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ei8133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以上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贯彻以生活为基础的新的教学理念,以生活贯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阶段,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围绕社会生活主题,通过感知生活现象,把握生活逻辑,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立足生活经验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学生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学生在对生活分析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健康地生活,所以生活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政治课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在学习前的知识、阅历、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方面,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敢想敢干,各方面的顾虑较少,往往可以做出许多成年人都做不出来的惊人之举。在崇高理想的支配和英雄人物的鼓舞下,可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另一方面,由于青年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改革的风险缺少心理准备,有时面对未来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思想上往往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点,有的还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社会上对某些青年学生的批评是“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
  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已有经验与新学习材料发生联系,在情境创设、角色互换、主题探究等条件作用下,学生已有的与新的学习材料有关的知识和积累、事理感受、人生体验便被激活、催化起来,并在互动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再加工、创造,不断地冲突、顺应、融合,从而升华成新的体验。这样就能缩小教材、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机会必然大为增加。
  二、围绕生活主题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是一本无字的无穷无尽的大书,要引入有限的教科书和有限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包罗万象,必须从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出发,围绕社会生活的主题,以启动、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行为表现等环节的活动设计,呈现和提炼内容目标的意义。
  人们要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首先必须生存,这就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会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比如我们人人都是消费者,将来总要成为劳动者、经营者、管理者、纳税人,那么,知道怎样参与消费、生产、投资和创业活动,怎样看待个人和政府的收入分配等,就能使学生深切地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要求,坚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义。
  走进政治生活,我们必须懂得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的民主来之不易,需要加倍珍惜。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当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追求。
  三、感知生活现象
  现象是入门的向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人们在实践中接触事物,事物的各个现象分别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反映到头脑中来,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各种现象引起学生这样那样的感觉,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象,这种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人的一生中得益于“耳听”和“目视”的东西数不胜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听,学会看。“耳聪目明”是极有道理的,“耳目”在帮助人脑,人脑指挥着“耳目”。“听而不闻”和“视而不见”是不可取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就是强调占有感性材料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克服传统政治课堂过于追求理性化的倾向,重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感知。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就是指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生活现象。
  只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样,我们通过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社会生活主题,通过感知生活现象,提升生活逻辑,在超市生鲜经营方面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当前教育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因此,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良好的开端——集合队形的变
期刊
具体的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活动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换言之,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最后才能实现教学目的。  再有,高中生作为一个群体,有其发展的身心方面的共同特点,但是在性格、气质、知识、能力、特长、天赋、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的确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实
期刊
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意是促进人的发展,既促进人的生命成熟(情感发展、社会责任感)、也促进人的智慧发展(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作为科学教学的化学教学,其功能已不只是传授和继承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还应是将化学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生观、世界观主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当前素质教育已进入关健时刻,课程教材改革和高考方式改革正在同步进行,培养
期刊
摘要:本文从生活语境、游戏语境、竞赛语境、题型语境等各种语境探讨英语语法教学。  关键词:语境 有效教学 语法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设置语境,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便在情景中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  一、生活语境  教师可以借助真实的生动的生活情景,辅助学生理解语法。例如,在教学祈使句时,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一些情景,然后对学生说:It’s very ho
期刊
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有体育课教学,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组成。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校体育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强烈的竞争性,这些特殊的文化价值对发展学生的现代人应有的竞争意识、激进性、开放性、良好个性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
期刊
近年来许多省已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这是从应试教育迈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的逐步使用,广大物理教师在新教材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物理新教材的特点,及时转变角色,努力克服长期传统教学形成的弱点,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认为在物理新教材的实施中教师要努力
期刊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素质、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等方面综合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素质,从生命的内部去点燃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望。  一、学习动力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因素  动力一直被认为是外语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一句话常常被引用:“只要有学习动力,谁都能学会一门语言。”我们英语教师也普遍认为,学习
期刊
语文课改进行到现在,说来时间也不算短了,各种各样的口号、说法及不断翻新的做法可谓不小。但实际效果却不佳,这些口号、说法、做法有没有‘空桶’的性质特征呢?语文界有没有‘空桶’式的专家呢?谁来为一线的教师解决点儿实际问题呢?  就这一现状,我敢说不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才存在的,在全国广大地区都存在这种现象。按新课程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确很不错,知识丰富,能力又强,一代又一代这样的人才,势必会引领着中国
期刊
一.当前诗歌教学者对《课标》的误读  在当前执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诗歌教学的目标有这样一些表述:阅读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于是,有的语文教师甚至某些语文教学研究者把这个目标解读为“读读背背”。  然而,这种解读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问题,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读读
期刊
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观察生活,进行写作时,曾以眼前经过的一辆牛车为例,让莫泊桑写出七篇不同的散文,当时莫泊桑很为难,福楼拜启发他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牛车的人喝醉了酒和没有吃饱,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岗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举不胜举,如对这些细节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100篇散文也不困难。”  的确如此,要提高作文水平,就要随时随地
期刊