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的文明之风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8ni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步入了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时代。北京作为千年帝都,虽然是封建势力和封建习俗观念的顽固堡垒,但新时代的文明思潮也冲击着落后的观念和习俗,兴起了一股文明之风。
  1911年12月,孙中山在会见各省代表会议代表和商谈组织临时政府问题时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辛亥革命后,西风东渐,人们把西方传过来的东西冠以“文明”二字。如新式服装称为“文明新装”;西餐称为“文明大菜”; 新式婚礼称为“文明结婚”;西式手杖也被称为“文明棍儿”,等等。
  辛亥革命后,标志社会文明进步的首先是“剪发辫,改服饰”。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剃发令,男子一律剃发蓄辫。经过“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镇压,中国男人的脑后有了一根大辫子。这一不男不女的发型,成了一个累赘,也成为心理上的阴影。清末,就有维新派人士提出剪除发辫的陋习,但大辫子已经成为大清统治的象征,是万万动不得的。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于3月5日即颁布了《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等一些移风易俗的法令,剪发辫,改服饰才得以推行。但仍有少数封建顽固派和清朝的遗老遗少,拒不剪辫易服以示对大清国的忠诚。1917年,京城曾上演了“辩帅”张勋率领五千名“辫子兵”短命复辟的闹剧。直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有的封建遗老虽然剪了大辫子,但仍在脑后留着齐肩长发,成为表现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中封建顽固派代表性人物形象。但历史文明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在新旧交替的服饰变革中,男子的西装、中山装、青年学生制服以及女子的“上衣下裙”、“改良旗袍”、“ 蓝布大褂”等,渐渐在京城流行开来,成为“文明新装”的主流。
  辛亥革命后兴起的女权运动,首先是从“戒缠足”开始的。中国女子的“裹小脚”陋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把好好一双天足硬裹成“三寸金莲”,把健康的女子裹成残废人,这是对妇女肉体和心灵的摧残。辛亥革命后的妇女“放脚运动”,成为女子解放的标志。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达了《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通饬各省一体劝禁,其有故违令者,予其家属以相当之罚”。许多早已受尽了裹脚痛苦的妇女们,“不待命令,自解放,风靡一时”。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要革除千年的封建积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此后,女子“放脚”与“裹脚”的斗争延续了许多年。在偏僻的乡村,直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有女童裹脚的现象存在。我母亲1916年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农村,从四五岁被裹脚,直到十多岁才被放脚,形成了半裹半放的“解放脚”,造成了一生的痛苦。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对婚姻大事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婚姻自主被视为大逆不道。由此,形成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等所谓“六礼”之仪一整套繁琐的封建婚俗。数百年的帝都,融合了汉文化和蒙古族、满族等多民族的文化,造就了老北京特有的婚俗文化。老北京的婚俗仪式,虽然因民族不同、身份有别、贫富差异等区别,但讲究场面的排场和程序的礼法是共同的。从相亲、合婚、放定到迎娶、回门都有繁琐的礼仪程序,充满了迷信色彩和繁文缛节。如“合婚” 要到“命馆”去请算命先生看属相、批八字,由算命先生来决定是“上等婚”还是“中等婚”,由命馆发放“龙凤帖”(结婚证)。迎娶一定要用花轿,表示明媒正娶。所以旧京有众多专门的喜轿铺,承担女家“过嫁妆”和男家迎娶。过去,北京街头经常能看到鼓乐吹吹打打的过嫁妆和迎娶的热闹场面。这样的婚俗不仅使男女双方家庭耗费不菲的费用,也使新郎新娘被折腾得身心疲惫。
  辛亥革命后,西方的新式婚礼传入京城,在知识青年中率先效仿,举办“文明结婚”。 男女双方不去命馆合婚,而是自具结婚证书。迎娶时,不坐花轿,改为马车、汽车接新娘。新娘不穿传统的“凤冠霞帔”,改穿白色礼服长裙,披白纱,戴花冠。新郎亦改长袍马褂为西式燕尾大礼服。婚礼仪式一般在礼堂或大的饭庄举行。人们入座后,开始奏乐,男女傧相引导新郎新娘入席,证婚人宣读证书,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介绍人和来宾发表贺词。最后全体合影留念。通常不备酒席,有时举办象征性茶话会或酒会。这样的“文明结婚”,既简单花费又少,很受青年人的追捧。至今北京人举办婚礼,基本上还延续了这种文明结婚的形式。
  清末民初,欧洲的话剧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戏曲相结合,用京剧的锣鼓经、道白、台步,有时也唱一段“皮黄”。但舞台用真实布景,剧中人物穿时装,不化妆。这种新旧结合的戏剧形式,人们称其为“文明戏”。文明戏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编演新剧目,反映民众关切的一些社会问题,针砭时弊,有说有唱,通俗易懂,受到市民欢迎,辛亥革命后在北京颇为流行。1913年,梅兰芳到上海演出后,观摩了很多文明戏的演出和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化妆,受到启发,回京后排演了《孽海波澜》、《宦海潮》等文明戏,轰动一时。1914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的周恩来,不仅登台在《恩怨缘》、《一元钱》、《华娥传》和《仇大娘》等文明戏中扮演角色,还担任剧团的布景部副部长,负责舞台设计。北京文化界曾邀请周恩来担任主演的《一元钱》剧组到北京演出过。《鲁迅日记》中,在1912年6月11日这一天,也有鲁迅先生到广和楼看文明戏的记载。可见当时文明戏在北京火爆的程度。
  在北京的煤市街口,1907年建立了一家文明茶园。文明茶园的主要经理人俞振庭是京剧著名武生演员,和杨小楼、尚和玉是师兄弟。他曾创办过“双庆社”、“斌庆社”等班社,培养和扶持过梅兰芳、李万春等一大批演员。辛亥革命后文明茶园大力倡导文明新风,破除千百年来的封建传统旧习,在京城首开戏园的夜场演出;打破了妇女不能进戏园看戏的禁区,在戏园楼上专辟女座;开创了女伶登台、男女同台演出的先例。文明茶园的这些举措,在京城内外引起了很大震动,大小报刊纷纷载文称赞“文明茶园,名副其实”、“数百年来,堪称第一”。 文明茶园戏台的抱柱对联“强弱本俄顷,愿同胞爱国正宗,此日漫谈天下事;古今无常理,结团体文明进步,他年都是戏中人” 也颇具时代精神。著名演员刘喜奎、王惠芳、梅兰芳等都在文明茶园演出过文明戏。
  民国初年,在天桥建起的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城南游艺园里,专门开设了一处“文明戏场”,由著名文明戏演员张笑影领戏班在此演文明戏。他们根据清末民初在北京发生的真实奇案编演的《锯碗丁》和《春阿氏》,轰动京城,市民争相一睹为快。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在京城童年时代逛城南游艺园时,曾写道:“那里的文明戏,也一样地使我产生兴趣,小鸣钟,张笑影的《锯碗丁》、《春阿氏》,都是我喜爱看的戏曲。”
  辛亥革命后京城兴起的文明之风,对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明进步的新时代潮流,从此一浪高过一浪,使北京成为走在革命前沿的都市。作者单位:中国评剧院
其他文献
全球第九大黄金生产国——乌兹别克斯坦2005年黄金产量将由2004年的84.85t增至87t。增长2.5%。
在坨一联投产成功由本公司设计由万达委托制造的蒸汽原油静态混掺装置,成功解决了该站含聚原油加热系统利用高附加值蒸汽作为热源时导致间接换热设备换热效率大幅下降而无法
7月,大连市政府夏德仁市长和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吉姆·彼得逊及加拿大国际镍公司(简称英可)的高层管理人员一起,参加了在中国大连成立的英可高新技术材料有限公司开业庆典。
一开国大典升旗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的日子,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下午3时,党和国家领导人齐集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上,群情激昂,欢声雷动。升国旗是开国大典的一项重要议程,升旗仪式由大会主持人林柏渠宣布,当林柏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毛泽东主席按动了升旗电钮。此时,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沿着22米高的洁白旗杆缓缓上升。整个
文件中心在西方已被普遍应用,它不仅具有档案室安全保密的优点,而且产权明确,职责分明,效率更高,同时有利于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本文以高校为视角探索文件中心
巴西矿业公司2005年前三季度收入比2004年同期增长23%,达100亿美元,公司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期增长59%,达到了31亿美元。
目前世界范围内变形镁合金研究领域的前沿热门课题——变形镁合金连续铸轧成型技术.近日在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获悉,6mm×600mm的AZ31B变形镁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乡镇这一级政府属于政社合一体制,由人民公社直接参与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工农业生产由政府下达指标,生产单位无经营自主权,造成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