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题材品德课的有效教学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v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引以自豪的。了解祖国的历史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十分重要。当前,各版本《品德与社会》教材中都安排了有关我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希望小学生能真实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又担心历史和学生之间实际存在的距离。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踪迹,引发他们与之“交往”、“对话”的愿望和冲动,从而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目标的制定明确集中
  
  教学目标意味着每节课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布鲁斯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活动得以开展的支点,更是判断课堂活动设计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苏教版,下同)一课,整篇教材以李奶奶身上的37处伤痕为引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该课教学安排三课时完成,现以第一课时为例,来看两位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
  甲老师的教学目的:①通过日本侵略者伤害中国人民的历史事实,激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②激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强国之心,培养“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强烈意识。③培养整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乙老师的教学目的:①通过了解和感受李奶奶的遭遇,初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特别是南京大屠杀事件。②让惨痛的历史事件震撼心灵,激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相同的课时设计却出现了不同的课时目标。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甲老师的目标要求覆盖面比较广。而作为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以李奶奶身上的37处伤痕为引线,通过搜集资料、师生对话等形式,充分展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随着第二、三课时的展开,学生就会慢慢了解当时旧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国力的巨大落差,认识到我们要时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至此,“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培养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把该目标预设在第一课时,就显得有些为时过早,目标的达成度也会大受影响。而培养学生整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目标,单凭一个课时也是无法达成的。
  由此可见,甲老师的课时目标贪全求多,分散了课堂的有限时间。教师为了不同目标的达成,容易造成处处用力但又用力不够的后果。而乙老师的课时教学目标小而实,针对性很强,具有很好的操作性,是能够在第一课时有效达成的。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我们一定要集中精力,对准一个目标进行重锤猛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背景资料的介绍不可缺失
  
  苏教版教材在编写历史题材的主题内容时,注重历史的“人化”。因而,教材力求突显历史细节,有利于孩子和许多活生生的“历史人”进行对话。但是,这也使得教材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有所缺失。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补充有关背景资料,在历史细节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如某教师执教《鸦片的背后》一课时,初次试教,一上来就直奔主题,请学生一起观看电影《鸦片战争》,教师的目的可能在于让学生明白鸦片战争是一场屈辱的战争,由此引发对战争失败原因的讨论。但由于《鸦片战争》是一部老片子,再加上会场音响的原因,看了三、四分钟的电影,学生显得一头雾水。他们在电影中看到军民奋起抗敌,有点感动,但也仅此而已。接下来,学生的意外生成偏离了该环节的预设目标。看来,离开了时代背景、战争背景,割断了时空联系,仅凭一场电影,是无法拉开鸦片战争序幕的。
  于是,我们对原来的设计做了调整,在前面补充了两个教学环节,一个是“鸦片——特殊的武器”,另一个是“鸦片战争——屈辱的战争”。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用图片介绍了罂粟花美丽的外形,然后话题一转,让学生介绍吸食鸦片带来的毒害,再把当时上至皇帝皇亲、下至黎民百姓都争相购买、大量吸食鸦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同剥笋般层层展开。接着引入虎门销烟事件,引导学生清晰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有了这么多的铺垫,学生对鸦片战争有了整体的感知,对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危害有了深刻的感受,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这就为课时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时,必须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设计精当的教学环节,对历史事件进行大背景介绍,从而补充学生大脑中的历史空白,让他们站在具体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去研究历史细节,和活化的“历史人”进行对话。这样,那些活化的“历史人”才能在历史细节中站起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氛围的创设要融洽和谐
  
  众所周知,品德课是极具生活性的。然而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陌生,毫无生活经验可言,这就给我们老师出了一道难题。如何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呢?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的,课堂基调的定位与创设尤为重要。融洽、和谐的基调,有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情景中去。
  同样以《李奶奶身上的伤痕》第一课时为例。一位年轻女教师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抽到了下午的第四节课。为了活跃气氛,她在上课前向学生提议,想办法让下面的听课老师放松一下。结果有学生接茬,说要唱歌给在座的老师听。教师马上要求这位学生现场表演。学生接过话筒,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因为唱得很别扭,其他孩子忍不住哄堂大笑。接着,教师竟然提议全班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嬉皮笑脸地唱着,气氛很滑稽……试想,这样的场面将怎么样引入到该课的主题情景中去?整节课中,这位教师始终用高八度的嗓音在讲述,根本无法让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共鸣。这所有的一切,就因为教师课前所创设的基调与本节课的主题格格不入。
  同样的主题,同样的课时,我们再看另外一种课堂氛围:一名年轻的男教师,穿白衬衫,系黑领带,戴一副黑框眼镜,神情严肃,一言不发地站在讲台前。等学生坐定后,低沉、悲凉的音乐开始响起。教师还是那么严肃,还是那么不苟言笑。音乐继续着,而大屏幕上却已经出现了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下中国劳动人民灾难深重的画面,一幅幅画面、一张张照片,都是那么令人揪心……那低沉的音乐,那惨绝人寰的场面,使教材中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融为一体。教师用充满历史凝重感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真情点燃真情,以真情传递真情。我们学生的情绪怎么能不受到感染呢?
  作为历史题材品德课的教学,课前的氛围创设非常重要,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和教学主题相吻合,要和历史事件的气氛融洽和谐。情感的铺垫做好了,情感目标的达成也会水到渠成。
  
  四、数据的处理要引导学生加强体验
  
  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历史题材的教材中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数字。教师在补充资源的时候,也常常用数据来作有力的证明。如何让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焕发出活生生的力量呢?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做到有效体验与知识传授的和谐统一,并在感悟中升华道德情感。
  在《鸦片的背后》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教材中列举的六个不平等条约,体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深入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教师安排了两个体验环节:
  体验一:加一加,算一算,体验赔款金额多。
  教师出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学生加一加,算一算,并与当时清朝政府的财政总收入进行对比。通过计算,学生了解到当时赔款金额约11.94亿两白银,以1901年清政府的财政总收入1亿多白银计算,就算每年一分都不支出,也需要10年才能赔清。此时,学生震惊了,他们没想到11.94亿两白银是如此庞大的一笔债务!孩子们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也因此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体验二:算一算,比一比,体验割地面积大。
  教师让孩子四人小组合作,在清朝疆域图上画出被帝国主义列强割占的领土。刚开始,孩子们还挺高兴,在地图上涂涂画画,到最后,他们发现大半个清朝版图都被帝国主义列强割占了。此时,孩子们沉默了。过了一会,有个学生愤愤不平地站起来说:“我们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土地割让给别人?为什么不跟他们讲道理?为什么不跟他们打?……”一连串的“为什么”,问出了全班同学的心声,问出了一段屈辱的历史。此时,教师再让学生看书、看资料,自己找出答案。至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已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中了。
  当然,加强学生对数据的体验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在处理数据时,教师一定要谨慎,并非所有数据都能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某位教师执教《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时,愤怒地指控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提到他们在短短的42天时间里疯狂烧杀,使30多万军民惨遭厄运,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教师为了强化这些数字,竟提出让孩子算一算:日军一天杀了多少人?一小时杀了多少人?一分钟杀了多少人?在一次次的追问中,现场的听课老师无不面面相觑。无可争议,大家都在发问:这些数据可以让学生算吗?尽管每分钟杀5人的计算结果足以证明日军的惨无人道,但这样的计算方式也太不人道了吧?
  对于30万的体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提示学生:全校有多少学生?30万人相当于全校师生的多少倍?如果这30万人手拉手站在一起,可以绕地球多少圈?这样的比较足以达成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了。
  在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教学中,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我们都努力追求:让教材内容与儿童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正视祖国的历史。在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激发、智慧将被开启,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李红霞
其他文献
嘿,  我的玩具变轻了,  衣服变小了,  书本变薄了,  时间变短了。  天却变近了,  地却变远了,  我成了一个  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期刊
王阳明曾写过这样一句诗:“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意思是抛弃了自家用之不尽的宝藏,却像乞丐那样挨门挨户的乞讨。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迷失,这句诗的本意是强调人的良知是内在的,一味外求,只会令人失去本心,但同时他也是在告诉人们不要妄自菲薄。  一扇小小的窗户也可以接纳阳光,一颗小小的星星也可以照亮夜空,一朵小小的花朵也可以满室芬芳,一次小小的善举也可以改变命运,一丝小小的微笑也可以传达情意,一
【内容摘要】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深入人心,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的对策。创设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优化 语文 课堂 教学  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学课堂呈现出多模式,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在教会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而是把语文课堂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
摘 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合理化,要以实用为主等使用问题。  关键词:学校管理 信息化 实用化 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87-01    随着社会经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现代化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从九十年代开始的单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逐渐取代传统的黑板与粉笔,再到现在的学校
有这么一个故事:操场上,两个班的球队激战方酣;忽然,在一方的拉拉队里,响起了一个为对方喝彩加油的声音,这声音如此孤独,又如此高亢、忘乎所以;球赛结束,这个“为敌人呐喊助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
梅花傲雪,它感恩严冬赋予它坚忍的品行;树吮甘霖,它感恩细雨缔造它顽强的生命;鹰击长空,它感恩碧空给予它搏击的空间。感恩,它如阳光般沐浴着生活的花蕾,感恩是一种对待生活
首先在总结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层支持、文化影响、资源配备、技术准备、系统设计与配置、员工培训、项目管理、变革管理和系统供应商售后服务九大成功推行ERP的关键因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 要: 高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合作理念,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的机会比较少,通常情况下都是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下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合作教学理念进行探讨,从而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