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赛前的心理状态,对于学生能够正常发挥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运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参照了有关文献,对学生赛前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探讨,并把自己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做了论述,对以后提高比赛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学生;体育比赛;赛前状态;心理调整
很多学校都有运动队,我们体育教师往往对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比较重视,而对学生赛前的心理状态的观察分析却容易忽视,导致学生在赛前一旦出现异常,我们就手足无措,缺少科学的应对策略。这不但会使学生发挥失常,而且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影响,特别是可能造成伤害事故。这很显然违背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原则。笔者根据多年带队的经验,谈一谈本人对学生参加体育比赛赛前各种心理状态的探讨,仅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了解赛前状态的概念
我们通常把在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和体温升高,心率和呼吸频率加快,消化腺分泌减少,汗腺分泌增加等等。
二、观察学生赛前状态的表现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这对学生品质锻炼以及身心的健康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从《体育心理学》分析,学生在赛前一般会出现以下心理状态:“好斗”情绪状态、过度紧张状态、淡漠状态3种。
比如:这类学生对困难估计不足,并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一旦在比赛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就显得手慌脚乱,束手无策,比赛失常。赛前过度紧张的学生表现为对即将到来的比赛过度或过早兴奋,情绪强烈紧张焦虑不安。动作混乱、发挥失常。这类学生在比赛前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信心、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或对比赛感到索然无味。这种状态很显然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
三、分析产生以上各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1.自感水平有限,对比赛缺乏信心。中学生一般训练时间较短,运动水平较低.因此在比赛之前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出现信心不足。可见,训练时间短,自身水平低是造成学生赛前自信心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2.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中学生参加的比赛较少,一旦到了陌生环境,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就会对这些外界的客观因素感到不适应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慌等各种不良心理,最终影响自身水平的发挥,导致成绩不理想。3.来自于学校或老师的压力过大。学校或老师的期望过高,会使学生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其原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四、合理调整学生赛前状态的对策
(一)排除开扰,力争让阻力转化为动力。由于学生参加训练和比赛,对学生成绩造成了影响,因而家长不理解,出面阻止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做更细心的工作,学校要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对因为训练和比赛掉课的同学,应及时进行补课,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对这些学生要多一份关心。转变他们的思想,从而得到他们的支持,变阻力为催动力。
(二)科学系统的训练,组织多参加比赛,增添比赛的信心。中学开展运动训练的确存在难度,特别是时间上的安排,即使这样,体育教师还是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切实让学生感觉到成绩的提高,不断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添比赛的信心。
(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合理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有些研究者指出,在某些专项运动比赛中,心理因素导致胜负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以上,因而赛前调整好学生的心理,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非常重要。做为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思想根源,帮助分析合理疏导,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合理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有效预防和解决不良的赛前状态。我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力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倾听,潜心观察。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2.巧设情境,模拟训练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3.转移注意力。比赛前我通常会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愉快的交谈或一起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等等,从而缓解学生的赛前紧张。4.采用意念训练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比赛之前有目的,有意识回忆平时的比赛、训练的情景或想象比赛、训练的过程等,使平时在大脑皮层留下的正确技术“痕迹”激活,在比赛中可使技战术完成得更加正确、顺利。5.利用诱导训练的方法,以诱导学生保持积极的状态和对比赛求胜的欲望。
(四)有针对性采用不同的准备活动。赛前运动员一旦出现了易常现象,教师除了进行正确的心理输导以外,有针对性采用不同的准备活动,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对于过度紧张的运动员,让他们做一些缓和、有节奏的活动;对于情绪低落的,让他们做些活跃的、强度大且时间稍长的活动,都可起到调整大脑皮层兴奋性的作用。
五、结论和建议
1.赛前状态一般表现为“好斗”状态、过度紧张状态、淡漠状态3种。适当的赛前心理状态,对比赛创造良好成绩,提供了可能,反之则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2.加强体育教师自身对心理训练方面知识的学习,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的方法和手段。3.合理进行赛前状态调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也是一个不容体育教师忽视的课题,它是我们做为教练员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新理念的重要体现,因而作为体育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河北师范大学.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育理论》.P64-66.
[2]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体育心理学》.P254-283.
[3]马启伟.心理技能训练,《体育心理学》,P166—198.
[4]田麦久.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常用的方法,《运动训练学》.P298—301.
[5]张凯.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及对体育教学的启示,《中国学校体育》.2011年第二期.
关键词:学生;体育比赛;赛前状态;心理调整
很多学校都有运动队,我们体育教师往往对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比较重视,而对学生赛前的心理状态的观察分析却容易忽视,导致学生在赛前一旦出现异常,我们就手足无措,缺少科学的应对策略。这不但会使学生发挥失常,而且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影响,特别是可能造成伤害事故。这很显然违背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原则。笔者根据多年带队的经验,谈一谈本人对学生参加体育比赛赛前各种心理状态的探讨,仅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了解赛前状态的概念
我们通常把在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和体温升高,心率和呼吸频率加快,消化腺分泌减少,汗腺分泌增加等等。
二、观察学生赛前状态的表现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这对学生品质锻炼以及身心的健康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从《体育心理学》分析,学生在赛前一般会出现以下心理状态:“好斗”情绪状态、过度紧张状态、淡漠状态3种。
比如:这类学生对困难估计不足,并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一旦在比赛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就显得手慌脚乱,束手无策,比赛失常。赛前过度紧张的学生表现为对即将到来的比赛过度或过早兴奋,情绪强烈紧张焦虑不安。动作混乱、发挥失常。这类学生在比赛前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信心、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或对比赛感到索然无味。这种状态很显然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
三、分析产生以上各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1.自感水平有限,对比赛缺乏信心。中学生一般训练时间较短,运动水平较低.因此在比赛之前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出现信心不足。可见,训练时间短,自身水平低是造成学生赛前自信心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2.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中学生参加的比赛较少,一旦到了陌生环境,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就会对这些外界的客观因素感到不适应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慌等各种不良心理,最终影响自身水平的发挥,导致成绩不理想。3.来自于学校或老师的压力过大。学校或老师的期望过高,会使学生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其原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四、合理调整学生赛前状态的对策
(一)排除开扰,力争让阻力转化为动力。由于学生参加训练和比赛,对学生成绩造成了影响,因而家长不理解,出面阻止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做更细心的工作,学校要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对因为训练和比赛掉课的同学,应及时进行补课,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对这些学生要多一份关心。转变他们的思想,从而得到他们的支持,变阻力为催动力。
(二)科学系统的训练,组织多参加比赛,增添比赛的信心。中学开展运动训练的确存在难度,特别是时间上的安排,即使这样,体育教师还是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切实让学生感觉到成绩的提高,不断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添比赛的信心。
(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合理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有些研究者指出,在某些专项运动比赛中,心理因素导致胜负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以上,因而赛前调整好学生的心理,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非常重要。做为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思想根源,帮助分析合理疏导,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合理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有效预防和解决不良的赛前状态。我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力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倾听,潜心观察。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2.巧设情境,模拟训练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3.转移注意力。比赛前我通常会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愉快的交谈或一起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等等,从而缓解学生的赛前紧张。4.采用意念训练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比赛之前有目的,有意识回忆平时的比赛、训练的情景或想象比赛、训练的过程等,使平时在大脑皮层留下的正确技术“痕迹”激活,在比赛中可使技战术完成得更加正确、顺利。5.利用诱导训练的方法,以诱导学生保持积极的状态和对比赛求胜的欲望。
(四)有针对性采用不同的准备活动。赛前运动员一旦出现了易常现象,教师除了进行正确的心理输导以外,有针对性采用不同的准备活动,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对于过度紧张的运动员,让他们做一些缓和、有节奏的活动;对于情绪低落的,让他们做些活跃的、强度大且时间稍长的活动,都可起到调整大脑皮层兴奋性的作用。
五、结论和建议
1.赛前状态一般表现为“好斗”状态、过度紧张状态、淡漠状态3种。适当的赛前心理状态,对比赛创造良好成绩,提供了可能,反之则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2.加强体育教师自身对心理训练方面知识的学习,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的方法和手段。3.合理进行赛前状态调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也是一个不容体育教师忽视的课题,它是我们做为教练员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新理念的重要体现,因而作为体育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河北师范大学.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育理论》.P64-66.
[2]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体育心理学》.P254-283.
[3]马启伟.心理技能训练,《体育心理学》,P166—198.
[4]田麦久.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常用的方法,《运动训练学》.P298—301.
[5]张凯.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及对体育教学的启示,《中国学校体育》.2011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