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十月,在祖国60华诞的喜庆气氛中,“第三届中国国际仙人掌及多浆植物精品展”于北京植物园盛大开幕。展台前人头攒动,在其中一类乍看上去就像是有花纹的“小石头”的植物前,人们更是围得水泄不通。这种“小石头”长得小巧玲珑却又体态丰满,精致可爱,更让人惊讶的是有些“石头”还开着绚丽的花朵,让人称奇不已。这就是“生石花”。
神秘的“石头”大家庭
生石花的拉丁学名为Lithops,人们通常称其为flowering stones,它属于双子叶植物纲石竹亚纲番杏科生石花属多肉植物。生石花原产于南部非洲干旱地区,1811年被英国植物学家w,J,伯切尔(William JohnBurchell)发现,但长期得不到重视,直到20世纪初学者们才开始对它展开科学考察和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识别出的生石花品种也越来越多,由1900年发现的3个增加到1971年的78个种,但学者们对生石花是否有这么多个种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只有48个种。多年的纷争,在南非科尔夫妇的研究成果面前逐渐平息了。
科尔夫妇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生石花,通过长期野外考察,他们研究了原产地的几乎所有生石花品种,采集了超过400种不同的标本,并给每一种标本编号,这就是著名的“科尔编号”(Cole No,)。进入新世纪,科尔夫妇又把生石花属分为种、亚种、变种三级序列,计有38个种(其中露美玉种尚有争议)、15个亚种、26个变种和2个栽培品种,还详细介绍了每个种和亚种的形态和地理分布。他们的研究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科尔编号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石花研究中。
除了科尔编号外,我国的生石花爱好者还沿用了日本植物界对生石花属不同品种的传统命名,如“日轮玉”、“石榴玉”、“太古玉”、“荒玉”、“紫勋”等,或是亲昵地叫它们“石头”。
长相奇异的小“石头”
生石花的体形、体态和颜色极好地适应了原产地的环境。它主要由两个对生叶片和根组成,茎极短,两片对叶联结而成为倒圆锥体。生石花生长在沙砾质土壤中,我们往下俯看时只能看到它的叶片顶部平面,其外观酷似石头。为了度过炎热干燥的旱季,生石花的叶片长得很肥厚,它们可以借助皮层内发达的贮水器官保存水分。叶片顶部被称为“窗”,比较平整,可以透过光线,使倒圆锥形叶内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顶部两片叶之间有裂隙,从裂隙处会按生长周期先后长出花朵和新株。
生石花个体较小,一般单株个体(即两个叶片组成的一株生石花)直径为1~2厘米,直径5~6厘米的已算是大个头。不过,自然界里的生石花也有群生株,经过多年的分裂增殖,数头甚至十数头株体聚集在一起,颇为壮观。
生石花最出名的特性就是拟态,它们能够模仿原产地自然环境的颜色而形成自身色彩。有了天然的保护色,加上个头较小,生石花在原产地的砾石中很不起眼,难以被动物发现,进而避免了被小动物啃食的恶运。
其实,被生石花迷惑的不仅是南部非洲荒漠的食草动物,还有那些研究它的植物学家。正是因为拟态这个特性,即使同一个生石花品种,在不同的生长地点,也会因为环境的细微差异而在外观上有所不同。有时,研究者会误认为发现了新的品种,这就是确定生石花的种时有那么多纷争的原因。
特立独行的生长习性
在我们的常识里,春华秋实,夏盛冬藏好像已经是自然界不变的规律了。然而,生石花这种奇异的小精灵有着不同的生长习性。
和大多数植物正好相反,生石花一般在夏天休眠冬天生长。在南非和纳米比亚的原产地,一年中气候分为旱季和雨季,夏季属于降水稀少、气候干热的旱季,这时大多数种类的生石花逐渐进入休眠期;旱季结束后,天气逐渐转凉,雨水增多,当地进入雨季,生石花渐渐恢复生机并迅速生长,用不了多久就进入花期。
在晴朗的午后,生石花绚丽的黄、白色花朵向着太阳竞相开放。它的花冠通常很大,甚至可以遮住整个株体。傍晚,花瓣会逐渐闭合。这种昼开夜合的情况会持续7天左右。花谢之后经过冬季的孕育,在接下来的春天开始一年一次的分裂、蜕皮。届时,新株冲出老株的包围,从叶顶裂隙处钻出。在蜕皮期间,老株为新株的生长提供养分,自己则逐渐萎缩成一层干皮,最终被新株胀破完全蜕去。一般情况下,生石花在蜕皮后会长出一或两个新株,少数长出3株。蜕皮之后,生石花逐渐进入夏季的休眠期,如此周而复始。
但是,电有少数品种的生长周期与此相反,它们的生长期主要在夏季。
这意味着,生石花有冬型种和夏型种的区别。不过,除曲玉等少数品种属于夏型种外,绝大多数品种都是冬型种。
在了解了生石花的这些习性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特点之后,我们就可以人工养殖这些小“石头”了。如果方法得当,经过3年左右,我们就能看到一朵朵绽放的“石头花”了。
奇异之花走出非洲
如今,生石花作为观赏植物已经走出非洲荒漠,在世界很多地方的花棚中、庭院里、办公桌上健康成长,完全适应了新的环境。尤其是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生石花的种植已经成为较大的产业,这些国家向全球大量出口种子和成株。
我国引种生石花较晚,对此展开的科学研究也极少,但民问养殖生石花的热情日益高涨。特别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喜欢上了这种可爱的奇异植物。他们充满热情地养“石头”、种“石头”,还在网络论坛上谈“石头”。
国内的“石头迷”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和上海,浙江、甘肃、河南等地也有不少人种植,有些“石头迷”甚至从国外购买种子或成株繁殖。随着爱好者渐多,生石花的价格也在不断走高。
虽然种植生石花的人数快速增长,但目前国内多数人主要还是着眼于养殖经验的积累,对于生石花的科学研究则比较欠缺,在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情况下,生石花这种奇异的生灵还有许多迷团需要我们去寻找答案。(文章代码:2219)
【责任编辑】赵 菲
神秘的“石头”大家庭
生石花的拉丁学名为Lithops,人们通常称其为flowering stones,它属于双子叶植物纲石竹亚纲番杏科生石花属多肉植物。生石花原产于南部非洲干旱地区,1811年被英国植物学家w,J,伯切尔(William JohnBurchell)发现,但长期得不到重视,直到20世纪初学者们才开始对它展开科学考察和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识别出的生石花品种也越来越多,由1900年发现的3个增加到1971年的78个种,但学者们对生石花是否有这么多个种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只有48个种。多年的纷争,在南非科尔夫妇的研究成果面前逐渐平息了。
科尔夫妇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生石花,通过长期野外考察,他们研究了原产地的几乎所有生石花品种,采集了超过400种不同的标本,并给每一种标本编号,这就是著名的“科尔编号”(Cole No,)。进入新世纪,科尔夫妇又把生石花属分为种、亚种、变种三级序列,计有38个种(其中露美玉种尚有争议)、15个亚种、26个变种和2个栽培品种,还详细介绍了每个种和亚种的形态和地理分布。他们的研究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科尔编号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石花研究中。
除了科尔编号外,我国的生石花爱好者还沿用了日本植物界对生石花属不同品种的传统命名,如“日轮玉”、“石榴玉”、“太古玉”、“荒玉”、“紫勋”等,或是亲昵地叫它们“石头”。
长相奇异的小“石头”
生石花的体形、体态和颜色极好地适应了原产地的环境。它主要由两个对生叶片和根组成,茎极短,两片对叶联结而成为倒圆锥体。生石花生长在沙砾质土壤中,我们往下俯看时只能看到它的叶片顶部平面,其外观酷似石头。为了度过炎热干燥的旱季,生石花的叶片长得很肥厚,它们可以借助皮层内发达的贮水器官保存水分。叶片顶部被称为“窗”,比较平整,可以透过光线,使倒圆锥形叶内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顶部两片叶之间有裂隙,从裂隙处会按生长周期先后长出花朵和新株。
生石花个体较小,一般单株个体(即两个叶片组成的一株生石花)直径为1~2厘米,直径5~6厘米的已算是大个头。不过,自然界里的生石花也有群生株,经过多年的分裂增殖,数头甚至十数头株体聚集在一起,颇为壮观。
生石花最出名的特性就是拟态,它们能够模仿原产地自然环境的颜色而形成自身色彩。有了天然的保护色,加上个头较小,生石花在原产地的砾石中很不起眼,难以被动物发现,进而避免了被小动物啃食的恶运。
其实,被生石花迷惑的不仅是南部非洲荒漠的食草动物,还有那些研究它的植物学家。正是因为拟态这个特性,即使同一个生石花品种,在不同的生长地点,也会因为环境的细微差异而在外观上有所不同。有时,研究者会误认为发现了新的品种,这就是确定生石花的种时有那么多纷争的原因。
特立独行的生长习性
在我们的常识里,春华秋实,夏盛冬藏好像已经是自然界不变的规律了。然而,生石花这种奇异的小精灵有着不同的生长习性。
和大多数植物正好相反,生石花一般在夏天休眠冬天生长。在南非和纳米比亚的原产地,一年中气候分为旱季和雨季,夏季属于降水稀少、气候干热的旱季,这时大多数种类的生石花逐渐进入休眠期;旱季结束后,天气逐渐转凉,雨水增多,当地进入雨季,生石花渐渐恢复生机并迅速生长,用不了多久就进入花期。
在晴朗的午后,生石花绚丽的黄、白色花朵向着太阳竞相开放。它的花冠通常很大,甚至可以遮住整个株体。傍晚,花瓣会逐渐闭合。这种昼开夜合的情况会持续7天左右。花谢之后经过冬季的孕育,在接下来的春天开始一年一次的分裂、蜕皮。届时,新株冲出老株的包围,从叶顶裂隙处钻出。在蜕皮期间,老株为新株的生长提供养分,自己则逐渐萎缩成一层干皮,最终被新株胀破完全蜕去。一般情况下,生石花在蜕皮后会长出一或两个新株,少数长出3株。蜕皮之后,生石花逐渐进入夏季的休眠期,如此周而复始。
但是,电有少数品种的生长周期与此相反,它们的生长期主要在夏季。
这意味着,生石花有冬型种和夏型种的区别。不过,除曲玉等少数品种属于夏型种外,绝大多数品种都是冬型种。
在了解了生石花的这些习性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特点之后,我们就可以人工养殖这些小“石头”了。如果方法得当,经过3年左右,我们就能看到一朵朵绽放的“石头花”了。
奇异之花走出非洲
如今,生石花作为观赏植物已经走出非洲荒漠,在世界很多地方的花棚中、庭院里、办公桌上健康成长,完全适应了新的环境。尤其是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生石花的种植已经成为较大的产业,这些国家向全球大量出口种子和成株。
我国引种生石花较晚,对此展开的科学研究也极少,但民问养殖生石花的热情日益高涨。特别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喜欢上了这种可爱的奇异植物。他们充满热情地养“石头”、种“石头”,还在网络论坛上谈“石头”。
国内的“石头迷”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和上海,浙江、甘肃、河南等地也有不少人种植,有些“石头迷”甚至从国外购买种子或成株繁殖。随着爱好者渐多,生石花的价格也在不断走高。
虽然种植生石花的人数快速增长,但目前国内多数人主要还是着眼于养殖经验的积累,对于生石花的科学研究则比较欠缺,在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情况下,生石花这种奇异的生灵还有许多迷团需要我们去寻找答案。(文章代码:2219)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