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源教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学术思想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njun1984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李安源;名医经验;学术继承
  中图分类号:R7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8-0011-03
  李安源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近40载,擅长治疗儿科疑难杂症,尤其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颇有效验。现将其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学术思想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起病于儿童时期,以多种不自主的、快速的运动性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及猥亵言语为主要表现,常伴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中医无此病名,但有相同症状的文献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风盛则动”,《张氏医通》云:“瘛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温病条辨•痉病瘛疭总论》曰:“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等。李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属中医“肝风”、“瘛疭”、“慢惊风”等范畴,病位主要在心、肝,涉及肾、脾等脏,治宜从“虚、风、痰、火”辨证施治。
  1.1 病位主要在心、肝,涉及肾、脾等脏,以心肝亏虚、虚风内动为主
  1.1.1 心肝亏虚、虚风内动 李教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衣被过暖等均可生热化燥,伤及脏腑之阴,阴不制阳,风气内动,诸证俱现。究其本源,实为阴虚阳亢,尤以心肝阴虚为多见;心主血脉而藏神,为精神之所舍。《灵枢•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皆归于心。禀赋不足,精神怯弱,因外感热病或病后汗下太过均可累及于心。另外,心属火为阳脏,以动为患,小儿生机旺盛,阳常有余,心火易亢,临床易出现心阴不足、心火有余、心神不守的病理改变。心虚不能任物,故虽常有所忆,但忆不能存,是以恍惚错谬,忽忽喜忘;血不营心,心失所养,则神不安舍,睡眠不宁而多梦,甚或出现夜惊;心阴不敛,则神思涣散,语多易动,同时虚烦少寐、咽干口渴、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小儿心智未足,自我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烦躁易怒、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主筋藏魂,其志怒,其气急,为人体罢极之本。“肝常有余,肾常虚,肝阳易亢”,正常情况下,肝肾之阴阳相互制约,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肾阴常虚,无以制约肝阳,肝肾之阴阳失衡,而致阴虚阳亢,虚风内动,则可见性情执拗、冲动任性、秽语失聪、烦躁不安等肝气有余之象。肝主筋,开窍于目,肝风亢动,则出现眨眼努嘴、摇头、扭颈等肝风内动的表现;足厥阴肝经循喉咙、入颃颡,肝阴不足,颃颡失濡,则见喉中出声;肝藏血,血舍魂,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则四肢抽搐;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而出现梦呓、梦游等兼症。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1.2 痰浊阻窍、痰火扰心 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脏腑娇嫩,有“脾常虚”的生理特点。中医认为,“怪病多责之于痰”、“百病皆由痰作祟”。脾虚则易聚湿生痰,痰与风邪相携,易阻滞脏腑孔窍之经络,若风痰鼓动,上犯清窍,则挤眉弄眼;横窜经络,则发生头颈、四肢肌肉抽搐;痰阻气道则胸闷痰鸣;上壅咽喉则咽痒不适、怪声连连,或语声不断;流窜经络则肢体抽动。李教授认为,脾虚痰浊阻滞心窍也是多发性抽动症的重要病机。心在五脏中五行属火,主神明。《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曰:“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小儿为“纯阳之体”,脏腑经络之气柔弱,感邪后易化火伤阴,引动肝风,如刘完素《宣明论方》中说:“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故小儿有“心常有余”之说,《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本神》又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详细论述了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心的关系,故李教授认为,当痰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宁,神明失志,便可见患儿出现猥亵言语、强迫、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
  1.2 治从“虚、风、痰、火”辨证施治
  1.2.1 心肝亏虚、虚风内动证 治以养心柔肝,熄风止痉。以《医宗金鉴》之钩藤饮(人参、全蝎、羚羊角、天麻、甘草、钩藤)为基础,创制了宁动颗粒。方以党参易原方中人参以防温补太过,加用麦冬、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地龙等。宁动颗粒方中以天麻熄风镇惊为君,臣以党参、麦冬养心气、益心阴、安心神,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佐以龙骨、牡蛎镇静安神,地龙解痉利咽,化痰通瘀,与天麻、白芍、龙骨、牡蛎合用加强熄风止痉之功;使以甘草以助麦冬、白芍养心之功,与白芍同行可缓解肌肉、筋脉挛急,并能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心柔肝、熄风止痉、扶正祛邪之功。
  1.2.2 痰浊阻窍、痰火扰心证 痰浊阻窍为主者,治以健脾祛湿,化痰熄风。常在《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蔓荆子、生姜、大枣、甘草)基础上化裁。
  痰火扰心为主者,治以清心化痰,熄风止痉,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为基础随症加减。临证常加石菖蒲、郁金、胆南星豁痰通窍,加钩藤、全蝎、蜈蚣祛风止痉,肢体抽动加桑枝、木瓜、伸筋草以舒筋通络;情绪不稳者加柴胡、白芍以疏肝解郁;心神不宁者加炙远志、五味子等养心安神;咽部发声不适者常加蝉蜕、僵蚕、射干疏风利咽;眨眼频繁者加菊花、木贼清热疏风。
  1.3 重视情志调摄,注意饮食起居,病愈防复 由于多发性抽动症,强迫、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加之家长不适当的干预,患儿常有轻度自卑或焦虑等表现。故李老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非常注意对患儿的心理治疗和情志的疏导,解决儿童的情绪问题与其它伴随症状。要求家长和老师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避免指责或强行制止抽动的发生,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其由于疾病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不便,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李老师亦重视饮食起居的重要性。认为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常常诱发或使抽动症状加重,要求家长注意患儿冬春季节避寒保暖,预防感冒,避免过度劳累和看过于刺激性的电影或电视剧;饮食上注意均衡营养、平衡膳食,忌食辛辣或肥甘厚腻的食物,少食或少饮添加色素的零食或饮料。科学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对提高疗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发性抽动症易于反复,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应继续服药3~6个月,以防复发。
  2 典型病例
  例1:患儿张某,男,9岁,于2009年6月10日初诊。主诉:眨眼、清嗓、伴四肢抽动2年余。曾用氟哌啶醇、安坦等治疗未见明显缓解,慕名求治。症见:频繁眨眼、清嗓,四肢不自主抽动,心烦易怒,食欲减退,夜间汗多,睡眠欠安,秽语连篇,学习成绩极差。查: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数。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脑电图、颅脑CT均正常。诊断:多发性抽动症。证属心肝亏虚,虚风内动。治以养心柔肝、熄风止痉。拟方宁动颗粒:天麻10 g,钩藤10 g,太子参10 g,麦冬10 g,白芍15 g,菊花10 g,生龙骨15 g,生牡蛎15 g,益智仁10 g,焦三仙各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2次服,连服14 d。复诊:眨眼消失、清嗓及四肢抽动的频率与幅度明显减轻,盗汗改善,纳食倍增。方既效,当守原意,上方继服14 剂,症状基本消失。仍用上方化裁,制成颗粒继服3个月巩固疗效,随诊1年未见复发。
  例2:孙某,男,8岁,于2010年4月27日初诊。1年前,出现皱眉,眨眼,摇头,扭颈,注意力不集中,家长起初认为,孩子是坏毛病,常加训斥,症状反而加重,患儿体型偏胖,纳差,眠可,大便溏,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弦。诊断:多发性抽动症,证属脾虚失运、痰浊阻窍型。治以健脾化湿、祛痰熄风。温胆汤加减:法半夏10 g,陈皮6 g,茯苓10 g,白术6 g,天麻10 g,钩藤10 g,醋柴胡6 g,郁金10 g,石菖蒲10 g,煅龙骨、煅牡蛎各10 g,甘草3 g。10剂后复诊,上述症状减轻,上方去醋柴胡,加僵蚕6 g,伸筋草6 g,木瓜10 g,35剂,制水丸剂,每次服用15 g,每日3 次,饭后服用,服用3个月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收稿日期:2011-05-21)
其他文献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曾升平;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8-0006-03  曾升平主任医师是四川省名老中医,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免疫病专业委会主任委员。曾老师致力于中医药免疫调节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至曾老师门诊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传统中医学无干燥综合征这一
期刊
关键词:瘀血;活血化瘀;心血管疾病;血府逐瘀汤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8-0016-02  心血管疾病大多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胸痹、真心痛、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血脉。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异常等。从而致使心主血脉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导致心脉瘀阻而出现心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簇花清风藤醇提物的抗炎及镇痛作用。方法:以小鼠热板法和小鼠醋酸扭体法观察簇花清风藤的镇痛作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观察簇花清风藤的抗炎作用。结果:簇花清风藤能显著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和延长小鼠热板痛阈值(P<0.05);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程度(P<0.05)。结论:簇花清风藤醇提物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  关键词:簇花清风藤醇提物;镇痛;抗炎;药理实验 
期刊
关键词:眼病;脏腑辨证;苏藩;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8-0002-04    苏藩主任为全国第四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导师从医50年,从事中医眼科临床40余年,通过体悟《内经》等古籍对眼与五脏六腑密切关系的阐述,在眼病治疗中重视脏腑辨证,认为眼与肝脾肾关系尤为密切,眼底病变多见脾虚失运、肝脾不调、
期刊
摘要:目的:深入研究马蹄香治疗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应用国家标准GB/T5009124-2003高效液相法测定马蹄香散剂和5种治疗胃肠病药物中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谷氨酸和精氨酸在5种治疗胃肠病药物中的含量均较高,谷氨酸的含量: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复方谷氨酰胺>蒙脱石散>马蹄香>盐酸小檗碱片>参苓健脾胃颗粒。精氨酸的含量:复方谷氨酰胺>马蹄香>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片>参苓健
期刊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综述;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75-0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其症状与中医学“胸痛”、“噎膈”、“胃痛”、“吐酸”、“呕胆”、“反胃”、“嘈杂”等相当。可表现为多
期刊
摘 要:经筋理论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经筋理论在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现状,发现在经筋辨证分型与膝骨性关节炎临床常见疼痛点相关性研究方面值得进一步科学总结性探讨,对今后较好运用经筋辨证分型理论指导中医临床诊治膝骨性关节炎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理论;诊治  中图分类号:R5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关键词:癌性发热;清热化瘀法;穴位贴敷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22-02  癌性发热一般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癌性发热多见于癌症进展期,由于其产生的机理复杂,临床上患者的发热程度表现也不一样,有低热、中度发热,也有39℃以上的高热,其热型以不规则热或弛张热为多见。目前临床上中医、西医治疗癌性发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分别予以中药汤剂及生脉饮口服治疗,疗程3周,疗程结束后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降低AST、CK、CK-MB、LDH、a-HBDB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病情分型属轻、中型者;②符合中医气阴两虚、肝郁证辨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彝药滇藁本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槲皮素为对照品,HPLC测定的槲皮素含量和总固体物收率为指标,考察提取方法加醇量、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对滇藁本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加醇量、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对滇藁本药材粗粉的槲皮素含量和总固体物收率都有显著的影响,而提取时间影响最显著。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与70%乙醇按照1:8(g/mL)的比例,75 ℃回流提取3 h。结论:本实验优选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