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到北安”散文笔会在黑龙江北安召开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 8月20日至24日,为了繁荣中国散文创作,讲好“从延安到北安”红色故事,更好地弘扬延安精神,由中共北安市委、北安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北安市委宣传部、《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承办的“从延安到北安”全国作家采风暨第12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召开。引人关注的是,周亚鹰散文集《家风 门风:52栋里的故事》等15部(篇)作品获得本届笔会征文一、二、三等奖。
  北安市位于古老的北大荒腹地,作为革命老区,早在抗战时期便是东北抗日联军游击区,解放战争时期是北满根据地五大中心之一,素有“北国枪城”“塞北延安”之称,赵尚志、李兆麟、陈云、李富春、彭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特别是1945年11月15日,受党中央派遣,延安干部团195人来到北安(历时72天、穿越8个省市、行程8000里),创建了老黑龙江省根据地,率先成立了省委、省政府,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成为东北地区的“红色之都”。
  王巨才、王必胜、蒋建伟、阿成、裔兆宏等30余位知名作家和文艺工作者,赴北安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旧址、冰趟子战斗战迹地、白皮营子旧址、东胜乡寒地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和大沾河湿地保护区等处采风,讲述北安人的故事,书写北大荒风物,以文学的方式传播新时代的红色基因。在笔会期间,著名作家蒋建伟以讴歌黑土地、描绘北安新气象为切入点,创作出歌曲《黑土颂》,一次次由中国煤矿文工团男高音歌手刘宇演唱,观众反响热烈。擅长红色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家裔兆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主席唐飙等人也表示,北安之行印象颇深,深深触动了自己的灵感。
  此次,主办方还举行了“《海外文摘》文学创作基地”授牌仪式、第12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颁奖会、北安市《乌裕尔》杂志创刊首发仪式、“从延安到北安”文学作品诵读会、名家讲座等活动。
其他文献
雨还在下,像说书人嘴里的故事,不急不乱,有板有眼。  院子里已经积起一潭一潭的小水洼,雨滴跳宕,层层涟漪交叠,亮亮地泛着水光。院子中央一条青砖铺成的路,像句说不出口的话,忧伤地缄默着。院墙边一棵不大不小的洋槐树,枝叶繁密,树皮黝黑淌着水泽,椭圆叶片频频被雨滴叩问,绿得阴郁而懊恼。  午后,院子里安静极了,窸窸窣窣的雨声,像万千春蚕在此起彼伏,咀嚼桑叶,又像无数时间之脚从窗棂沙沙走过。几只鸡正缩着头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我随父母下放到边远乡村,认识了刘仲信。那年,他初中毕业返乡务农,成了生产队最有文化的人,人们都叫他“刘秀才”。“刘秀才”就这么叫习惯了,刘仲信就陌生了。  刘秀才在村里干了二十多年的会计,他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对账、查账、审计,他的账目就像他做人一样,实在,清白。  刘秀才的为人,多半在写对联上。平常,队里修房造屋、红白喜事,写对联都是他的事。尤其一到腊月,生产队家家户户轮着找他写对子
期刊
喝茶是我的一大嗜好。上班第一桩事,便是泡一杯安吉白茶,一天的工作在茶香中拉开序幕。喜欢这样的氛围,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手指敲打着键盘,一杯白茶在我触手可及的电脑右方散发袅袅青烟;耳边萦绕莫扎特的音乐,一屋子茶香、一屋子音乐滋润我。  我喝茶的喜好在朋友中小有名气,家中收藏有安吉白茶、乌龙茶、茗香茶、云雾茶等,还有许多种花茶。  因为喜欢喝茶,我家小阁楼上,专门辟一小角做茶室。靠墙立一小小的橱,放许多
期刊
我也有自豪的人生。  1985年2月,当时在潍坊当兵的我,跟随大部队南下云南麻栗坡八里河,执行轮战任务。庆幸自己死里逃生,而我的很多战友却洒尽最后一滴血,把自己壮丽的青春留在南疆。  结婚生子,对于从前线下来的人而言,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别人眼中那些高大上的幸福,永远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简单。本来以为,人生从此一帆风顺,再无坎坷。可偏偏爱人在怀孕七个月的时候大出血。住院一个星期后,竟然奇迹般的生
期刊
在衡阳读大学,没有理由不去衡山。  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背上早就准备好的矿泉水和面包、水果等食品,与两个闺蜜从衡阳出发,坐火车抵达衡山县。然后,打车到了南岳景区胜利坊前,就开始步行上山。我虽然是个小女子,但在高中和大学期间都参加过军训,再想起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和“巾帼不让须眉”的古语,所以很想挑战一下自己的体力,因而怂恿她们选择步行攀登。我们首先从胜利坊沿着梵音谷、华严湖和神州祖庙的小道,步行
期刊
我姊妹六个,生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鹤山区南部山区农村。  那时候家穷,当小孩的我手里从来没有过钱,连一毛钱也没有过,因为没有来源,娘连吃盐的钱都没有,谁会给你一分钱?农村的夏天里,时常有城市卖冰糕的下乡叫卖,手提两个保温桶,或用自行车推一个冰糕箱。“冰糕,冰糕!牛奶冰糕,二厂的冰糕!”叫卖声响亮悠长。我知道,普通冰糕三分钱,牛奶冰糕五分钱,一个鸡蛋也可以换一个冰糕,我没钱,也不能去偷娘的鸡蛋呀!
期刊
草木知春秋,哪怕再低微的生命,也都想开花。苔作为一种低级植物,生长在阴暗潮湿处,生命同样萌动,花虽微小,但是生命力顽强、旺盛,努力去染绿一片生机。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袁枚的诗。清乾隆十三年(1748),袁枚辞官后定居江宁(今南京),在小仓山下购筑“随园”,自号随园主人,优游其中近50年,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我想象,在某个春夏之日,袁枚闲庭信步时,瞥见
期刊
风起风落。浅浅淡淡的烟草气息,隐约而至。左肩乍冷。忽想起你的责备,把肩盖上。草叶会因为夜风姗姗起舞,湖面因芦苇而荡起圈圈涟漪。而你,却没有因为我的等待降临。  窗外的月亮能否带去我的心思?你的举杯邀盏之间是否会有我的笑颜?想你。在投足举手之间。想你。在皱眉浅笑之念。  一杯茶,一首歌,一阕词,一个人就这样,静静伫立等待又如何?走出了你的视线,却始终走不出你的世界。  黄色的点滴在一点一点注入静脉,
期刊
儿子刚进托儿所那会儿,认生,每天回来哭得鼻青脸肿的。第一个月下班去接儿子时,总是会看见儿子双手紧抓住托儿所的窗棂,泪眼婆娑地期待着我的出现……一打开门,就光着脚飞扑进我的怀里,抓住我的衣角,把头埋起来,生怕丢了什么似的,任凭我怎样劝哄,只是哭。  在托儿所的那几年,儿子经常生病,我们经常深夜抱他去医院,挂号、就诊、配药、挂针,回到家,大半夜过去了,但还要喂药、关注儿子的体温。安顿好儿子,静静地坐在
期刊
1958年的那个春天,16岁的我第一次到北京。  那个中午,在西单商场附近的一家书店买了几本我喜欢的文学书籍,用报纸包好拿在手中,在站牌底下等无轨电车。突然,天上下起大雨,我怕雨水打湿那几本宝书,就将书藏在我穿的那件粗布上衣里,紧贴在怀中,双手捂在胸前。雨水淋湿了我的头发,迷住了我的眼睛,那场大雨带着初春的寒意冷得我突然接连打了几个喷嚏,在我旁边等车的好几个人都赶紧躲开了我,可能是怕我传染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