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三拒皇命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daotianxi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19年,皇帝朱厚照御驾亲征,实际上是想到南方玩耍。王阳明已经活捉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朱厚照亲征玩耍的理由,变得很不充分。太监张忠出主意,可以将朱宸濠放了,皇上到江西,重新再捉一回。
  拒交叛王
  朱宸濠狂喜。张忠派出锦衣卫,拿着一面威武大将军的手牌,去见王阳明。
  1519年阴历九月初,锦衣卫到达南昌城,并向王阳明呈上威武大将军的手牌。
  弟子们说:“皇上的手牌和圣旨没有区别,应该赶紧相见。”
  王阳明说:“圣旨是圣旨,手牌是手牌,怎可同日而语?大将军的品级不过一品,况且我是文官,他是武官,文武不相统属,我为什么要迎他?”
  王阳明的弟子们大骇:“老师是想瞒天过海,恐怕要得罪皇上。”
  王阳明说道:“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孩子无法指责,最好的办法就是哭泣,怎么可以逢迎他的错误呢?”
  属下苦苦相劝,王阳明只好让属下替他去见锦衣卫。按规矩,王阳明需要孝敬锦衣卫一大笔钱,结果,王阳明只给五两金子。锦衣卫决定第二天返回张忠处,让王阳明付出代价。
  第二天,王阳明适时出现了,说:“我亲自来送您。”说完,他拉起锦衣卫的手,满怀深情地说:“下官在正德初年下锦衣狱很久,和贵衙门的诸多官员都有交情,您是我见过的第一个轻财重义的锦衣卫。昨天给您的黄金,只是礼节性往来,想不到就这点钱您都不要,我真是惭愧啊。我没有其他长处,只会做点歌颂文章,他日当为您表彰此事,把您树立成典型,让天下人膜拜。”
  锦衣卫的良知被他撬活,这个支点选得非常好,正是绝大多数人最渴望的名声。
  锦衣卫说:“这次,本来是让您交出朱宸濠,看您也没有这个意思,虽然我没有完成任务,但您的一番话让我心弦大动。我提醒王大人,还会有人来。”
  王阳明装出一副惊异的样子:“朱宸濠既被我捉,本该我献俘才对啊。”
  锦衣卫不语,跳上马背,一溜烟跑了。
  王阳明不交出朱宸濠,朱厚照就不能来。朱厚照若来,可不是一个人,他将带着十几万大军,这群蝗虫所过之处,人民必定遭殃。他们仅以搜索朱宸濠余党这一堂而皇之的理由,就能让无数百姓家灰飞烟灭。
  此时,王阳明只有一个想法:押着朱宸濠急速北上,在半路堵住朱厚照,让他没有理由再来南方。
  宦官无奈
  1519年九月十一,王阳明把朱宸濠一干俘虏装进囚车,从水路出发,走到广信。张忠派出的两名高级宦官,来见王阳明,声称是奉皇上朱厚照的圣旨,要王阳明把朱宸濠交给他们。
  这次,王阳明面对的不是锦衣卫,而是东厂太监。锦衣卫还有一点人性,东厂全是兽性,对付恶人,千万别激发他的恶性,恶人并非天不怕地不怕,最怕的就是利益的丧失。只要摆清利害关系,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王阳明热情接待两名高级宦官,两人请王阳明立刻交出朱宸濠。
  王阳明慢条斯理地问:“这是皇帝的意思,还是你们大佬张忠的意思?”
  两宦官冷笑:“当然是皇上的意思。”
  王阳明又问:“皇上急着要朱宸濠,想干什么?”
  两宦官再度冷笑:“我们怎敢擅自揣摩圣意?”
  王阳明说:“我大概知道皇上的意思。”
  两宦官问道:“王大人难道是皇上肚里的蛔虫吗?”
  王阳明说:“我能猜出一二。宁王造反前,在宫中府中,朋友无数,天下人谁不知道?宁王交朋友,靠的就是金钱。现在既然造反,就是叛逆;用金钱交朋友,那就是贿赂。我进南昌城后,在宁王府中搜到一箱子账本,详细记载他给了什么人,给了多少钱,这人又为他谋取多少好处。”
  说到这里,两名宦官早已面无人色。朱宸濠的朋友里面,就有他们二人。
  王阳明马上清退身边所有人,然后从袖子里掏出两本册子,一本是账簿,另外一本夹着二人和朱宸濠来往信件,完全可以证明二人和朱宸濠的关系非同一般,在朱宸濠造反的准备工作中,给予很大帮助。
  王阳明说:“我仔细搜检一番,只有这两本册子和二位有关,你们早做处理,以免后患。” 两人又惊又喜。
  王阳明借势说:“我准备北上亲自献俘,二位可否跟随?”
  两位宦官急忙说:“我等回张公公处报告,王大人放心,我等绝不会在您面前出现第二次。”
  两人回报张忠,说王阳明不好对付,取不到朱宸濠。张忠两次失败,发誓事不过三。他再派出东厂太监,无论如何都要拿到朱宸濠。
  连王阳明的弟子们也认为,张忠第三次来取朱宸濠,势在必得。王阳明平静如古井之水,特意在广信多留一天,等待张忠的奴才。
  以文制暴
  在东厂眼中,王阳明不过是一个都御史,他们的前辈刘瑾,连内阁首辅都办过,何况区区王阳明。
  当他提出要取朱宸濠时,王阳明马上同意,让人摆出笔墨纸砚,然后指着窗外,说:“朱宸濠的囚车就在外面,只要您写下一段话:今天,某某带走朱宸濠,一切后果由我某某承担。然后签字画押,马上可以领走朱宸濠。”
  这位宦官呆若木鸡,他不敢签字画押。朱宸濠余党隐藏在江西各处,如果他们头脑一热,劫了囚车,自己就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朱厚照砍的。
  他试图让王阳明明白一个道理:张公公无论取什么,都不需要签字画押。
  王阳明说:“那就请张公公亲自来。”
  张忠当然不能来,不然,他早就来了。
  就这样,王阳明轻而易举地化解了张忠的三次威逼。
  选自《特别关注》2015.12
其他文献
相思古镇只有一个剪头理发的铺子,叫茹先生修面铺。  开修面铺的茹先生是个女的。茹先生年近四十,少言寡语,瘦高个儿,白净脸,长得蛮清爽。在女人眼中,茹先生长得中规中矩,不妖不媚。茹先生本人的发型怎么看都像是三四十年代的明星,镇子上的女人只是在画上见过,眼热得不得了。  修面铺开在镇子东头古槐树旁边,门前是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两边全用青石砌就,留有一级一级的台阶。镇子上人感到奇怪,理发不叫理发叫修面,茹
期刊
1080年,苏东坡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时,由于薪俸很低,他只好过着“度日如年”的贫困生活。为了省钱,他每天都只花50枚铜板,为了补贴家用,自己开荒种地,过上了真正农民的生活。  苏东坡对自己和家人非常吝啬,对别人却慷慨无私。1086年三月,苏东坡被贬为河南汝州团练副使。九月,苏东坡独自来到了宜兴(今属江苏无锡)为家人安排后路,他准备在宜兴永定里买房子。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买房子,是因为这里有他的好
期刊
明朝永乐年间,有个无赖混混叫谭三,这人生得五短身材,整日里好吃懒做、嗜酒如命,所以大家都叫他“酒坛子”。  这日,谭三又喝得酩酊大醉,正摇摇晃晃地往家走。由于喝得太多,谭三实在走不动了,正巧路边有一座破庙,谭三便一个趔趄摔进了庙里,呼呼大睡起来。  不知睡了多久,谭三被一阵响声弄醒,揉揉眼睛一看,原来是脚下一个破坛子被自己踢倒了。谭三捡起坛子一看,上面刻着一个大大的“酒”字。  谭三活到这么大,除
期刊
南京城的聚仙楼是全城最好玩的去处。高五层,下边的三层是酒肆,上边的两层是赌场。每天,聚仙楼的老板魏二虎望着日进斗金的账面,乐得两只蛤蟆眼眯成了一条缝儿。  魏二虎是当时的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一个八竿子都难打的远房侄儿,因为很会溜须拍马,深得魏忠贤喜欢。  最近,魏二虎发现,有一个绰号叫赌神的汉子成了这儿的常客。  这天,赌神在大厅中和几个好手赌得正欢,来了一个30多岁的汉子。那汉子找到魏二虎,说自己
期刊
老镇紧临黄河,常受河水泛滥之苦。清光绪年间,一次黄河泛滥之后,老镇前积下一个深不见底的水潭。这个水潭,连续十年旱年不减,涝年不添,被大家尊为神潭,是老镇主要的饮用水源。  镇上有个汉子叫赖子,一向懒散,好酒爱赌不喜欢干活。这年夏天的一个深夜,赖子在镇外喝酒回来,经过水潭时,看到潭边有几点灯火,心里好奇,就走了过去。  水潭边停着一顶轿子,一个女人指使着几个仆人,正在来回忙碌。借着灯光,赖子看到女人
期刊
南宋的张俊,“起于诸盗”,土匪出身,身经百战,但他面对皇帝和宰相,却常常谨小慎微如惊弓之鸟。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载,岳飞被杀害后,张俊因是大将中资历最深而又最听话的人,宋高宗赵构没有像对待岳飞一样收拾他,而是罢去他的兵权,给他封了一个显赫的清河郡王。武将封王,在宋代是莫大的荣耀,不过,虽尊贵,但清河郡王后面还加了个尾缀—“奉朝请”,仅仅保留定期参加朝会的资格,只是个徒有虚名的“空头王”而已。鉴于
期刊
曾国藩是清朝名臣,他为官勤勉清廉,常常微服私访,了解民情。  有一次,他早朝回家,匆匆吃过早点,又照例换上便服,独自从花园的角门走出去,来到了人声鼎沸的大街上。  曾国藩在热闹的街上低头慢慢走着,脑海里思考着治国安邦的策略,猛抬头,看见街边有一个卦摊儿,卦旗上写着十几个醒目的大字:测字看相,不灵验免收卦银。曾国藩觉得有意思,一时兴起,便向卦摊走去。算命先生是一老者,戴一老花镜,身材瘦骨嶙峋,其貌不
期刊
清朝嘉庆年间,龙溪县(今属福建漳州市)前后发生几十起盗窃案,富户屡屡丢失珠玉珍宝,多名富豪家的美貌女眷还被盗贼强奸。由于案件很长一段时间没被侦破,龙溪县百姓陷入恐慌之中。  嘉庆十六年(1811年)元宵节深夜,蒙面强盗又来到龙溪县城东一家当铺作案,被两个护家守院的家丁发觉,双方厮杀起来。但那盗贼武功了得,两人均被盗贼所杀。  龙溪县一名巨绅家中也屡失珠玉金银,于是他将龙溪盗案迭出的情况面禀福建巡抚
期刊
谯城人爱吃烧饼,更爱吃烧饼刘的烧饼。  烧饼刘的烧饼外酥里嫩,无论是油汪汪、薄如纸的油酥小烧饼,还是外撒芝麻、形如满月的五香大烧饼,热腾腾咬上一口,可谓酥脆可口,唇齿留香。  谯城人知道,烧饼刘的烧饼之所以好吃,一是因为面和得筋道,二是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  谯城打烧饼的,大都是手持长柄铁钳,先将做好的面饼夹起来,贴在内烧炭火的炉壁上,待烤熟了,再用铁钳一一夹出来,码在案上。  而烧饼刘打烧饼却与
期刊
玄武门的谜团  仔细阅读唐代的历史,在《新唐书》中对于玄武门事变的描述似乎被作者有意识地支离,我们很难从哪一个人的传记或帝王本纪中去通透了解事件的全貌。与之相关的很多事件与细节都被散布于不同的人物传记当中,如果不通读全书,似乎很难将整个事件梳理得清清楚楚。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对于这样的一个重大事件,作者用这样的一种方法去记载,似乎在有意无意地掩饰着什么,似乎只是想告诉人们有那么一件事而已,至于其他的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