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ie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体现了富有深远战略眼光的中国智慧,展现了海纳百川的开阔境界。汇聚社会发展的价值共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世界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与世界历史意义。
  [关键词] 修昔底德陷阱;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方案
  [中图分类号] D616; D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07-0034-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创新思想。在接受美国《赫芬顿邮报》子报《世界邮报》创刊号专访时,他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后来在访美演讲时,他再次强调:“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1 这些重要论述对于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突破“零和博弈”思维的中国主张
  “修昔底德陷阱”是美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概念,他借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论述,表达出新崛起的大国与守成大国必将因国家利益产生强烈冲突乃至战争的意义。这个比喻关涉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是“古典世界的历史悲剧是否仍然会在当代重演”。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过程中,不乏西方学者以此考量未来的中美关系,固守零和博弈的观念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因此,“修昔底德陷阱”虽典出希腊,但指向现代国际问题,实则是对当今大国关系走向做出的一种阐释。通过简要分析历史上大国关系的演变和当代中美关系发展走向可见,这种引人担忧的“陷阱”描述的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一个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历史规律。
  从修昔底德关于雅典和斯巴达战争的论述角度看,这个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体现带有历史启示的经典史实并不专指新崛起的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颇为常见,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的这场战争之所以为后世所瞩目,乃是因为其在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之间展开。意欲控制希腊的雅典动用强大的兵力,斯巴达人与之抗衡,战争的起因主要是希腊各城邦内部分化和地缘政治,战争以斯巴达的胜利而结束。随着民主时代告终,希腊由盛转衰。确实,“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2 ,但这场历时27年的战争反映的并非主要是新崛起的大国与守成大国的矛盾,而是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这里并不必然存在一种不可绕过的“陷阱”,而主要是两个同盟之间的军事较量,不应对此进行过度解读。
  从历史上大国关系的演变角度看,“修昔底德陷阱”并非不可避免的历史规律,而只是一种在统计学上多次出现的历史现象。这在近代西方国家发展中可见一斑,由英国与西班牙大海战开始,法、德、俄、意诸国都通过战争取代此前的霸权国而实现大国崛起。据统计,在15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119次大国战争中,新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同时参战的有64 次。1这种历史现象反映了国际安全困境,但在总体性分析中应当看到,很多战争与新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无关,战争往往源于殖民的目的或民族宗教问题,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崛起也并非一定要通过战争,因而“修昔底德陷阱”不是在国际舞台上被反复证明的真理。
  从当代中美关系发展角度看,“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推理实际上是保守思维方式的体现,谋求世界发展的良好格局,应从实现共同利益角度完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毋庸置疑,近代西方国家排他性的崛起造成的对抗和战争已为国际社会所警示,虽然后来国家间的战争仍然不时发生,但各国都已意识到发动战争所要承受的沉重代价。尽管多年来中美关系出现过一些波折,但两国都深知彼此的共同需要日益增加,在未来全球治理方面也都承担着重要责任,在合作共赢中完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于实现两国的共同利益。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对抗和冲突只能使两国俱损,用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考量未来的中美关系,无非是固守陈规、杞人忧天之类习惯性的心理暗示。未来的国际发展当然不必重蹈古人的覆辙,中美两国应以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共同创造未来。
  概言之,如果因之多次出现,而将“修昔底德陷阱”理解为历史规律,则无疑反映了对国际社会现实发展现状与走向的过度解读。当今全球治理要向前看,各国都应具有对和平与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作为具有重要世界影响力的中美两国在发展过程中尤应如此。应当充分意识到,大国之间的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有益于国际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因此,对于将“修昔底德陷阱”视为一种被超越的坏的可能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为此提供了视域开阔的中国智慧。
  防止“修昔底德陷阱”的中国智慧
  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繁荣呈现了富有深远战略眼光的中国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所指出的,“堅持讲信修睦”,“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心心相印”,“坚持开放包容”,“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的发展为亚洲和世界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愿继续同东盟、同亚洲、同世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 2。可见,中国发展体现了“见利思义”的价值观念,彰显了“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世界视野,进而展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阔境界。由此呈现的中国智慧表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同于西方近代文明的新发展理念,这决定了中国不仅没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思维传统,而且具有超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实践理念。
  首先,“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为天下”的天下观念与仅立足于国家利益考量国际关系的西方传统政治思维颇为不同,实则注重实现世界公共利益的实践理念。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具有世界性,尽管那时的“天下”仅限华夏域内,并非今日全球之谓,但从天下出发考量各诸侯国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理念。孟子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道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价值理想,对“天下大势”的关注反映了天下政治的重要性,古代各民族的交融与发展体现了人们对共同利益的追求。在强调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的当今时代,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天下观念的实质可见,中国传统政治理念没有“修昔底德陷阱”的文化基因,以此形成所谓“中国威胁论”之类论调并无可取之处。   其次,崇尚和谐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协和万邦”等和谐观念在历史长河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时的基本价值遵循。回顾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可见,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搭起了“文化传播的生命之桥”,它“启发了各民族进行文化创造的灵感和智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参与世界性的文化交流,获得世界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1这种和谐观念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文化主调,将“兼相爱、交相利”视为“天下之治道”,在“同一个世界”因“同一个梦想”展开“我和你”的对话,倡导世界各国和谐共处、协作互信、发展共赢、互补融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精神的博大格局,体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中国智慧。
  再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深刻阐释开启了理论新境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体现中国文化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念获得普遍关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强调和谐世界理念,反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体现了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新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2毋庸置疑,提倡求同存异、互惠共赢、共同发展,有利于消解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从中美关系的实际情形来看,“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有三大保障:‘一带一路’补全球化短板,开创中美合作共赢新格局;共同应对全球公域问题挑战,引领中美合作新方向;中国世俗文明精神修补美国宗教文明精神,开创东西互鉴新时代” 3。因此,中美两国的未来发展不必受“修昔底德陷阱”这种坏的可能性的思维束缚,而应面向未来开创有利于世界发展的和谐共赢的好的可能性,使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同舟共济,使各国人民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提升幸福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汇聚社会发展的价值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潮流且体现大国责任担当意识的创见。习近平总书记在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 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方案”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与潜质,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交往与合作提供了合理思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与世界历史意义。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角度看,当今全球问题与生态危机使世界各国休戚相关,因文明的冲突而产生的价值分歧令人深深忧虑,人们日益意识到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利益相互依存,形成人类发展的全球共识意义重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破解世界发展难题的创见。为此,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决议,会议主席菲利普·查沃斯先生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着眼于维护人类长远利益的远见卓识”,“这一理念对联合国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1“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以和而不同的方式汇聚全球共识,在合作共赢中化解冲突,无疑有助于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梦想。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角度看,实现全球治理需要建构体现有力的价值约束和道德规范的有效机制,从美美与共的理想和现实的共同利益出发,构建政治多极、经济均衡、文化多样、安全互信、环境可续的国际治理新格局。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让各国共处于一个世界,为了实现同一个世界的同一个梦想,各国应兼容并蓄、同舟共济,建立平等协商的伙伴关系,谋求和谐有序发展的未来。为此,应冲破冷战思维、零和思维的束缚,走出仅仅依靠实力决断的丛林法则,消除和弥合各种差异和分歧,遵循为各国普遍适用的价值理念,实现共同利益,保障共同安全,达成价值共识,在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的过程中呵护人类的事业,以体现时代精神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呈现了沿线各国众行致远的发展蓝图,是包容合作、文明互鉴、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让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成为共同努力的目标,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对话化解分歧,协商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有助于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为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正能量。作为一个放眼世界的发展构想,由中国倡导、惠及世界的“一带一路”旨在推动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把握世界发展机遇,促进沿线各国相互依赖、共同受益,实现和平、繁荣、开放、创新和文明的发展图景,体现了当代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大国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16-07-02.
  [3]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靳诺等.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 许 海
其他文献
2007年6月29日,大连泰德煤网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大连市科技局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成为煤炭流通行业首家高新技术企业,标志着该公司已经从简单的煤炭贸易和运输,发展成为融
本文以新企业所得税的实施为背景,在新企业所得税的主要改进下,从企业销售收入,税前扣除项目,所得税税率等方面对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的具体方法进行论述。
知识经济作为继农业、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兴起并猛烈扩张,知识已成为各国企业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知识管理也成为管理学界研究的新领
<正> 一六十年代后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虽然经历了激烈的振荡与变化。但是许多国家的银行还是利用时机扩大了它们的国外业务,使银行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有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一情况下,美国银行业出现了一些引人注意的重大变化。二十多年来银行国际业务迅速发展,世界大银行的存款总额不断上升;而在世界大银行的行列中,美国银行的地位逐渐出现了变化。例如,在1972年至1980年
简要介绍了兖矿集团发展掘进机械化的主要做法,当前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今天,混凝土的裂缝较为普遍,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几乎无所不在.尽管我们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小心谨慎,但裂缝仍然存在,所以,在大体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优良文化传统。在精神文化传统上,体现为注重理想信念、理论联系实际;在组织文化传统上,体现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制度文化传统上,体现为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制度建设;在行为文化传统上,体现为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等。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文化传统; 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
<正> 加强经济效益的考核,合理制订经济效益的指标,完善效益指标的评价方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诸多的经济效益考核中,固定资产效益的考核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固定资产的总量、构成及其利用情况不仅影响企业直接的经济效果,而且也反映国民经济投资的方向和规模。因此,对固定资产效益的考核不仅着眼于微观方面,而且应该加强宏观的控制和调节。本文试就宏观的角度分析固定资产投入和产出成果的关系,对其经济效益的考核方法提出自己粗浅的想法。
《共产党宣言》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共同纲领,它明确了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任务,凸显了共产党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与自信。一个成熟的政党必然拥有自觉的自信。这种“
二十世纪,特别是在过去20多年中,美国采矿业的安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依据《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健康法》(通称1977年矿山法),美国于1978年3月9日成立了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