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城市位于辽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积温3000-3100℃,无霜期在170d左右,年降雨量在600-800mm。海城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耕地面积10万hm2,其中玉米面积4万hm2,水稻面积2万hm2。全市拖拉机保有量7300台,配套农具9800台(件),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5%。近年来,海城市农机推广部门以解决农机作业薄弱环节为切入点,以保护性耕作项目为支撑,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机化新技术,推动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业机械化;免耕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42-1
1 保护性耕作项目情况
项目区现有人口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万人,农村劳动力2.4万人。项目区区域经济比较发达,商品市场异常活跃,有远近闻名的西柳服装市场、感王蔬菜市场和黄金市场。现有耕地面积13.3方亩,其中旱作耕地面积12.1万亩,种植作物主要是玉米。项目区现有拖拉机保有量554台,机引犁34台,联合整地机52台,旋耕机27台,灭茬机18台,免耕播种机3台,播种施肥机288台(其中精量播种机2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台,打药机150台,其他机具156台。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市场经济发达,农民对保护性耕作认识高,具备推广保护性耕作条件。
2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运行效果
项目由海城市农机局负责实施,海城市农机技术推广站为技术依托单位。2004年,在感王镇进行了小面积的保护性耕作试验,2005年以后逐步扩大试验面积,并吸取以往开展保护性耕作的经验教训,严格按照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操作。根据海城市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秸秆还田浅耕残茬模式和高茬覆盖模式,2009年完成秸秆还田模式66.7hm2,完成高茬覆盖模式133.4 hm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详见表1。
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不仅节省种子,提高化肥利用率,而且作物的长势明显好于传统耕作地块,667m2平均增产10%,节本增效60元。而且,其他主要指标也有了明显提高,为进一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农民的认可。
3 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确定
根据海城市气候条件、作物品种以及耕作习惯,采用一年一作玉米种植地块为保护性耕作区域,确立了两种保护性耕作模式。
3.1 秸秆还田浅耕模式
工艺流程: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苗带浅耕处理残茬―免耕精量播种―深施化肥―化学除草。
该模式采用秋季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浅旋处理残茬,免耕播种深施化肥,药剂除草免中耕。其秸秆覆盖率可达50%以上,旋耕深度6-8cm。
该模式2010年作业面积发展为133.4hm2,秋季秸秆粉碎还田作业后,用旋耕机进行浅旋,旋耕深度6-8cm,将粉碎后的秸秆与表土混拌,以防止冬季被风吹散或成堆,保证地表覆盖。适时早播,进行药剂灭草,免耕播种达到半株距精量播种。
3.2 高留茬耕播模式
工艺流程:玉米收获 (秸秆运出、高留茬)―灭茬―精量播种―深施化肥―化学除草―至少中耕1次。
该模式的留根高度为30cm以上,立茬越冬,春播前灭茬,采用灭茬播种一次完成,灭茬深度在6-7cm,然后适时播种以防跑墒。为了形成垄形,至少中耕1次。播种在灭茬后的垄上进行。如果采用平作,可以行间免耕播种,而不必进行灭茬或其他耕作。若在灭茬耕幅内喷洒化学药剂,行间杂草控制采用中耕方式。
4 保护性耕作的优势体现
通过保护性耕作试验田的测试,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优势已经初步显现:
(1)出苗率。传统耕作模式为90%,保护性耕作模式为92%。
(2)土壤有机质含量。传统耕作模式和高留茬模式为1.89%,秸秆粉碎覆盖模式和整覆盖模式为1.90%。
(3)产量。传统耕作模式平均产量为742 kg/667m2,高留茬模式平均产量为772kg/667m2,整秆覆盖模平均产量为776.5 kg/667m2。
(4)土壤容重。传统耕作模式为1.26g/cm3,保护性耕作模式为1.24g/cm3。
(5)土壤含水量。传统耕作模式为13.84%,保护性耕作模式为13.86%。
5 结语
无论是项目开展还是试验对比,其根本目的在于拿出让农民和基层干部信服的典型,让农村干部、群众从直观中看到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差别,真实地感受到保护性耕作的益处,以点带面,增加辐射,带动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全面发展。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耕作方式,在试验示范阶段,不仅需要项目和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政府部门予以重视。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一定要把技术的引进、示范、总结工作做实,把试验做充分,把结果弄清楚,让农民眼见为实,让这一利国利民的新技术造福子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业机械化;免耕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42-1
1 保护性耕作项目情况
项目区现有人口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万人,农村劳动力2.4万人。项目区区域经济比较发达,商品市场异常活跃,有远近闻名的西柳服装市场、感王蔬菜市场和黄金市场。现有耕地面积13.3方亩,其中旱作耕地面积12.1万亩,种植作物主要是玉米。项目区现有拖拉机保有量554台,机引犁34台,联合整地机52台,旋耕机27台,灭茬机18台,免耕播种机3台,播种施肥机288台(其中精量播种机2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台,打药机150台,其他机具156台。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市场经济发达,农民对保护性耕作认识高,具备推广保护性耕作条件。
2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运行效果
项目由海城市农机局负责实施,海城市农机技术推广站为技术依托单位。2004年,在感王镇进行了小面积的保护性耕作试验,2005年以后逐步扩大试验面积,并吸取以往开展保护性耕作的经验教训,严格按照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操作。根据海城市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秸秆还田浅耕残茬模式和高茬覆盖模式,2009年完成秸秆还田模式66.7hm2,完成高茬覆盖模式133.4 hm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详见表1。
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不仅节省种子,提高化肥利用率,而且作物的长势明显好于传统耕作地块,667m2平均增产10%,节本增效60元。而且,其他主要指标也有了明显提高,为进一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农民的认可。
3 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确定
根据海城市气候条件、作物品种以及耕作习惯,采用一年一作玉米种植地块为保护性耕作区域,确立了两种保护性耕作模式。
3.1 秸秆还田浅耕模式
工艺流程: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苗带浅耕处理残茬―免耕精量播种―深施化肥―化学除草。
该模式采用秋季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浅旋处理残茬,免耕播种深施化肥,药剂除草免中耕。其秸秆覆盖率可达50%以上,旋耕深度6-8cm。
该模式2010年作业面积发展为133.4hm2,秋季秸秆粉碎还田作业后,用旋耕机进行浅旋,旋耕深度6-8cm,将粉碎后的秸秆与表土混拌,以防止冬季被风吹散或成堆,保证地表覆盖。适时早播,进行药剂灭草,免耕播种达到半株距精量播种。
3.2 高留茬耕播模式
工艺流程:玉米收获 (秸秆运出、高留茬)―灭茬―精量播种―深施化肥―化学除草―至少中耕1次。
该模式的留根高度为30cm以上,立茬越冬,春播前灭茬,采用灭茬播种一次完成,灭茬深度在6-7cm,然后适时播种以防跑墒。为了形成垄形,至少中耕1次。播种在灭茬后的垄上进行。如果采用平作,可以行间免耕播种,而不必进行灭茬或其他耕作。若在灭茬耕幅内喷洒化学药剂,行间杂草控制采用中耕方式。
4 保护性耕作的优势体现
通过保护性耕作试验田的测试,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优势已经初步显现:
(1)出苗率。传统耕作模式为90%,保护性耕作模式为92%。
(2)土壤有机质含量。传统耕作模式和高留茬模式为1.89%,秸秆粉碎覆盖模式和整覆盖模式为1.90%。
(3)产量。传统耕作模式平均产量为742 kg/667m2,高留茬模式平均产量为772kg/667m2,整秆覆盖模平均产量为776.5 kg/667m2。
(4)土壤容重。传统耕作模式为1.26g/cm3,保护性耕作模式为1.24g/cm3。
(5)土壤含水量。传统耕作模式为13.84%,保护性耕作模式为13.86%。
5 结语
无论是项目开展还是试验对比,其根本目的在于拿出让农民和基层干部信服的典型,让农村干部、群众从直观中看到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差别,真实地感受到保护性耕作的益处,以点带面,增加辐射,带动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全面发展。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耕作方式,在试验示范阶段,不仅需要项目和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政府部门予以重视。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一定要把技术的引进、示范、总结工作做实,把试验做充分,把结果弄清楚,让农民眼见为实,让这一利国利民的新技术造福子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