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突出主题”方法例探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高考一类作文在“内容”上的评价首先就是“切合题意,中心突出”。“观点明确”和“中心突出”就是我们平时所要求的“突出主题”,那么怎样做到这点呢?笔者认为首先应找好写作切入点,就是写文章时作者所选择的行文角度或落脚点。对同一主题或思想的表达,切入点不同,文章的选材、结构、立意等也会多种多样。所以如果在作文构思时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不仅能充分展现出考生的才华学识,还能用新颖的形式突出写作目的。其次,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巧,文章便具备了绚丽多姿、精彩纷呈的基础,但是还需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方法来“突出主题”。
  一、独辟蹊径切主题
  看问题时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切入主题时当然也可以敢于通过“横看”、“侧看”方式出“奇”,这种“奇”就是不落窠臼,独辟蹊径。比如表现“母爱”主题,多数考生写母亲的关怀、叮咛、无私付出等等,有一篇文章取题为“铃声”从一位山村小学校园里出现的一位小女孩切入,写小女孩费力攀高敲铃,引起看门大爷注意,通过对话揭示该女孩的妈妈是老师,承诺下课才能陪自己的孩子,过于孤独的女孩迫不及待地敲铃想快点得到母爱,令人耳目一新,拍案称奇。这种切入法可称“转换角度法”。
  另外还有“拾掇空档法”,就是从他人都不留意的地方发现闪光点切人,导致行文别开生面,给人以强烈新鲜感。如2007年高考湖南考生写“诗意地生活”时,多数考生从古人、书本、爱情、大自然中找“诗意”,而一位考生却将笔触指向老年人,写爷爷、奶奶迟暮之年恩恩爱爱的故事,该文在结尾这样写道:“我时常望着爷爷奶奶夫唱妇随的身影想,真正诗意的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吧,诗意,就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呀!”可见,新是文章的生命,新是美的灵魂,高考作文切入角度独特、立意新颖,尤其是从人们比较熟悉的人事景物中抽取拾掇出被人忽略的“新”来切中主题,更是会产生出“使人喜”的魅力。再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作,一篇优秀作文不是围绕题目,而是围绕解说语中“不避平凡,不可平庸”来写,设计“我”和“先生”共处,对话情节,结束于“行文至此,罢了……”。这是对“我”询问“先生”“活得如此不潇洒,拒绝平庸有何妙法”的总结答案,其中“罢了”是“拒绝平庸”的诀窍,因为作者在文末写道:“先生至今仍那样幸福地活着,他的境界让周围的人艳羡。在平凡中守住心的不平凡,一切凡尘平庸都不会进入先生心中。”
  二、寻小搜微凝主题
  我们遇到一个作文题,可写的人、事、物、理往往很多,切入口径过大,在材料、立意等方面极易与他人雷同,主题也难以收拢。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化大为小”,小处切入,寻小搜微。因我们平常多见和最不缺乏的,是生活中的常人小事,构思时倘能用心打捞生活中的细小平凡的真、善、美,于纷纭大千世界中,是可以静观万物,摄取机微的。寻小搜微切入主题既是克服材料贫乏之径,也是创造文章新活之途。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好奇心》是这样开头的:“坐在我前桌的那个人竟然没来参加考试?!看着前面空荡荡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纸,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动。”然后用并列式结构推测“她(他)是因为害怕吗”、“她(他)是因为复习太认真而病倒了吗”、“她(他)已经被某所著名院校提前录取了吗”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文在考场上就地取材,从自我真实而琐细感受切入,自然地、巧妙地扣住了“好奇心”,相当机智。作者的三种揣测,活脱脱来自高三学生的生活实际,读来亲切感人。全文能放能收,潇洒自如,亦庄亦谐,灵气流动,显示了较强的写作功力。
  寻小搜微,既不至于信马由缰、言不及义,又能笔力集中,便于迅速构思成文。角度小,立意新,挖掘深,主题凝,这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首要条件。
  三、虚实转换突主题
  如果遇到作文的话题太具体,固然可以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寻出一段独特的经历,或者从自己思考过、感悟过的具体的人、物、景切人来写作,这些实实在在的材料虽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到的最客观的、最本色的原始材料,但毕竟显得狭隘,如果能够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作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或加进主观感受,或深化拓展,使这种领悟和感受具备“情”感“理”趣,这样就能打动阅卷老师了。同样,如果遇到的作文的话题太抽象,可以化虚为实,从“实”字切人,变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话题转变为具体事例或情景,这样的切入能给人现实冲击力,在思维上还给人带来全新的感觉,增强文章针对性、深刻性。
  当然还可虚实结合,使文章既形象又深邃,既有表又有里。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要求对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蕴含的哲理引发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满分作文《恰到好处地选择》设计了这样的一则题记:“雏菊选择了秋野,腊梅选择了寒冬,泉水选择了山涧,我选择了心中的那一泓清泉。”文章开篇提出中心之后,使用典型材料切入,运用俞敏洪、陶潜、老庄等历史人物的事例,牢牢把握论证角度,然后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地展开分析,层层剥笋。结尾处运用排比再次从虚处切入点题:“恰到好处的选择让我们成就生命之花,恰到好处的选择让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恰到好处的选择让我们无悔于那每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首尾呼应,相得益彰。文章由实而虚切入,充分挖掘题目的内在含义,把“对梦想的执著和对自己人生的准确定位”比喻成心中的一泓清泉,形象且富有诗意,构思奇巧,醒人耳目。再如2011年高考广东命题作文“回到原点”,一篇一类文开始就记叙出城市拆迁景象“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明显,这是实写“人生的原点”,后文又写了岭南文化的原点,老巷里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此为文化的原点,是虚写。一实一虚,有提炼有升华;作者还写到了两次回到,一现实一梦境,一实一虚,全文对生活的独特认识体验实属不一般。
  四、暗度陈仓展主题
  成语“暗度陈仓”本指从事别人不知道的行动。写作中是指避开正面,回避大众化的切人角度,采取迂回战术,从暗处“切入”展示主题,这种切人方式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例如2010年高考湖北满分作文《幻想与现实的函数关系》,构思极为新颖,作者不从幻想本身切入,而是把函数思想酝于幻想与现实这一命题之中:提出幻想与现实关系用公式y=kx+b表示,y代表现实,x代表幻想,b是主观条件,k是客观条件。该公式为文学所用,道出人生的起起伏伏。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看问题奇妙而又理性。
  在考场中,考生如果没有多少现实的新鲜材料,不妨用自己已经掌握或熟悉的历史材料、神话典故代替,但一定要加工改造,融入自己的个性观念或时代因素,创作出一个个新的故事,这种切入方法也称得上是“暗度陈仓”。如2005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英雄》,考生凭借着对作文命题和要求的彻悟,以及对《史记》楚汉之争情节的谙熟,这样开头:“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是残阳。天边最后一抹斜晖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断剑和长矛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到处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很明显,该考生让“垓下之围”这个“李”代替了现实材料这个“桃”,充分想象项羽被围时的环境、情景和人物心理,道出其失败的原因是“执迷不悟,一意孤行”、“不纳人言”、“众叛亲离”等,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主题。
  五、切中脉搏显主题
  优秀的文章总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传递着时代的信息,反映着时代的精神。我们只有融入这个社会和时代,用一颗热忱的心,用一双敏锐的眼去观察、拥抱社会和时代,才能切中时代的脉搏,与时代一起舞动。2010年高考江苏卷要求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作,有一篇满分作文从现实切入,以绿草地上飘絮纷飞的蒲公英与成为城市地标的灰色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奶奶家后院的欢乐与霓虹灯给人的奢华等不断对比中透出作者对工业文明的侵扰使绿色生活不再的深深忧思。文笔优美,暗合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开篇“也许绿色的生活只能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了”不同凡响,发人深省。
  尤其要重视的是,写作中我们也容易遇到一些不再新鲜的老话题,那就更要善于联系社会大背景,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多维分析,从“新”切入,写出新意、新精神。如果考生能够以时代意识来观照自己所选取的“旧材”甚至平常的材料的话,仍然是能够表达出鲜活的时代气息的。司马迁受宫刑的故事,众人皆知;但是就有考生紧扣“心灵的选择”话题,将这一故事重新演绎,凸显司马迁的崇高形象。“管宁割席”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虚荣、不贪金钱的高贵品质来大加赞颂。但也有考生在作文中引述了这个故事,从另一角度指出管宁对有缺点和错误的朋友应积极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而不应该“一刀两断”去“割席”。文章独出心裁,很有新意。
其他文献
2012年河南普通高招语文阅卷在河南大学有序进行。笔者有幸再次忝列其中,分工作文评卷。现把阅卷的点滴体会整理出来,概括为作文“八要”、“八不要”,以期来年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注意细枝末节,写就高品作文。  作文“八要”  1. 字数要达标  高考作文试卷(指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下同)共设置1056个方格,也就是说可写1056个字符。在400字、600字、800字、1000字处都有数字标识,80
期刊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是高考的重要题型,也是难度较大、考生易丢分的题目。其实,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基本上都是从“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三个角度来设置的。据此,笔者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对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般主观题的设题规律作一些探索,并总结出相应的答题特点,以期对我们的高三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 从“写什么”角度设题  主要针对概念把握、句义理解、主题提炼、形象概括等方面设题,有时和“为何这样
期刊
又到一年高考时。每当此时,不管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谈论起这个话题。当代名家们笔下独具魅力的高考故事,更让人回味无穷。  著名作家余华,参加了恢复考试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不过落榜了。对于自己的高考,余华在《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一文中写道:“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教室里的黑板上也写着这八个字,两种准备就是录取和落榜。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的任何岗
期刊
一、 形象篇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 结合全诗,分析“风”这个形象具有怎样的品质?  (2) 本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别 薛 华  王 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期刊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认为,
期刊
2012年诗歌鉴赏题大多沿袭了传统的考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设题。如安徽卷,一道题考查分析诗人形象,一道题考查诗歌的语言艺术,各占4分。再如天津卷,共3道题,一道题考查艺术形象,一道题考查艺术特色,还有一道题分两问,前一问考写法,后一问考主题,几乎平分秋色,不偏不袒。全面考查,实际上就是全面落实考纲的要求,可以有效避免猜题押题、考啥教啥的偏向,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命题的做法,估计在今后较长时间
期刊
一、 从陈述对象切入  句子表达的基本要求是陈述的对象要保持前后一致,即主语要能贯穿到底,中途不能改换。  【2012全国新课标卷】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 。  。 , 。 。  ① 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期刊
【作文题】  请以“听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1.辨析题目内涵  “听话”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听+话”,即耳听别人的话语;听从、顺从长辈、领导的意思、意志。  2.打开思路,对文题内涵进行拓展延伸  耳听别人的话语,那么谁听谁的话?孩子听父母的、下级听上级的,我们聆听生命的絮语,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伟人听时代的号角、人民
期刊
2012年8月29日,南京市教研室徐晓彬老师请南京十三中原高三(10)班的学生盛星玮同学在全市高三语文教师培训会上发言,介绍她高三的学习经验。本刊刊发她的发言稿,供读者参考。  各位高三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十三中的盛星玮。我今年高考语文有幸得了高分。以前一直是我坐在下面听老师讲课,今天竟荣幸地给各位老师讲我的复习体会,不由地倍感惶恐。高三在完成了课文学习,步入复习阶段,语文课似乎难免单调、枯
期刊
【作文题】  请你以“眺望”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意清楚,指向明确。这样的作文题也比较贴近考生实际,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都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因为“眺望”理解起来非常容易。按字面解释,“眺望”就是“站在高处向前方远望”。当然,我们在写作时仅从它的字面意思来写,肯定是不可以的。我们要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