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学语文,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积累多,语感理解深刻,说话就明确,写文章就顺溜,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巧说巧写,文章当然就美,这就是厚积薄发,多积累写起来就轻松。一、重课本资源,积累课文语言;二、重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1.延伸,推荐读物。2.抓时机,暗中引导。3.示成果,享受成功。三、注重日常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厚积薄发,让学生尽可能抓住各种机会进行积累,多读、多背、多记录,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关键词】积累;写作;开启;源泉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提到写作文,学生皱眉,老师犯难。其实要写好文章,首先就要读好文章,读出别人文章的美,才能写出自己文章的美。常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说明了学生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就像商店一样,你采购的货物多,才有东西外卖,空空如也的商店卖什么?学语文也一样,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积累多,语感理解深刻,说话就明确,写文章就顺溜,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巧说巧写,文章当然就美,这就是厚积薄发,多积累写起来就轻松。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丰富学生的积累,那么如何教学生积累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重课本资源,积累课文语言
翻开人教版语文中高年级的课文,课文后的练习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句”,这些作业的设计,不但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重点,更是告诉我们,教材中课文语言丰富,应珍惜课本资源,充分发挥课本作用,积累优美词句。如第十册《匆匆》这篇课文,对时光的描写非常优美,学完课文,让学生谈自己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再抄录你喜欢的词、句、段。有的同学特别欣赏“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有的同学喜欢“时间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在第四个单元习作中写即将离开母校给母校的一封信中,很多学生就灵活地运用了课文开头的几句话,来说明时光一去不复返,表达对小学生活的留恋。
二、重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
(一)延伸,推荐读物
但凡那些才华横溢、人文底蕴丰厚的大作家们,他们在成长的历程中,无不是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从起步就是在人类文化精品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就阅读了甚至是滚瓜烂熟地背诵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这些熟读成诵,既是语言文字的积淀,更是与先哲前贤的对话。他们从中接受的营养是多方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新课标》中也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些都告诉我们仅仅依靠小学课内那几本语文书是永远不够的,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我时刻抓住各种时机向学生介绍推荐各种书籍,激发他们阅读兴趣,也为他们指明了阅读的方向,如教学《长城》之前,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收集有关长城传说,有关长城历史,有关长城地理位置,有关长城游览;学习《鲁滨逊漂流记》后,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原著;学了《匆匆》,就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文章。
(二)抓时机,暗中引导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积累中抓住各种时机,暗中引导学生积累,使学生不会感到作业的压力,而更有兴趣去做,去实践。如春天来了,就布置有关“春”的积累,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寻春、绘春,收集有关春的成语、对联、谜语、谚语、俗语、诗歌、文章、故事等。经过取舍,改造和加工,编成小报来描绘春天。
(三)示成果,享受成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体会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孩子们体验了成功喜悦,觉得劳有所获,因此,应给学生展示劳动成果的机会。于是,我设计了不同的展示机会:如课前一颂,每天语文课前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认为有价值的词句、谚语、名人名言等背诵给同学听;开展每周一展,教室内设有自我展示栏,把学生精心设计抄有优美词句,各种歇后语,名人名言等卡片贴在展示栏中,让全班同学课后欣赏,评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张,给他以每周一星(积累星)的奖励。记得有位同学,学习较差,平时拖欠作业,而有一次他把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做成了一个精美的书签,挂在展示栏中,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被评为每周一星,当他走上讲台领奖时,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他爱上了看书,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日常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小学生的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在学校与同学交往,在工厂看工人工作,在集市上看人做买卖,在柜台前听服务员介绍商品,招揽顾客,在车厢里听别人讲笑话,在回家的路上看街头宣传标语、广告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文物、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把自己见到的精彩片段及时记下来,把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与体验及时表达出来,收集在自己的生活采集栏中。
俗话说:厚积薄发,让学生尽可能抓住各种机会进行积累,多读、多背、多记录,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编辑:李敏)
【关键词】积累;写作;开启;源泉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提到写作文,学生皱眉,老师犯难。其实要写好文章,首先就要读好文章,读出别人文章的美,才能写出自己文章的美。常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说明了学生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就像商店一样,你采购的货物多,才有东西外卖,空空如也的商店卖什么?学语文也一样,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积累多,语感理解深刻,说话就明确,写文章就顺溜,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巧说巧写,文章当然就美,这就是厚积薄发,多积累写起来就轻松。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丰富学生的积累,那么如何教学生积累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重课本资源,积累课文语言
翻开人教版语文中高年级的课文,课文后的练习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句”,这些作业的设计,不但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重点,更是告诉我们,教材中课文语言丰富,应珍惜课本资源,充分发挥课本作用,积累优美词句。如第十册《匆匆》这篇课文,对时光的描写非常优美,学完课文,让学生谈自己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再抄录你喜欢的词、句、段。有的同学特别欣赏“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有的同学喜欢“时间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在第四个单元习作中写即将离开母校给母校的一封信中,很多学生就灵活地运用了课文开头的几句话,来说明时光一去不复返,表达对小学生活的留恋。
二、重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
(一)延伸,推荐读物
但凡那些才华横溢、人文底蕴丰厚的大作家们,他们在成长的历程中,无不是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从起步就是在人类文化精品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就阅读了甚至是滚瓜烂熟地背诵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这些熟读成诵,既是语言文字的积淀,更是与先哲前贤的对话。他们从中接受的营养是多方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新课标》中也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些都告诉我们仅仅依靠小学课内那几本语文书是永远不够的,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我时刻抓住各种时机向学生介绍推荐各种书籍,激发他们阅读兴趣,也为他们指明了阅读的方向,如教学《长城》之前,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收集有关长城传说,有关长城历史,有关长城地理位置,有关长城游览;学习《鲁滨逊漂流记》后,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原著;学了《匆匆》,就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文章。
(二)抓时机,暗中引导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积累中抓住各种时机,暗中引导学生积累,使学生不会感到作业的压力,而更有兴趣去做,去实践。如春天来了,就布置有关“春”的积累,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寻春、绘春,收集有关春的成语、对联、谜语、谚语、俗语、诗歌、文章、故事等。经过取舍,改造和加工,编成小报来描绘春天。
(三)示成果,享受成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体会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孩子们体验了成功喜悦,觉得劳有所获,因此,应给学生展示劳动成果的机会。于是,我设计了不同的展示机会:如课前一颂,每天语文课前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认为有价值的词句、谚语、名人名言等背诵给同学听;开展每周一展,教室内设有自我展示栏,把学生精心设计抄有优美词句,各种歇后语,名人名言等卡片贴在展示栏中,让全班同学课后欣赏,评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张,给他以每周一星(积累星)的奖励。记得有位同学,学习较差,平时拖欠作业,而有一次他把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做成了一个精美的书签,挂在展示栏中,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被评为每周一星,当他走上讲台领奖时,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他爱上了看书,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日常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小学生的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在学校与同学交往,在工厂看工人工作,在集市上看人做买卖,在柜台前听服务员介绍商品,招揽顾客,在车厢里听别人讲笑话,在回家的路上看街头宣传标语、广告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文物、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把自己见到的精彩片段及时记下来,把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与体验及时表达出来,收集在自己的生活采集栏中。
俗话说:厚积薄发,让学生尽可能抓住各种机会进行积累,多读、多背、多记录,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