在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以及对待产品的态度,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可信,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要反映出学生的进步与变化,要将道德认知测试成绩与道德行为测试情况相结合,作出相关分析,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或建议,促使课堂教学效果的切实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庄严)
一、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内涵实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尽管开设了十来年,但不同的县市、乡镇、班级的教学水平仍然是参差不齐,课堂教学效率较低。不少教师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过去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无非就是说教与训话,就像家长数落孩子一样,数落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对品社课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内容很不清楚。为此,《课程标准》作了科学的界定。
1. 《课程标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作了定位性的规定。
指明该课程的核心是形成学生良好品德,目标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其实施的对象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2. 《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作用作了科学概括。
①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初步掌握认识社会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力和选择力,提高其道德行为能力;③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拓展孩子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3.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
①内容包括《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六大部分;②本课程为基本标准,教师在掌握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丰富课程资源;③试图在每项课程内容中都渗透品德教育。
二、根据《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1. 掌握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课程所追求的是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增强实效性,教学需要建立在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社会化需求,通过不断地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自主地学习和独立思考。例如,教学四年级《从看电视说起》一课时,教师可以编排小品《看电视引起的风波》。让学生围绕小品,结合父母对自己在家中看电视的态度进行分析讨论。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教师可着重从内容选择方面、时间长短和课余生活如何安排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引导,促使学生初步形成选择健康电视内容进行娱乐的能力,促进学生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
2. 掌握教学方法,指导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不单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还必须通过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切合知识内容的教学方法,来开发、拓展知识对象背后的道德观念、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实践证明,教学方法对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收效就大,事半功倍;方法不对,课堂就死气沉沉,效果就差,事倍功半。根据《课程标准》精神,《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应该要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防止单纯识记教学内容;对待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选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注重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大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参加教学过程,并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课堂的理论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应结合进行。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我们的母亲河》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教材特点,让学生借助地图,了解母亲河的地理位置,流经路线,增进对母亲河的认识,再通过交流讨论有关母亲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体会“母亲河”的意义,从而构建“知情合一”的真情课堂。
三、根据《课程标准》,评价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依据是课标,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情况下进行综合评价,做到知行合一,显性表现与隐性本质相统一。
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在具体评价时,可以采用:①测验式:通过试题,采取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进行,也可以设计情景进行测试;②报告式:通过学生将自己的行为书写下来,形成报告,然后进行分析判断;③会谈式:通过个别和群体谈话,对所谈内容进行记录、分析、评判;④观察式: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情感表现,以及言行发生的情景,进行研究。例如,教学三年级《亲人的爱》一课时,在学生知道长辈们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辛劳,了解他们对自己的希望和培养教育的苦心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亲情卡”,把自己想对父母亲说的话写下来。教师可以通过这张亲情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如,教学四年级《吃穿用哪里来》一课时,通过教学,学生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对生产情况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识,明白了分工与合作,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和智慧。为进一步评价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准备一系列的农产品和工业品,把教室分成农业区、工业区、工农业混合区,让学生进行分类,并说出各类产品的主要特征。在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以及对待产品的态度,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可信,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要反映出学生的进步与变化,要将道德认知测试成绩与道德行为测试情况相结合,作出相关分析,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或建议,促使课堂教学效果的切实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