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教”比“教什么”重要。抓住“读”“析”“问”“延”四个关键点,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读 析 问 延
一、在“读”上更进一步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在“读”上用心做功课。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乡愁》时,以读为线,分三步进行教学:①初读,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范读,然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读准重音,读出感情,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②品读,要求学生反复读课文,思考“哪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愁?”,引导他们理解诗作的语言美;③吟读,教师提出“假如你是作者,你将怎样诵读这首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作的意境美以及作者真挚的感情。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二、在“析”上更进一步
1.分析字词不能蜻蜓点水。
有些字词是理解文本的关键,教师对此不能熟视无睹。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例如,他在执教《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岁一枯荣”中的“荣”字的含义,先展示了“荣”字的甲骨文形式,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与春天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他们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2.赏析句子不能隔靴挠痒。
叶圣陶说过:“讲析课文,无非是把语句讲清楚。”这告诉我们,赏析句子要深刻到位。
例如,《故乡》中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的表面意思是“路都是人走出来的”,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里的“路”并不是普通的路,而是指人生之路、社会变革之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是:只要大多数人觉悟起来,勇往直前,就能在黑暗之中闯出一条光明之路。教师如果能够这样分析,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3.诠释主旨不能照本宣科。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味依赖教参,也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诠释。
例如,教参对《风筝》的主题进行了两个层面的解读:一是亲情的叙述,这是外显层面;二是强调了其教育意义。实际上,还应有第三个层面,即对“健忘”的国人的劣根性的批判。鲁迅先生写自己被无边的“寒冷”所包围,这是以象征的结尾流露出浓重的忧郁、悲观情绪,对此,教师应该有所认知。
4.解读人物不能人云亦云。
例如,《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真的是“沙俄专制制度下警察的代言人”吗?如果联系《小公务员之死》等其他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作为沙皇政府豢养的一个小人物,他的行为也有合理性,他的善变,也是一种无奈,完全是出于“自我保护”。这样,学生也就能够理解:其实,奥楚蔑洛夫也是可怜可悲的人物。
三、在“问”上更进一步
1.于无疑处生疑。
例如,《故乡》中描写闰土有这样一段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就抓住这段话不停地追问学生:“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上学读书,但他却要做劳动的帮手,原因是什么?”“这么小的孩子都劳动了,闰土一家为什么还不够吃?”这样的追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在今后的阅读中生发出更多的疑问。
2.于生疑处解疑。
有了疑问,就要解答。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梅岭三章》的第一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把原诗后两句修改为“只要还有一口气,誓将革命干到底”,结果遭到学生齐声反对,认为“味道变了”。他趁机追问:“味道变了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得出:诗歌的语言是形象的,没有形象化的语言,诗味就荡然无存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较好地掌握了诗歌的语言特点。
四、在“延”上更进一步
1.按“最近发展区”理论向课前课后延伸。
教师要根据学习需要,要求学生查阅和搜集相关资料,以增加对文本、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了解;要提供相关阅读文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要结合课内文本,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总之,教师要以课内文本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向四面八方拓展,寻找到知识的新的出发点,从而构建起比较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结合学生的生活做适当延伸。
课文里的生活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笔者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尚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于是先让他们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描述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然后直接切入对“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的学习,进而引导他们在平时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从而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课文内容的趣味性。
3.给学生创造勇于实践的氛围。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地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自我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最终实现自我教育。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核舟记》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佛印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特意找了一个胖胖的学生上台表演,整个过程轻松有趣,令人捧腹,却丝毫没有哗众取宠之感。
语文学习离不开文本这一载体,要上好语文阅读教学课,教师应当老老实实地研读文本,在“读”“析”“问”“延”上下功夫,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舞台,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教”比“教什么”重要。抓住“读”“析”“问”“延”四个关键点,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读 析 问 延
一、在“读”上更进一步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在“读”上用心做功课。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乡愁》时,以读为线,分三步进行教学:①初读,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范读,然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读准重音,读出感情,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②品读,要求学生反复读课文,思考“哪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愁?”,引导他们理解诗作的语言美;③吟读,教师提出“假如你是作者,你将怎样诵读这首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作的意境美以及作者真挚的感情。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二、在“析”上更进一步
1.分析字词不能蜻蜓点水。
有些字词是理解文本的关键,教师对此不能熟视无睹。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例如,他在执教《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岁一枯荣”中的“荣”字的含义,先展示了“荣”字的甲骨文形式,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与春天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他们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2.赏析句子不能隔靴挠痒。
叶圣陶说过:“讲析课文,无非是把语句讲清楚。”这告诉我们,赏析句子要深刻到位。
例如,《故乡》中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的表面意思是“路都是人走出来的”,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里的“路”并不是普通的路,而是指人生之路、社会变革之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是:只要大多数人觉悟起来,勇往直前,就能在黑暗之中闯出一条光明之路。教师如果能够这样分析,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3.诠释主旨不能照本宣科。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味依赖教参,也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诠释。
例如,教参对《风筝》的主题进行了两个层面的解读:一是亲情的叙述,这是外显层面;二是强调了其教育意义。实际上,还应有第三个层面,即对“健忘”的国人的劣根性的批判。鲁迅先生写自己被无边的“寒冷”所包围,这是以象征的结尾流露出浓重的忧郁、悲观情绪,对此,教师应该有所认知。
4.解读人物不能人云亦云。
例如,《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真的是“沙俄专制制度下警察的代言人”吗?如果联系《小公务员之死》等其他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作为沙皇政府豢养的一个小人物,他的行为也有合理性,他的善变,也是一种无奈,完全是出于“自我保护”。这样,学生也就能够理解:其实,奥楚蔑洛夫也是可怜可悲的人物。
三、在“问”上更进一步
1.于无疑处生疑。
例如,《故乡》中描写闰土有这样一段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就抓住这段话不停地追问学生:“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上学读书,但他却要做劳动的帮手,原因是什么?”“这么小的孩子都劳动了,闰土一家为什么还不够吃?”这样的追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在今后的阅读中生发出更多的疑问。
2.于生疑处解疑。
有了疑问,就要解答。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梅岭三章》的第一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把原诗后两句修改为“只要还有一口气,誓将革命干到底”,结果遭到学生齐声反对,认为“味道变了”。他趁机追问:“味道变了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得出:诗歌的语言是形象的,没有形象化的语言,诗味就荡然无存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较好地掌握了诗歌的语言特点。
四、在“延”上更进一步
1.按“最近发展区”理论向课前课后延伸。
教师要根据学习需要,要求学生查阅和搜集相关资料,以增加对文本、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了解;要提供相关阅读文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要结合课内文本,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总之,教师要以课内文本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向四面八方拓展,寻找到知识的新的出发点,从而构建起比较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结合学生的生活做适当延伸。
课文里的生活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笔者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尚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于是先让他们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描述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然后直接切入对“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的学习,进而引导他们在平时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从而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课文内容的趣味性。
3.给学生创造勇于实践的氛围。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地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自我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最终实现自我教育。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核舟记》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佛印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特意找了一个胖胖的学生上台表演,整个过程轻松有趣,令人捧腹,却丝毫没有哗众取宠之感。
语文学习离不开文本这一载体,要上好语文阅读教学课,教师应当老老实实地研读文本,在“读”“析”“问”“延”上下功夫,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舞台,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