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11日,启德教育集团在北京发布《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绝大部分中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适应能力较强,通常能够很快就成为过日子的“一把好手”,尤为擅长购物;跨过语言关、应对学业要求也不是太大难事;对留学生而言,他们在跨文化适应方面需要应对的最大难关是价值观和人际交往。
北师大学术团队助阵 推出国内首份海外留学生活适应力报告
《留学》记者了解到,启德教育集团为保证报告的专业度,邀请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学术团队全程参与把关,通过“社会文化适应”、“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四大核心问卷,邀请美、加、英、澳、欧、亚6个国家和地区的1221位在读中国留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者中,男性占比45%,女性为55%,性别比例基本均衡;年龄层次上,19至26岁的留学者占比86%;留学地区基本涵盖了当前中国学生留学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其中比较热门的是美国,留学生占比20%;学历层次方面,37%为本科生,63%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有34%的留学生,其留学时长在6-12个月(含)。
启德方面称,这是国内发布的首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报告,旨在了解中国留学生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的整体状况,探讨能够影响中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的因素,帮助更多想要“出去看看”的中国学生们“不仅成功留学,还能留学成 功”。
在《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报告》发布之前,启德教育集团历年来还曾发布《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低龄留学生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贯穿了学生的整个留学过程,在业内影响力显著。
留学生最擅长购物
难理解当地幽默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文化适应”方面,有63%的中国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处于“有一点困难”或“没有困难”水平,有4%的中国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处于“比较困难”或“非常困难”水平,即极端不适应和非常适应的人数较少,比较适应的人群比例较多。这表明,绝大部分留学生能够轻松应对社会文化适应问题。
在社会文化适应各维度上,中国留学生得分最高的是日常生活方面,最低的是人际交往方面。在社会文化适应各题项上,中国留学生得分最高的题目是“购物”,得分最低的是“理解当地人的笑话和幽默”。
其原因在于,相比较日常生活方面,人际交往适应不仅仅要求留学生掌握当地语言,具备较好的语言交流水平,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交技能,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风土民情,这些都对留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部分留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
压力普遍存在
“主观幸福感”方面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留学生整体主观幸福感得分较高,情感更为积极。参与调研的留学生在积极情感方面体验到的“爱”、“愉快”和“幸福”最多。但仍有12.1%接受调研的中国留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较低,该数据印证了目前中国留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心理适应能力较差。
尽管参与研究的学生们对留学生活整体感到满意,但他们的压力得分并不低。数据显示,留学生体验最多的消极情感是“压力”,以5分为满分,调查样本的“压力值”达到了3.9分,可见在海外留学压力不小。
留学时长影响适应状况
3个月后渐入佳境
报告指出,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在留学时长上存在显著差别,3个月和12个月是两个重要的时间转折点。具体而言,留学3个月以上的中国学生,适应情况优于3个月以下;留学12个月及以上的,其社会文化适应平均分显著高于留学12个月以下的学生,并且留学“12-24个月”与“24个月以上”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分析认为,这表明,留学时间长短可能会影响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情况,3个月以下是适应最困难的时期。这主要是因为,留学初期学生们一般要面临语言适应和日常生活安排等事情外,还要在短期内快速适应当地教育体系与教育方式,因此各方面的压力要大一些。渡过这个调整期,留学适应情况就会逐渐好转;当留学超过12个月以后,留学生们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应对经验,面对各项事务已不像初到时那么生疏,状况比较稳定。
家人是主要支持来源
“非中国朋友的支持”很重要
相关研究指出,跨文化适应能力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获得的社会支持有显著关系,用中国的老话说,就是既要求己也要求人。调研数据显示,留学生最常接触的四大社会支持来源中,获得的主要支持来自“家人”,其次为“中国朋友”、“教学教务人员”,而与“非中国朋友”的人际互动较少。对于远赴重洋求学的留学生们来说,家人支持的贡献最大,能有效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但数据分析结果强调,相较于“中国朋友的支持”,“非中国朋友的支持”更最能够正面影响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当地朋友对于东道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更熟知,他们能够为留学生提供即时、有效的跨文化知识和信息,并具备提供实际帮助的基本能力,因此对于中国留学生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和适应策略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
北师大学术团队助阵 推出国内首份海外留学生活适应力报告
《留学》记者了解到,启德教育集团为保证报告的专业度,邀请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学术团队全程参与把关,通过“社会文化适应”、“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四大核心问卷,邀请美、加、英、澳、欧、亚6个国家和地区的1221位在读中国留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者中,男性占比45%,女性为55%,性别比例基本均衡;年龄层次上,19至26岁的留学者占比86%;留学地区基本涵盖了当前中国学生留学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其中比较热门的是美国,留学生占比20%;学历层次方面,37%为本科生,63%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有34%的留学生,其留学时长在6-12个月(含)。
启德方面称,这是国内发布的首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报告,旨在了解中国留学生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的整体状况,探讨能够影响中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的因素,帮助更多想要“出去看看”的中国学生们“不仅成功留学,还能留学成 功”。
在《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报告》发布之前,启德教育集团历年来还曾发布《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低龄留学生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贯穿了学生的整个留学过程,在业内影响力显著。
留学生最擅长购物
难理解当地幽默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文化适应”方面,有63%的中国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处于“有一点困难”或“没有困难”水平,有4%的中国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处于“比较困难”或“非常困难”水平,即极端不适应和非常适应的人数较少,比较适应的人群比例较多。这表明,绝大部分留学生能够轻松应对社会文化适应问题。
在社会文化适应各维度上,中国留学生得分最高的是日常生活方面,最低的是人际交往方面。在社会文化适应各题项上,中国留学生得分最高的题目是“购物”,得分最低的是“理解当地人的笑话和幽默”。
其原因在于,相比较日常生活方面,人际交往适应不仅仅要求留学生掌握当地语言,具备较好的语言交流水平,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交技能,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风土民情,这些都对留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部分留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
压力普遍存在
“主观幸福感”方面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留学生整体主观幸福感得分较高,情感更为积极。参与调研的留学生在积极情感方面体验到的“爱”、“愉快”和“幸福”最多。但仍有12.1%接受调研的中国留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较低,该数据印证了目前中国留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心理适应能力较差。
尽管参与研究的学生们对留学生活整体感到满意,但他们的压力得分并不低。数据显示,留学生体验最多的消极情感是“压力”,以5分为满分,调查样本的“压力值”达到了3.9分,可见在海外留学压力不小。
留学时长影响适应状况
3个月后渐入佳境
报告指出,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在留学时长上存在显著差别,3个月和12个月是两个重要的时间转折点。具体而言,留学3个月以上的中国学生,适应情况优于3个月以下;留学12个月及以上的,其社会文化适应平均分显著高于留学12个月以下的学生,并且留学“12-24个月”与“24个月以上”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分析认为,这表明,留学时间长短可能会影响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情况,3个月以下是适应最困难的时期。这主要是因为,留学初期学生们一般要面临语言适应和日常生活安排等事情外,还要在短期内快速适应当地教育体系与教育方式,因此各方面的压力要大一些。渡过这个调整期,留学适应情况就会逐渐好转;当留学超过12个月以后,留学生们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应对经验,面对各项事务已不像初到时那么生疏,状况比较稳定。
家人是主要支持来源
“非中国朋友的支持”很重要
相关研究指出,跨文化适应能力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获得的社会支持有显著关系,用中国的老话说,就是既要求己也要求人。调研数据显示,留学生最常接触的四大社会支持来源中,获得的主要支持来自“家人”,其次为“中国朋友”、“教学教务人员”,而与“非中国朋友”的人际互动较少。对于远赴重洋求学的留学生们来说,家人支持的贡献最大,能有效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但数据分析结果强调,相较于“中国朋友的支持”,“非中国朋友的支持”更最能够正面影响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当地朋友对于东道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更熟知,他们能够为留学生提供即时、有效的跨文化知识和信息,并具备提供实际帮助的基本能力,因此对于中国留学生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和适应策略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