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最优化。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以为:“所谓教学最优化,就是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的时间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实施既定条件下的最佳教学方案。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的每阶段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此,笔者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做法与体会。
一、诱导激发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通常有:故事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激疑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名言导入法等等。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设计的导语是:“有人说钱能使黑的变成白的,能使丑的变成美的,能使亲人反目成仇,能使仇人握手言和……钱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还是让我们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这则导语从人们熟悉的社会现象入手,不仅巧妙地引出下文,而且设置悬念,从而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地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自学质疑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他还认为一个人有了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每教一篇课文,都拟出自学提纲,给予指导,让学生根据提纲在课内进行自学。《我的叔叔于勒》导入新课后,我稍作简要的提示,交待课文的学习重点,提出自学思考题:(1)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作者为什么要用《我的叔叔于勒》作题目?(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接着介绍自学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自己注音、释词、分段、圈点、批注等。通过自读,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并能口头或书面提出疑难问题。
自学质疑这一环节,不仅为导读课文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集中注意力,自觉动脑、动手、动笔读书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三、导读点拨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授之谓也。”无疑,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自求得之”。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并不是有问必答,而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根据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难点,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是什么?(2)小说设计了哪些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小说塑造了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文章为什么要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或读有关的重点句子、段落,让学生议论或作答,教师适时点拨,点要点在关键处,拨要拨开困惑点,使学生从中悟出道理,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探索。我认为教师的讲解,应点到即止,忌条分缕析,更不能越俎代庖,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与说,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利的。
四、综合训练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教学中主要应该抓好两件事:一是应讲清基本概念。二是要精心安排练习。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练”,而不是取决于教师的“讲”。所以,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贯穿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练习的主要类型有: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评价性练习、辨析性练习等。我除了让学生做《我的叔叔于勒》课后的部分练习外,还设计了在课堂上的几道练习:1.口头作文。以《如此骨肉情》为题评述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性格。2.比较下面三组句子,理解其意:(1)打发他到美洲去。送他到美洲去。(2)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希望。(3)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我们回来的时候乘圣玛洛船,以免遇见他。3.摘录小说中描写自然环境的两个句子,指出其作用。4.作者在小说结尾处,安排了一个“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这是否多余?围绕着十个铜子,几个人物作了怎样的表演?指出这个细节的作用。
这些练习,既巩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五、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所学所得,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和提高,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阶段。这绝不是课文内容的重复,而是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根据本文情节、特点及主题思想,我着重从当前社会现象,就如何看待金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去分辨是非,归纳总结,进一步深化主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人生观。
上述五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前后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之,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要在花时少,学习效率高的优化上下功夫。
一、诱导激发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通常有:故事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激疑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名言导入法等等。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设计的导语是:“有人说钱能使黑的变成白的,能使丑的变成美的,能使亲人反目成仇,能使仇人握手言和……钱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还是让我们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这则导语从人们熟悉的社会现象入手,不仅巧妙地引出下文,而且设置悬念,从而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地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自学质疑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他还认为一个人有了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每教一篇课文,都拟出自学提纲,给予指导,让学生根据提纲在课内进行自学。《我的叔叔于勒》导入新课后,我稍作简要的提示,交待课文的学习重点,提出自学思考题:(1)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作者为什么要用《我的叔叔于勒》作题目?(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接着介绍自学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自己注音、释词、分段、圈点、批注等。通过自读,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并能口头或书面提出疑难问题。
自学质疑这一环节,不仅为导读课文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集中注意力,自觉动脑、动手、动笔读书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三、导读点拨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授之谓也。”无疑,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自求得之”。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并不是有问必答,而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根据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难点,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是什么?(2)小说设计了哪些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小说塑造了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文章为什么要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或读有关的重点句子、段落,让学生议论或作答,教师适时点拨,点要点在关键处,拨要拨开困惑点,使学生从中悟出道理,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探索。我认为教师的讲解,应点到即止,忌条分缕析,更不能越俎代庖,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与说,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利的。
四、综合训练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教学中主要应该抓好两件事:一是应讲清基本概念。二是要精心安排练习。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练”,而不是取决于教师的“讲”。所以,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贯穿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练习的主要类型有: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评价性练习、辨析性练习等。我除了让学生做《我的叔叔于勒》课后的部分练习外,还设计了在课堂上的几道练习:1.口头作文。以《如此骨肉情》为题评述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性格。2.比较下面三组句子,理解其意:(1)打发他到美洲去。送他到美洲去。(2)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希望。(3)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我们回来的时候乘圣玛洛船,以免遇见他。3.摘录小说中描写自然环境的两个句子,指出其作用。4.作者在小说结尾处,安排了一个“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这是否多余?围绕着十个铜子,几个人物作了怎样的表演?指出这个细节的作用。
这些练习,既巩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五、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所学所得,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和提高,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阶段。这绝不是课文内容的重复,而是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根据本文情节、特点及主题思想,我着重从当前社会现象,就如何看待金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去分辨是非,归纳总结,进一步深化主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人生观。
上述五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前后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之,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要在花时少,学习效率高的优化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