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脏压塞是心脏介入手术中少见却又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识别心脏压塞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心脏压塞、床旁心包穿刺;
急性心脏压塞是指心包腔内液体增长速度过快积液量过大,导致心包内压力显著增高,从而影响心室舒张而引起体循环静脉压增高,心脏每搏量降低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临床急症,严重者危及生命。2014年3月,我科成功救治一例支架术后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1岁,因反复胸闷胸痛伴气促一周入院,入院前一周于劳作后突发左上胸闷痛,并感咽喉部梗阻感,颈部胀痛,伴气促。3年前发现血压高升高,最高达180mmHg,未规律服药。入院体检:T:36.5℃,P:78次/分,BP:127/71mmHg。患者于2014年3月28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造影示:三支病变,于前降支植入2枚药物洗脱支架,14:30返回病房。术后未诉胸痛,血压偏低。3月29日12:00患者诉头晕胸闷。查体:神志淡漠;心音遥远;颈静脉怒张;心率84次/分;血压71/48mmHg;心电监护示心率进行性增快。医嘱予多巴胺5mg静推后以大剂量多巴胺组泵入升压,同时予生理盐水快速静滴补充血容量。急查床旁心脏彩超示:心包大量积液。因心脏搏动度大,变换体位均不能取得安全定位,故床旁备好穿刺包、急抽血查血常规等。血常规结果示:血小板26×10^9/L。后复查血象:血小板重度减少。请血液科、ICU、胸外科急会诊后,考虑血小板低下与抗凝药物有关,停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加用甲泼尼龙组静滴对症处理,同时紧急在B超引导下行心包穿刺,引流出暗红色血液约100ml。术后患者胸闷减轻,继续给予补液升压抗炎输注血小板等处理。心包引流术后第一天患者无胸闷胸痛,血小板上升至69×10^9/L,加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引流术后第二天患者无胸闷心悸,血小板升至90×10^9/L,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术后第三日复查心包B超后拔除心包引流管,于4月5日病情稳定出院。
二:护理
2.1 病情观察
心脏压塞是心脏介入手术中少见却又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识别心脏压塞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急性心脏压塞积液量达150ml即可限制血液回流和心脏跳动,导致急性循环衰竭,进而引起心脏骤停⑴。故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如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窦性心动过速、低血压、低血氧饱和度、意识淡漠等要高度警惕急性心脏压塞可能⑵护士应及时发现并及时上报医生进行处理。
2.2 急救与处理
2.2.1 一般处理
一旦确诊心脏压塞,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立即给于半坐卧位,高流量氧气吸入,快速补充血容量,给予大剂量多巴胺组泵入升压,必要时给予全血输注。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2.2.2 心包穿刺引流处理
心脏压塞最有效处理是行紧急床旁心包穿刺术,可有效缓解心脏压塞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穿刺部位常取心尖途径或胸骨左缘第五肋间隙心浊音内侧1-2cm为穿刺点,根据seldinger穿刺法,行心包穿刺引流术⑶。做好穿刺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首次放液量为100ml左右,若患者出现不适则立即停止操作。术后妥善固定心包引流管;做好管道标志及外露刻度;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严格床旁交接班。
2.3 用药护理
PCI术后通常会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该病人出现术后血小板急剧下降情况。故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皮肤有无青紫及血小板的计数有无下降等。
2.4 心理护理
患者急性发病心里肯定紧张,而介入术后出现并发症更会让患者及家属高度紧张,以致于对医疗护理产生怀疑、否定。故应在术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告知相关手术目的、类型、步骤、配合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应情况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也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并发症出现的时候,更应主动询问患者反应,了解其情绪变化,针对性的给予心理疏导。
三:体会
心脏压塞为心脏介入术后危急并发症。在术前应做好充分的术前指导,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以便及早的正确的做出心脏压塞的诊断,做好紧急的救治。该病人术后出现明显胸痛,低血压,心率增快,神志淡漠等均提示心脏压塞,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有效处理:大量快速输液、输血的同时配合床旁心包穿刺术等为成功抢救心脏压塞赢得先机。同时加强术后各项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促进心脏压塞患者良好的转归。
参考文献:
1.杨柳.1例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病人并发心包填塞的急救与护理(C).全科护理 2012.10(5):1342-1343
2.成玉梅, 梁振红.1例射频消融术并发心脏压塞的急救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7c):1968.
3.郭海平, 曹雪滨,翁玉龙,等 .心脏介入治疗致急性心包填塞五例抢救体会(J). 华北国防医药 ,2010, 22(5): 451-452
关键词:心脏压塞、床旁心包穿刺;
急性心脏压塞是指心包腔内液体增长速度过快积液量过大,导致心包内压力显著增高,从而影响心室舒张而引起体循环静脉压增高,心脏每搏量降低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临床急症,严重者危及生命。2014年3月,我科成功救治一例支架术后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1岁,因反复胸闷胸痛伴气促一周入院,入院前一周于劳作后突发左上胸闷痛,并感咽喉部梗阻感,颈部胀痛,伴气促。3年前发现血压高升高,最高达180mmHg,未规律服药。入院体检:T:36.5℃,P:78次/分,BP:127/71mmHg。患者于2014年3月28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造影示:三支病变,于前降支植入2枚药物洗脱支架,14:30返回病房。术后未诉胸痛,血压偏低。3月29日12:00患者诉头晕胸闷。查体:神志淡漠;心音遥远;颈静脉怒张;心率84次/分;血压71/48mmHg;心电监护示心率进行性增快。医嘱予多巴胺5mg静推后以大剂量多巴胺组泵入升压,同时予生理盐水快速静滴补充血容量。急查床旁心脏彩超示:心包大量积液。因心脏搏动度大,变换体位均不能取得安全定位,故床旁备好穿刺包、急抽血查血常规等。血常规结果示:血小板26×10^9/L。后复查血象:血小板重度减少。请血液科、ICU、胸外科急会诊后,考虑血小板低下与抗凝药物有关,停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加用甲泼尼龙组静滴对症处理,同时紧急在B超引导下行心包穿刺,引流出暗红色血液约100ml。术后患者胸闷减轻,继续给予补液升压抗炎输注血小板等处理。心包引流术后第一天患者无胸闷胸痛,血小板上升至69×10^9/L,加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引流术后第二天患者无胸闷心悸,血小板升至90×10^9/L,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术后第三日复查心包B超后拔除心包引流管,于4月5日病情稳定出院。
二:护理
2.1 病情观察
心脏压塞是心脏介入手术中少见却又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识别心脏压塞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急性心脏压塞积液量达150ml即可限制血液回流和心脏跳动,导致急性循环衰竭,进而引起心脏骤停⑴。故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如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窦性心动过速、低血压、低血氧饱和度、意识淡漠等要高度警惕急性心脏压塞可能⑵护士应及时发现并及时上报医生进行处理。
2.2 急救与处理
2.2.1 一般处理
一旦确诊心脏压塞,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立即给于半坐卧位,高流量氧气吸入,快速补充血容量,给予大剂量多巴胺组泵入升压,必要时给予全血输注。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2.2.2 心包穿刺引流处理
心脏压塞最有效处理是行紧急床旁心包穿刺术,可有效缓解心脏压塞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穿刺部位常取心尖途径或胸骨左缘第五肋间隙心浊音内侧1-2cm为穿刺点,根据seldinger穿刺法,行心包穿刺引流术⑶。做好穿刺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首次放液量为100ml左右,若患者出现不适则立即停止操作。术后妥善固定心包引流管;做好管道标志及外露刻度;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严格床旁交接班。
2.3 用药护理
PCI术后通常会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该病人出现术后血小板急剧下降情况。故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皮肤有无青紫及血小板的计数有无下降等。
2.4 心理护理
患者急性发病心里肯定紧张,而介入术后出现并发症更会让患者及家属高度紧张,以致于对医疗护理产生怀疑、否定。故应在术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告知相关手术目的、类型、步骤、配合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应情况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也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并发症出现的时候,更应主动询问患者反应,了解其情绪变化,针对性的给予心理疏导。
三:体会
心脏压塞为心脏介入术后危急并发症。在术前应做好充分的术前指导,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以便及早的正确的做出心脏压塞的诊断,做好紧急的救治。该病人术后出现明显胸痛,低血压,心率增快,神志淡漠等均提示心脏压塞,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有效处理:大量快速输液、输血的同时配合床旁心包穿刺术等为成功抢救心脏压塞赢得先机。同时加强术后各项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促进心脏压塞患者良好的转归。
参考文献:
1.杨柳.1例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病人并发心包填塞的急救与护理(C).全科护理 2012.10(5):1342-1343
2.成玉梅, 梁振红.1例射频消融术并发心脏压塞的急救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7c):1968.
3.郭海平, 曹雪滨,翁玉龙,等 .心脏介入治疗致急性心包填塞五例抢救体会(J). 华北国防医药 ,2010, 22(5): 45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