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媒体平台“学习强国”的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l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抓好新时代广大党员的理论武装、文化滋养和正气熏陶,需要深刻把握和认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主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推进人的主体性回归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遵循中共中央对党员教育培训五年工作规划思路,通过强化“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高校运用过程中的问题导向,提出在深化思想认识、坚持学用结合、落实学习制度和丰富学习形式等方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关键词:学习强国;高校党建;创新;教育模式
  2019年11月,《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出台,对抓好新时期广大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向。党员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项“入脑入心”的工程,灵魂深处的洗礼、道德情感的共鸣需要经历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须经历从经验感知到情感认同再到理性认知的演进理路,最终才能达成坚定信念。“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创新运用“学习强国”这一网络学习阵地,可对加强理论学习、激发服务活力、创新工作思路带来新的实践模式。
  一、基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加强党建教育的时代动因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凭借全媒体的融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和学习主体的人本性等优势,在抓好新时代广大党员的理论武装、文化滋养和正气熏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建立的时代动因和功能创新,是新时代学习好和运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先决条件。
  (一)“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媒体融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载体从PC端到手机端,集报纸、专刊、电(视)台、客户端、网站等于一体,全天侯、全方位、多领域为党员教育提供权威学习资源、集成主流信息资讯,以“融媒体”形式高效承接信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静态性特征,以短视频、音频、直播等形式适应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信息更易于传播和接收。同时也解决了当前网络短视频中知识碎片、思想稀缺、思辨缺席等“营养不良”的缺陷。内容上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深耕,并与中国实践、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相契合,与中国故事、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相融合,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平台,以及展现中国“四个自信”最底层价值逻辑的现实窗口。通过日常浸润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之中,形成精神价值的引领、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家国情怀的驱动力,使9000多万党员在思想上精神上紧密团结在一起,构筑起全党的思想“同心圆”。
  (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调查结果显示,60.8%的受访者认为“网络信息对党员的舆论导向带来一定挑战”。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洪流的冲击,网络空间价值观念多元化、西方话语“异化”、信息资源碎片化等负面影响日渐突显,网络虚拟空间中消极、负面、失真的信息正逐步消解部分党员和干部对主流价值的认识,造成思想观念偏差、精神斗志萎靡、审美志趣庸俗,甚至走向消极放纵和自甘堕落。网络是新时期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重要阵地,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哗众取宠式的“网红明星”、弄虚作假式的摆拍作秀等,使畸形“流量至上”的不良网络之风蔓延。一方面既要对这类网络信息进行“大排查”和“大扫除”,另一方面也需要营造一个清风正气的场域,能帮助人廓清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使个人在精神层面、价值层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集中展示民族情、民俗美、民生和,将“流量明星”聚焦于时代楷模、民族英雄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普通人身上,积极倡导社会好风尚和社会正能量。它运用舆情舆论、先进文化展示、英雄榜样传播等方式调节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各种社会关系,通过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和健康的网络生态,以丰润的道德滋养铸牢广大党员的精神家园。作为新时代党性教育的网上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将党性修养、党员教育管理同互联网高度融合,避免广大党员在良莠不齐、众声喧哗的网络浪潮中“无所适从”,打通党员教育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三)“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创新学习体系推进人的主体性回归
  从思想理论层面来说,党员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得不够透彻,对党的创新理论系统学习不够深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191.4万名,80后、90后党员超过1/3,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占50.7%”[1]。高校党员队伍趋于年轻化和高学历化,其思想活跃、接受力强、个性鲜明等特征突显。随着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增强,党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相对滞后,导致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与党员内在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日渐凸显。时下,初心使命作为党员教育实践的必修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大国的提出,意味着新时代党员教育要不断强化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和信息化学习意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通过划分视听学习(百灵、电视、电台)、交流互动(强国通)、知识建構(学习)三大功能区,构建“感知—互动—认知—认同”的学习体系。截至目前,共上线开通34家省级学习平台、210家“学习强国号”、57家全国地方(包括地市级、县级)学习平台,持续更新平台资源和信息。此外还具备收藏、订阅、分享、强国云盘、视频会议、积分兑换和换购等个性化功能,满足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党组织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在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发生相应变化,由传统性、灌输性逐步向现代性、互动性方面发展,回归人的主体性,避免主体陷入互联网时代面临被信息异化、被网络技术异化的双重困境[2]
  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进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调查   2020年6月至7月期间,笔者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党务工作者、走访专家等方式,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如何有效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进行校本调查研究,面向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党员,共发出调查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68份,有效回收率为96.84%。通过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使用现状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为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新路径提供依据。
  (一)有助于强化党员学习主动性,但理论学习覆盖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的人认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能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认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帮助党员坚定政治信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党性修养等方面有较大帮助。关于“你每周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时间”,65.76%的被调查者表示“每天都学”,仅有6.25%的人“每周1天或更少”。对“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各功能的使用频度”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新闻资讯”的占66.03%,选择“答题模块”的占66%,选择“党政思想理论与历史”的占46.20%,选择“慕课学习”占29.89%。有党务工作者表示,“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是当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理论学习认知不到位,缺乏对理论学习意义和作用的深刻理解,认为理论学理性强,枯燥乏味且虚无缥缈,不愿意沉下心来认真钻研。二是有的党组织存在党建责任传递层层递减问题,存在领导干部重视,基层及普通党员不重视的“上热中温下冷”问题,政治理论学习“走过场”“读文件”“任务化”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仍然存在。三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不足导致的动力缺失。当前高校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为广大党员自学主阵地,实际学习中有的党员受“积分导向”影响、个人偏好左右、业务需要加持,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求其所然”“只求了解不求甚解”。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党员对学习的路径依赖严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的反思,一些党员甚至对理论学习衍生出“无用论”和“无兴趣论”等思想缺陷。
  (二)有助于规范党员日常管理,但学用结合不够紧密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推进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过程正发挥积极作用,问卷调查中,90%的被調查者认可积分在“学习强国”学习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还有的党员表示,虽然不在意学习积分,但在支部排名中会有自我督促作用,保证每天的学习时间。关于“您所在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主要在哪些方面使用”的调查,选择“党员教育管理”占85.87%,“思政教学”占49.46%,“主题党日活动”占56.25%,“日常工作交流”占41.30%,相关线下活动仅占0.82%。在基层党组织工作中,65%的受访者认为党员教育工作模式传统不适应党员队伍建设需要。现在学校党员教育管理中依然遵循着“新平台老路子”的传统套路,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分类教育管理不够,存在“千人一面”的现象,理论学习教育形式单一。还有的党组织不愿意花时间研究“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宝藏”资源,对“学习强国”的功能发挥不足,使学习平台运用生硬。再者是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活力不足。有的党支部党建活力不够强,利用学习平台开展党建活动创新性不足,组织生活在内容上与党员所思所想、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密,活动形式缺乏多样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
  (三)有助于扩大学习覆盖面,但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推动上,学校实现了党员注册学习全覆盖。调查显示,99%的被调查者对“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总体评价是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问卷显示,“结合自身情况,对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作用进行打分”里,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它给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我用它学到了很多知识”。然而也出现疲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形成学习“无时间论”之囧状。一是实际运行过程中,“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管理和使用归属宣传部门,但实际业务落在组织部门,造成在落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运用与党建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时执行不到位。二是单位基层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在抓党建与业务融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工作共促上存在“两张皮”现象,使一些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一般。三是相应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的形成相对滞后,使学习管理员工作被动和各类活动推进不实等问题较普遍存在。
  三、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强化高校党建教育的路径创新
  运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要立足实际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和现实诉求,参照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五年工作规划要求,在深化思想认识、坚持学用结合、落实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形式等方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以此推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一)深化思想认识,在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上达成共识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努力在全党上下形成一种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理念和机制,最终使学习成为个人的内在需求和精神追求。首先领导以上率下、带头示范。通过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重学好学的“导学”效应,实现“少数带动多数”。其次宣扬榜样力量,及时掌握党支部党员学习情况,通过在单位基层党支部开展“学习强国”知识竞赛、“学习强国”积分比拼等,在党员中评选“学习强国”学习标兵,分享学习技巧和心得,通过发现榜样、宣传榜样引导校内党员和干部见贤思齐。再者创设校内“红色阵地”,利用学校图书馆、党建工作室、党校等设立高校“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空间、推荐书目展示区、积分兑换区、红色主题阅读区、微型文化景观等“红色阵地”,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为激发和改善党员学习活动创设条件保障。
  (二)坚持学用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带动改革发展上有机结合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部署“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使用和党建工作相结合,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实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学校重点工作同频共振。二是要通过课题研究、课程思政、参与地方智库建设等方式,生成党员对理论学习的内驱动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聚焦党员教育管理基本任务,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学校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探索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线下宣讲+学习强国视频直播”的远程教育培训方式,引导党员主动学网用网,在网内网外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三)落实学习制度,在规范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上不断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的建设工作要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要真正做到“虚”功“实”做,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3]。需要根据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党员、青年党员、老年党员、流动党员等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将党员日常学习走向常态化,日常教育趋于规范化,推动形成教育和管理、监督、服务有机结合的党员队伍建设工作链条[4]。建立健全分级分类学习制度,明确党员的学习目标、内容、形式、要求和评价,实现政治理论学习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考核评估制度,善于利用积分排名、交流讨论等功能将“学习强国”学习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党员发展考核及党员培训项目,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党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丰富学习形式,在拓展学习阵地、扩大学习参与度上大胆创新
  学习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实效性。“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为新型载体,应不断创新“线下+线上”“校内+校外”及“理论+实践”的学习形式,要强化党内阵地、地方平台和网络媒体的“一体化”建设新格局,构建更为高效、广泛、便捷的学习阵地。用好新媒体党建平台、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推广“学习强国”功能应用和先进文化的二次传播。借助“学习强国视频直播+”的信息化手段,拓宽线下党校授课、宣讲活动、专家讲坛、形势政策报告会的教育覆盖面。通过“学习强国题库+新媒体”的模式,创新开展挑战答题知识竞赛,团队赛、个人赛相结合的线上知识竞赛等,以赛事促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可利用“学习强国+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读书会、经验分享会、征文活动、演讲比赛和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习强国”的学习理念在生动的实践中不断传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2019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EB/OL].(2020-06-30)[2020-08-30].http://www.12371.cn/2020/06/30/ARTI1593514894217396.shtml.
  [2]李创.“自媒体”时代下人的主体性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5:29-30.
  [3]习近平在中国政治大学考察时强调:立德树人德法兼修 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01).
  [4]中共中央办公厅.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N].人民日报,2019-11-12(01).
  責任编辑  姜淑娟
其他文献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是其鲜明的特征。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面对时代挑战需要有新的传承方式方法:一是构建场域和平台实现传播的“传递观”向“仪式观”转变;二是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三是以创新驱动实现社会效益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对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分析,通过阐释其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发展初心,抢抓新时代的重要发展机遇,扎实办好“七件事”,重点推进“十个方面”的工作,以实现了办学提质发展的突围,突出办学特色,增强办学机制创新,并在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建设“六大体系”为抓手,着力推进实施“六大工程”,并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的发展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改革;创新;路径;对策  2019年,国务院
期刊
摘 要:新时代亟需推动大数据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创新,实现高校教育与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然而,大数据在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并不充分,存在着运用大数据的思维理念缺失、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队伍运用能力欠缺以及实践研究不足等问题。因此,各高校需要树立大数据运用的思维理念、优化大数据的工作机制、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素养以及加强大数据应用的实践研究等。  关键词:大数据;思
期刊
摘 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呈现出严峻的态势,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文中以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为例,通过个体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需求和他们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看法,从中总结出新冠疫情下高校就业工作的难点和机遇,并通过学校拓展就业资源、学院精细化指导、辅导员革新引导方式、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等四方面,创新和构建服务于新冠疫情的高校二级学院“互
期刊
摘 要: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骨干力量,加强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是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面临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学生党员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与党课形式单一的问题。加强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应有之义。优秀学生党员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出色的能
期刊
摘 要:爱国情怀是爱国主义思想深埋于人民内心的一种心境和心情,是人民对国家强烈热爱的情感表达。在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具有崇高爱国主义情怀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表现出极高的爱国主义热情,谱写了华夏千年史册上的爱国主义诗篇。其爱国情怀突出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之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自信之情,对疫区同胞的深厚关爱之情,对“抗疫”英雄们的无限敬仰之情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
期刊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文化是中外合作办学中最显著的特色和優势。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单位,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组织力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五个方面。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相关党组织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布莱恩特项目为例,布莱恩特项目党支部创建了 “一核心三基本四保障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推广,网络空间中“自我”虚拟身份凭借特制的电子书写文本强化了自我的不稳定性与多元性,“真实自我”身份逐渐模糊。网络虚拟身份的匿名性与隐蔽性、空间管理结构的松散性大大强化了网络虚拟世界交流的自我膨胀与失控。因此,为了化解网络虚拟世界交流的伦理困境,必须构建有效的网络伦理文化、采取合理的自治及自控手段、保持对网络虚拟生活的审慎态度、加强网络规则与网
期刊
摘 要:基于人的学习是知识社会协商的逻辑起点,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人的知识形成过程,是与他人、社会的动态互动过程,个体在这个社会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来建构知识,并生成自己的经验和解释框架,继而建构自己看待外部世界的观念。如今,社会建构主义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和重要性正逐渐拓展它的适用范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适应新时期培育学生的多途径需求。根据知识建构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出发,尝试以实践的维度来重构
期刊
摘 要:潮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将潮州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三观理念等价值。结合潮州地方高校实际,从将潮州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搭建红色文化实践平台,与互联网新媒体相结合三个方面出发来探讨潮州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以期真正利用好红色文化这笔宝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