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甘谷县大葱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其发展对策为: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发展无公害大葱生产,建立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生产水平。
关键词:甘谷县;大葱;生产;现状;发展对策
甘谷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大葱是该县十大特色蔬菜之一,甘谷大葱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葱白粗壮高大、质地细腻、脆嫩爽口;二是集中上市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此时恰为省内外其它市场供应淡季,利润空间大;三是产区集中,规模较大。为了加快大葱产业进一步发展,现就甘谷县大葱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甘谷县大葱生产现状
1.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规模种植初步形成。近年来,县科技局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在以新兴镇雒家村为中心的大葱主产区示范推广了章丘大葱等国内大葱良种及其先进栽培技术,大葱种植面积得到迅速发展,种植区域由原来的雒家、崖湾两村扩大到武甲、魏家、王家、七甲、崔家、头甲等村,同时,种植区域实现了从川水地向川台机灌地的延伸。2015年大葱种植面积发展到700hm2,总产量达5482万kg左右,实现产值6030.2万元,产品远销西安、成都、兰州、西宁、拉萨、乌鲁木齐等地市,经济效益显著。
2.产地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越。大葱基地地处渭河川道区,地势平坦,土层浓厚,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该区域海拔1330m以上,年降雨量473.1mm,年平均气温10.2℃,年活动积温3234.4℃,年均日照时数2137h,平均无霜期187d,气温≥10℃,年平均初终日数187d。姚朱公路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3.栽培水平提高,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县科技局成立大葱新优品种引进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示范课题组,在大葱主产区开展试验研究,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全县大葱生产水平。
(1)栽培技术创新。①确定了春育苗、夏移栽的适宜播种期为3月下旬。②确定了移栽适宜期为6月下旬。③创造性地研究出了适宜山区的“深沟排式栽植法”。④查清了甘谷大葱发生的主要病虫种类及发生特点。⑤应用保护设施(地膜覆盖),使大葱全年供应市场。
(2)选用良种创新。筛选出了“大梧桐一号”、“墨玉巨葱”、“农研巨葱”等综合性状表现好的大葱品种,大面积4.服务平台趋于完善,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一是县政府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为依托,建立了新兴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在大葱主产区建成了宽4m、沙石铺面的农路21km,用“U”型槽衬砌的灌渠22000m。同时,实施了渭济渠改扩建项目并修缮了贯通大葱产区的姚朱公路,使大葱产区实现了“物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畅通无阻,井渠灌溉双保险(渠系配套)。二是与山东章丘种业公司、河南农大豫艺种业公司、河北高碑店市蔬菜育种中心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邀请专家示范新品种、传授新技术。三是科技培训深入田间地头,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30期,培训1250多(次),科技咨询5600多人(次),发放“大葱新优品种介绍”、“防病丰产栽培技术”等技术资料3000多份。四是把培育完善大葱市场体系,拓宽流通渠道作为重点来抓,在雒家村建成了一处占地7000m2的蔬菜批发市场,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家,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3处。2016年通过专业合作社和电商服务平台销售大葱1400多万kg,正是借助日益壮大的销售网络才吸引来了一大批稳定的客商,使大葱产得出来,卖得出去,没有出现“卖难”现象。
二、大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甘谷县发展大葱产业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内大葱名产区相比存在以下问题,严重制约了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1.重茬栽培普遍,病害发生严重。甘谷大葱生产区主要集中在相连片的十多个村,农户耕地面积有限,重茬栽培严重。大葱忌连作,一般要求2年以上要轮作,单一作物种类会造成土壤营养失调,作物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土传性病害逐年加重。如雒家村有些地块连作种植达5年之多。此外,近年来我县秋季雨水较多,川水地种植大葱病害严重。据调查,农户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50﹪以上。
2.农药、化肥污染逐年加重。由于轮作倒茬困难,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且有些菜农为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往往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致使高发病地块农药残留量超标,造成土壤和产品污染,同时也加大了生产成本,据调查,农药投入高达2500~3000元/hm2。
3.有规模无品牌。目前甘谷县大葱种植已达700hm2,且逐年扩大,产品远销十多个地市,外销占90﹪以上,平均产值8.62万元/hm2,但由于葱农缺乏做大做强意识,至今尚未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产品简单去除枯叶、黄叶、外叶,扎成捆,主要以混装大捆(10kg/捆以上)销售。
4.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尚不配套。一是专用品种不配套,四季栽培、收后即销与贮藏大都采用同一品种,符合不同季节(春、夏、秋)和不同栽培要求的品种有待进一步筛选;二是种植水平参次不齐,标准化、规范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尚未大范围示范推广,优质优价意识尚未形成,品质难以保证。
5.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虽在雒家村建立了占地7000m2的村级蔬菜批發市场,但设施简陋,集散能力有限,其余各收购点场地小,且以马路市场为主,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葱农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和决策者,很难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流通组织形式。大葱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运行机制不规范。
三、大葱生产的发展对策
1.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按照“稳主产区、扩次产区、拓展新区”的思路和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结合我县自然条件、大葱宜种区域和市场发展要求等因素,提出大葱生产基地应主要分布在渭河沿岸海拔1300m~1500m,且具备机灌条件的地区。具体规划:一是稳定发展以雒家为中心的生产区,并向东、西延伸扩展次产区;二是在新兴镇杨家、槐沟、大坪、豹子坪、十字道、刘家、颉家、十甲等村建立新区,形成一条从渭河上游朱囿到下游渭阳镇的大葱产业带。
2.发展无公害大葱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在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尤为激烈的情况下,生产高质量无公害大葱是提高我县大葱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县政府和技术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在生产中指导农户多施农家肥、生物菌肥,减少农药用量,改善土壤结构、减轻病害发生;制定和推广无公害大葱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无公害大葱产地及产品认证,创建优质品牌,发挥品牌优势。
3.强化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生产水平。一是科技、农业等部门在制定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和安排科技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大葱在全县农产品中的优势地位,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建立和完善技术体系,加快现有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步伐,注重新品种的引进筛选,特别是抗病、丰产、优质且兼顾市场需求和不同生产目的的专用型品种。同时,开展安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发挥当地农业科研单位、农技部门的作用,举办培训班、讲座,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葱水平。
4.建立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大葱市场服务体系,搞好产后服务,县政府要加大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力度,加快冀城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同时,加快大葱主产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扶持一批大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形成一个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大葱流通市场体系。
关键词:甘谷县;大葱;生产;现状;发展对策
甘谷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大葱是该县十大特色蔬菜之一,甘谷大葱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葱白粗壮高大、质地细腻、脆嫩爽口;二是集中上市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此时恰为省内外其它市场供应淡季,利润空间大;三是产区集中,规模较大。为了加快大葱产业进一步发展,现就甘谷县大葱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甘谷县大葱生产现状
1.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规模种植初步形成。近年来,县科技局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在以新兴镇雒家村为中心的大葱主产区示范推广了章丘大葱等国内大葱良种及其先进栽培技术,大葱种植面积得到迅速发展,种植区域由原来的雒家、崖湾两村扩大到武甲、魏家、王家、七甲、崔家、头甲等村,同时,种植区域实现了从川水地向川台机灌地的延伸。2015年大葱种植面积发展到700hm2,总产量达5482万kg左右,实现产值6030.2万元,产品远销西安、成都、兰州、西宁、拉萨、乌鲁木齐等地市,经济效益显著。
2.产地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越。大葱基地地处渭河川道区,地势平坦,土层浓厚,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该区域海拔1330m以上,年降雨量473.1mm,年平均气温10.2℃,年活动积温3234.4℃,年均日照时数2137h,平均无霜期187d,气温≥10℃,年平均初终日数187d。姚朱公路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3.栽培水平提高,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县科技局成立大葱新优品种引进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示范课题组,在大葱主产区开展试验研究,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全县大葱生产水平。
(1)栽培技术创新。①确定了春育苗、夏移栽的适宜播种期为3月下旬。②确定了移栽适宜期为6月下旬。③创造性地研究出了适宜山区的“深沟排式栽植法”。④查清了甘谷大葱发生的主要病虫种类及发生特点。⑤应用保护设施(地膜覆盖),使大葱全年供应市场。
(2)选用良种创新。筛选出了“大梧桐一号”、“墨玉巨葱”、“农研巨葱”等综合性状表现好的大葱品种,大面积4.服务平台趋于完善,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一是县政府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为依托,建立了新兴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在大葱主产区建成了宽4m、沙石铺面的农路21km,用“U”型槽衬砌的灌渠22000m。同时,实施了渭济渠改扩建项目并修缮了贯通大葱产区的姚朱公路,使大葱产区实现了“物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畅通无阻,井渠灌溉双保险(渠系配套)。二是与山东章丘种业公司、河南农大豫艺种业公司、河北高碑店市蔬菜育种中心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邀请专家示范新品种、传授新技术。三是科技培训深入田间地头,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30期,培训1250多(次),科技咨询5600多人(次),发放“大葱新优品种介绍”、“防病丰产栽培技术”等技术资料3000多份。四是把培育完善大葱市场体系,拓宽流通渠道作为重点来抓,在雒家村建成了一处占地7000m2的蔬菜批发市场,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家,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3处。2016年通过专业合作社和电商服务平台销售大葱1400多万kg,正是借助日益壮大的销售网络才吸引来了一大批稳定的客商,使大葱产得出来,卖得出去,没有出现“卖难”现象。
二、大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甘谷县发展大葱产业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内大葱名产区相比存在以下问题,严重制约了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1.重茬栽培普遍,病害发生严重。甘谷大葱生产区主要集中在相连片的十多个村,农户耕地面积有限,重茬栽培严重。大葱忌连作,一般要求2年以上要轮作,单一作物种类会造成土壤营养失调,作物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土传性病害逐年加重。如雒家村有些地块连作种植达5年之多。此外,近年来我县秋季雨水较多,川水地种植大葱病害严重。据调查,农户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50﹪以上。
2.农药、化肥污染逐年加重。由于轮作倒茬困难,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且有些菜农为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往往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致使高发病地块农药残留量超标,造成土壤和产品污染,同时也加大了生产成本,据调查,农药投入高达2500~3000元/hm2。
3.有规模无品牌。目前甘谷县大葱种植已达700hm2,且逐年扩大,产品远销十多个地市,外销占90﹪以上,平均产值8.62万元/hm2,但由于葱农缺乏做大做强意识,至今尚未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产品简单去除枯叶、黄叶、外叶,扎成捆,主要以混装大捆(10kg/捆以上)销售。
4.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尚不配套。一是专用品种不配套,四季栽培、收后即销与贮藏大都采用同一品种,符合不同季节(春、夏、秋)和不同栽培要求的品种有待进一步筛选;二是种植水平参次不齐,标准化、规范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尚未大范围示范推广,优质优价意识尚未形成,品质难以保证。
5.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虽在雒家村建立了占地7000m2的村级蔬菜批發市场,但设施简陋,集散能力有限,其余各收购点场地小,且以马路市场为主,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葱农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和决策者,很难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流通组织形式。大葱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运行机制不规范。
三、大葱生产的发展对策
1.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按照“稳主产区、扩次产区、拓展新区”的思路和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结合我县自然条件、大葱宜种区域和市场发展要求等因素,提出大葱生产基地应主要分布在渭河沿岸海拔1300m~1500m,且具备机灌条件的地区。具体规划:一是稳定发展以雒家为中心的生产区,并向东、西延伸扩展次产区;二是在新兴镇杨家、槐沟、大坪、豹子坪、十字道、刘家、颉家、十甲等村建立新区,形成一条从渭河上游朱囿到下游渭阳镇的大葱产业带。
2.发展无公害大葱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在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尤为激烈的情况下,生产高质量无公害大葱是提高我县大葱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县政府和技术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在生产中指导农户多施农家肥、生物菌肥,减少农药用量,改善土壤结构、减轻病害发生;制定和推广无公害大葱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无公害大葱产地及产品认证,创建优质品牌,发挥品牌优势。
3.强化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生产水平。一是科技、农业等部门在制定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和安排科技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大葱在全县农产品中的优势地位,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建立和完善技术体系,加快现有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步伐,注重新品种的引进筛选,特别是抗病、丰产、优质且兼顾市场需求和不同生产目的的专用型品种。同时,开展安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发挥当地农业科研单位、农技部门的作用,举办培训班、讲座,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葱水平。
4.建立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大葱市场服务体系,搞好产后服务,县政府要加大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力度,加快冀城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同时,加快大葱主产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扶持一批大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形成一个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大葱流通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