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做题当然得有个答案标准,可有些标准答案却往往让人啼笑皆非。
王蒙先生讲过一个他亲历的真实故事:一次,王蒙的孙子为作业上的两道选择题苦思冥想。王蒙要指导他,念初中的孙子竟说:“你不懂。”
王蒙不服气,拿过题来看,一道原句是:“在我的窗外长着一棵杨树。”下边有三个选择:“A、有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B、隔窗望去有一棵杨树;C、我看到窗外有一棵杨树。”要求在这三个选项里挑一个最符合原意的句子。王蒙一看,觉得几个都符合。于是,发挥自己最大的智慧,选了一个。结果,孙子一查“标准答案”,说:“错,零分。”第二道选择题是:“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下面又是三个供选择的选项:“A、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B、生命对于人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它只有一次;C、既然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它非常宝贵。”王蒙看完这几个选择,又觉得都对得上题意。他不甘心在孙子面前败下阵来,于是仔细对比一番后,选了一个。结果,孙子再查“标准答案”,又说:“错,零分。”王蒙还是“败下阵来”。
类似的情况在很多作家的身上发生过。
侯文咏先生有一篇文章被收录进初中语文教科书里。那一年,他的孩子正好是第一届读到这篇文章的九年级学生,他们班上的同学就对他说:“你回去问问你爸爸,这篇课文到底要考什么?”于是儿子跑回来问他。侯先生不听还好,一听差点儿没昏倒。他生平最痛恨考试,没想到自己的文章却变成了别人考试的题目。
他抓了抓头,尴尬地说:“我真的不知道学校老师会考什么……”“可是,”儿子着急地说,“你是作者啊!”“问题是我当初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让人拿来当考试题目的啊。”后来,学校真的以这篇课文为题考了一次试。
儿子考完试,侯先生突发奇想,让儿子把考卷拿回来他自己也考一考。
不考还好,一考之下发现自己不会做的题还真多。答完试卷,儿子对照答案,他竟只得了87分。儿子表情沉痛地告诉他:“爸,你这个成绩拿到我们班上只能排十三四名。”
侯先生听后愣住了。考十三四名当然不是很糟,但这起码表示,我们的制度更认同那12个比我分数更高的同学。这实在很可怕。如果所有的人都很“乖”,大家循规蹈矩变成了拿高分的考试高手,将来谁来当作者写文章给人读呢?
有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问的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让梨吗?”一个学生答道:“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让梨。在一张小学二年级的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目:雪融化后是什么?有位同学答道:雪融化后是春天。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大大的叉。因为标准答案是:水。有位小学生在“三个臭皮匠”后面填:臭味都一样。老师给他打了个大大的叉。另一位小学生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后面填:老鼠儿子会打洞。老师又是一个大大的叉。还有位小学生在“竹篮打水”后面填:一篮水。老师还是一个大大的叉……因为在这些题后面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要与这个答案不符,一律会打叉,别无选择。
问题出在哪儿?该怪老师吗?
有位小学老师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有位学生在一道填空题上写道“绿色的月光,照在小树林里”,他觉得这个小学生很有想象力和观察力,就给这道题打了个大大的钩。这位小学生的家长在检查作业时,发现了这位老师批改的这道题,认为他这是在误人子弟,月光怎么会是绿色的?家长找校长反映,校长问这位老师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他说是银白色的月光,照在小树林里。校长问:“你怎么不按标准答案改呢?你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为此,这位老师被要求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进行检讨,并被扣发了三个月奖金。这位小学老师脸上露出无奈的神色,沮丧地说,我们的教育总有一个标准答案,在这个标准答案中,学生们的思想是被禁锢在一个框子里的,无法跳出。我们的老师也只能在这样的框子里去教学生,因为我们无法跳出固有的教学大纲。
这位老师不无感慨地说,在以色列,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会对孩子们说这样一句话:孩子,生活中,有一种没有形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那就是智慧。智慧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在你充满美丽的想象中,你会感到你的思想如天空般宽广、辽阔。如果你说太阳的颜色除了红色还有黑色、绿色、白色……那么,我要说,我可爱的孩子,你一定会成为下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以色列人虽然只占全球人口的0.23%,但是却有121人获得过诺贝尔奖,比例高達18.5%,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国之首。这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国度所产生的神奇效果。
(编辑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