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检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与下肢动脉腔内治疗后再缺血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shihong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发生再缺血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髂股动脉支架置入后再次出现缺血事件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TEG检测花生四烯酸途径(arachidonic acid,AA)的血小板抑制率、腺苷二磷酸途径(adenosine diphosphate,ADP)的血小板抑制率及腺苷二磷酸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ADP-induced platelet-fibrin clot strength,MAADP),并分析MAADP>47 mm和MAADP≤47 mm两组间差异,以及TEG指标与初次治疗后无缺血事件维持时间的关联。

结果

9例患者(23.9%)AA抑制率<50%,14例患者(36.8%)ADP抑制率<30%,5例患者(13.2%)同时出现AA抑制率<50%且ADP抑制率<30%。ADP抑制率<30%的患者与ADP抑制率≥30%的患者相比,初次治疗后无缺血事件维持时间明显少于后者(χ2=10.755,P<0.001);在MAADP>47 mm的患者中,初次治疗后无缺血事件维持时间也明显少于MAADP≤47 mm的患者(χ2=4.408,P=0.036)。

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是下肢腔内治疗后再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TEG检测能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减少治疗后缺血事件的发生。

其他文献
吞噬细胞数量及功能缺陷属于最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中的第5大类。最严重的吞噬细胞数量缺陷疾病为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吞噬细胞功能包括移动、趋化、黏附、吞噬和杀菌等功能。临床最常见的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包括黏附分子缺陷和慢性肉芽肿病。现分别阐述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黏附分子缺陷和慢性肉芽肿病3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分子特征、临床特点、实验室发现、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
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危害儿童健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累及呼吸、消化、生殖等多系统,预后极差。CF的发生存在种族特异性,欧美人群多见,亚洲人群罕见。近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儿童CF患者被发现,可能由于对CF的认识不足,中国CF的发生率被低估。现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对CF进行介绍,以提高儿科临床医师对本病的关注及认识,做到早期识别与干预,最终改善CF患儿的预
期刊
X连锁高免疫球蛋白(Ig)M血症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主要是由于编码CD40配体(CD40L)的基因突变使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功能缺陷,导致IgM水平正常或增高,IgG、IgA和IgE水平明显降低。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伴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肿瘤。
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HIES)是一个多系统疾病,以湿疹、皮肤脓肿、皮肤和肺部复发性葡萄球菌感染、肺大疱形成、念珠菌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清IgE水平升高为特征。辅助性T淋巴细胞17数量减少或缺如,STAT3基因显性负性杂合突变有助于疾病诊断。使用必要的抗生素,是预防化脓性肺炎、防止肺囊腔形成和支气管扩张的必需措施。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MC)特征为持续或反复指甲、皮肤、口腔或生殖道黏膜白色念珠菌感染,可由各种免疫内在缺陷引起。CMC可见于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高IgE综合征、白细胞介素(IL)-12p40和IL-12受体β1(IL-12Rβ1)缺陷、Caspase募集结构域9缺陷和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病念珠菌病外胚层发育不良。CMC的发病机制提示IL-17A、IL-17F、IL-22免疫受损。常染色体隐性遗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