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志翔,美学博士,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主编。曾主持本刊“来来往往”专栏写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将他给中学生的103封回信辑录出版《树不必对风生气》一书。
2014年,《中学生天地》开设“美丽人生”专栏,请吴博士给我们讲述如何感受生命的美好,如何认识自我,如何理解他人,如何做到优雅地生存……
如果把在职读书的经历刨开,我离开校园已经20多年了。虽然在校时功课和人缘都还算不错,但我得承认自己的校园生活过得相当平庸。偶尔回望,乏善可陈。从未在运动会上大显身手,没有在联欢会上展露风采,反倒在只参加过一次的学校演讲比赛上出过丑:脱稿讲了没几句竟然忘词,只能在全场观众的哄笑声中,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稿纸,厚着脸皮磕磕绊绊地念完。
时光会轻易地抹平当年在学业成绩上所据有的优势,那时候每一分都似乎重如泰山的分数后来已轻如鸿毛。在岁月的河流上凸显出来并且标识着更高价值的东西,大多与功课无关。同学聚会时所谈论的,是谁百米冲刺时的身姿很销魂,是谁第一个拥有了一把吉他,是谁在深夜把谁背到了医院,是谁寒冬里还光脚穿着一双拖鞋,是谁给谁递了纸条而谁又把纸条交给了老师……成绩不错但个性模糊的人开始慢慢隐退为背景,就像退潮后被晾在沙滩上偶尔动弹一下的小鱼。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真正从学校里收获的知识,是把书本和笔记里的内容都忘掉以后所剩下的那点东西。这是确实的。我早已记不得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哪一年,但记住了老师发出过的那一声随性的感叹:“曹操是个人才,呵呵呵呵!”连他的音调表情至今宛然在我的记忆里鲜活着,那阵奇异的大笑颠覆了小时候连环画教给我的三国史观。我这个高考数学满分的人也已完全不会做一道简单至极的中学代数题目了,但我还记得老师顺嘴说的一桩事:古希腊有位发现无理数的数学家居然被同行扔到海里淹死了!我当时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悚之感,原来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帷幕上掀开一道窄窄的缝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原来恐惧和嫉妒可以比蒙昧更加残忍。
你若问我学生时代最喜欢哪门功课,我可能一时答不上来。我只知道我热爱老师跳出教材说一些“闲话”或题外话的课堂。我最不想听到的是老师一进教室就清清嗓子板着脸说出“翻到课本第N页”这句话,那时我的心底总会发出一声失望的哀叹,因为此话意味着这堂课上我咂摸不到什么书本之外的趣味了。钱钟书著有一本《写在人生边上》的书,是“不慌不忙地浏览”后,随手在人生这本大书边的空白上留下的痕迹。我也总希望能够在压力重重的中学课堂边上、在刻板枯燥的教科书的边上,读到一点甚至留下一点不拘形式的批注。那点痕迹表明我真的曾经历过学和思的事。顺便提一句,我现在的读书习惯也的确如此,但凡用心读过的书,书页空白处多有胡乱涂抹。
说起来每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时间也不算少,但若干年以后倘若还能有只言片语留存于学生深深的脑海里,则已可额手称幸了。我曾在一次老同学小聚会上,提议让每人搜索记忆中老师讲过的一句话并与大家分享,结果发现它们几乎全是针对学生个体的褒赏、勉励或批评之辞。“你会下围棋,智商高,数学一定能学好!”“你的作文稍作修改甚至可以公开发表!”这些富含积极意义的话从正面牵引着学生向前发展。“历史,想考不及格挺难的,没想到你……”老师沉痛的语气显然刺痛过某位学生的心——没错,说的是我。“嫌我的圆画得不对称?你的脸长得才不对称!”“在走廊里窜来窜去,像个猢狲一样!”这些来自老师的怒斥无疑在学生心理上造成过创伤,从而加固了他们的记忆,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塑造着成长的可能性。
这些话,无非是学校生活中的一点“碎屑”。可是瞧,影响人生至深至远的,未必是被翻得滚瓜烂熟的教科书,未必是课堂上精心准备的长篇大论,而恰恰是这点微不足道的碎屑、这点貌似不经意的边角料。
我还捡拾起了这么一点时常飘浮在岁月时空中的碎屑:有位老师对学生提要求,希望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坚持每年好好地、剔骨贴肉地读一本书。听到老师的希望后,同学们全笑了。没法不笑,这个要求太低了。一年一本书?简直是蔑视我们的智商、求知欲以及意志品质,我们的年阅读量至少要以十倍计!可是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同学都高估了自己。毕业20年后的聚会上,老师让每位学生说出自己每一年精心阅读过的书籍,遗憾的是,全班没有一人能够把20个书名完整地报出。
比如,一次全班的远足和野餐,被熊熊篝火映红的同学脸庞和被烟熏得流泪的狼狈之状,至今想来还是那么亲切,而那个傍晚好不容易煮熟的清汤挂面也成为一生中念念不忘的美味。
比如,地理老师带着我们到山上实地考察岩层结构,“俯察品类之盛”,感知大地和历史的厚重质感;还带着我们到大操场上仰望星空,辨识星座,“仰观宇宙之大”,在巨大的坐标系中体味无限的苍茫和个体如同尘埃般的卑微渺小,进而萌发出敬畏心和崇高感。
……
我很感念那些让我们有机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同时还能以另一种眼光看待同学的老师,他们其实有着一份未被考试和分数啃食殆尽的浪漫情怀。因了这份未泯的情怀,我们的中学生涯才不至于苍白和干瘪得不堪回首。
流转的时光留下了些许碎屑,课业的缝隙里漏出来几道灵光,因为它们的存在,我才可以如此这般地爱抚自己的过去,不谏往者追来者。就像我曾经写过的那样:那样的记忆雕刻着时光,使之呈现出一种似乎可以触摸的质感,而岁月的锋镝又雕刻着我。
2014年,《中学生天地》开设“美丽人生”专栏,请吴博士给我们讲述如何感受生命的美好,如何认识自我,如何理解他人,如何做到优雅地生存……
如果把在职读书的经历刨开,我离开校园已经20多年了。虽然在校时功课和人缘都还算不错,但我得承认自己的校园生活过得相当平庸。偶尔回望,乏善可陈。从未在运动会上大显身手,没有在联欢会上展露风采,反倒在只参加过一次的学校演讲比赛上出过丑:脱稿讲了没几句竟然忘词,只能在全场观众的哄笑声中,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稿纸,厚着脸皮磕磕绊绊地念完。
时光会轻易地抹平当年在学业成绩上所据有的优势,那时候每一分都似乎重如泰山的分数后来已轻如鸿毛。在岁月的河流上凸显出来并且标识着更高价值的东西,大多与功课无关。同学聚会时所谈论的,是谁百米冲刺时的身姿很销魂,是谁第一个拥有了一把吉他,是谁在深夜把谁背到了医院,是谁寒冬里还光脚穿着一双拖鞋,是谁给谁递了纸条而谁又把纸条交给了老师……成绩不错但个性模糊的人开始慢慢隐退为背景,就像退潮后被晾在沙滩上偶尔动弹一下的小鱼。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真正从学校里收获的知识,是把书本和笔记里的内容都忘掉以后所剩下的那点东西。这是确实的。我早已记不得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哪一年,但记住了老师发出过的那一声随性的感叹:“曹操是个人才,呵呵呵呵!”连他的音调表情至今宛然在我的记忆里鲜活着,那阵奇异的大笑颠覆了小时候连环画教给我的三国史观。我这个高考数学满分的人也已完全不会做一道简单至极的中学代数题目了,但我还记得老师顺嘴说的一桩事:古希腊有位发现无理数的数学家居然被同行扔到海里淹死了!我当时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悚之感,原来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帷幕上掀开一道窄窄的缝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原来恐惧和嫉妒可以比蒙昧更加残忍。
你若问我学生时代最喜欢哪门功课,我可能一时答不上来。我只知道我热爱老师跳出教材说一些“闲话”或题外话的课堂。我最不想听到的是老师一进教室就清清嗓子板着脸说出“翻到课本第N页”这句话,那时我的心底总会发出一声失望的哀叹,因为此话意味着这堂课上我咂摸不到什么书本之外的趣味了。钱钟书著有一本《写在人生边上》的书,是“不慌不忙地浏览”后,随手在人生这本大书边的空白上留下的痕迹。我也总希望能够在压力重重的中学课堂边上、在刻板枯燥的教科书的边上,读到一点甚至留下一点不拘形式的批注。那点痕迹表明我真的曾经历过学和思的事。顺便提一句,我现在的读书习惯也的确如此,但凡用心读过的书,书页空白处多有胡乱涂抹。
说起来每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时间也不算少,但若干年以后倘若还能有只言片语留存于学生深深的脑海里,则已可额手称幸了。我曾在一次老同学小聚会上,提议让每人搜索记忆中老师讲过的一句话并与大家分享,结果发现它们几乎全是针对学生个体的褒赏、勉励或批评之辞。“你会下围棋,智商高,数学一定能学好!”“你的作文稍作修改甚至可以公开发表!”这些富含积极意义的话从正面牵引着学生向前发展。“历史,想考不及格挺难的,没想到你……”老师沉痛的语气显然刺痛过某位学生的心——没错,说的是我。“嫌我的圆画得不对称?你的脸长得才不对称!”“在走廊里窜来窜去,像个猢狲一样!”这些来自老师的怒斥无疑在学生心理上造成过创伤,从而加固了他们的记忆,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塑造着成长的可能性。
这些话,无非是学校生活中的一点“碎屑”。可是瞧,影响人生至深至远的,未必是被翻得滚瓜烂熟的教科书,未必是课堂上精心准备的长篇大论,而恰恰是这点微不足道的碎屑、这点貌似不经意的边角料。
我还捡拾起了这么一点时常飘浮在岁月时空中的碎屑:有位老师对学生提要求,希望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坚持每年好好地、剔骨贴肉地读一本书。听到老师的希望后,同学们全笑了。没法不笑,这个要求太低了。一年一本书?简直是蔑视我们的智商、求知欲以及意志品质,我们的年阅读量至少要以十倍计!可是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同学都高估了自己。毕业20年后的聚会上,老师让每位学生说出自己每一年精心阅读过的书籍,遗憾的是,全班没有一人能够把20个书名完整地报出。
比如,一次全班的远足和野餐,被熊熊篝火映红的同学脸庞和被烟熏得流泪的狼狈之状,至今想来还是那么亲切,而那个傍晚好不容易煮熟的清汤挂面也成为一生中念念不忘的美味。
比如,地理老师带着我们到山上实地考察岩层结构,“俯察品类之盛”,感知大地和历史的厚重质感;还带着我们到大操场上仰望星空,辨识星座,“仰观宇宙之大”,在巨大的坐标系中体味无限的苍茫和个体如同尘埃般的卑微渺小,进而萌发出敬畏心和崇高感。
……
我很感念那些让我们有机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同时还能以另一种眼光看待同学的老师,他们其实有着一份未被考试和分数啃食殆尽的浪漫情怀。因了这份未泯的情怀,我们的中学生涯才不至于苍白和干瘪得不堪回首。
流转的时光留下了些许碎屑,课业的缝隙里漏出来几道灵光,因为它们的存在,我才可以如此这般地爱抚自己的过去,不谏往者追来者。就像我曾经写过的那样:那样的记忆雕刻着时光,使之呈现出一种似乎可以触摸的质感,而岁月的锋镝又雕刻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